
节气里的乡愁
一一李文晓二十四节气系列散文随感
作者/ 邓育秦
(原创 《家在山河间 》
2021-10-27)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白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歌,我们每个上过小学的人都背得滚瓜烂熟。现如今,它仿佛只是农耕时代先人唱给天地万物的情歌,对于离开农村,不干农活,夏天开空调,冬天用暖气的我们,变得遥远而陌生。
近读李文晓的二十四节气的系列散文,激活了我心中尘封已久的记忆,引发我对古老节气的深层思绪。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祖先在圭表上发现的,其中冬至得到了最早最准确的显现,是中国在农业社会的一个重大成就。地球绕着太阳转,因为日地位置的改变,光照条件发生了变化,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气候。“万物生长靠太阳”,大地上的万事万物因太阳而变,有“应节如响”的效应。

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不只是天文学的结果,还是天文学,气候学,物候学,文学与生活的融合。《尚书》讲仲春、仲夏、仲秋、仲冬这四季,《左传》提到季节的分、至、启、闭,《吕氏春秋》记载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最重要的八个节气,直至西汉初期《淮南子》中才首次出现了二十四节气的完整记录。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认识和管理方法,它把一年分四季,把十二个月细分成了二十四个节气,表现了与农业耕作相适应的精细管理。季节变换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想起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既是中国人的气候手册,也是中国人的农事指导和生活指南。节气使人对冷热产生“合理化”的解释,“大暑”“大寒”,是最热最冷之时,“春分”“秋分”昼夜相均,不冷不热,从而顺应时节,安处其间。
二十四节气,又类似气候的排期,使人在极度寒暑之中,能够确知它的结束。在气候正寒之时,一个“立春”的节气,使人仿佛闻到春天的气息,在未可觉察的萌发之际,预感到了春暖花开,希望倍增。在天气溽热中,“立秋”便是人们数着指头盼望的时节。节气的轮回让人产生天地不居的规律感,加固人们的“变化”观念,热与冷、好与坏、顺与逆都是“天行有常”。

历史悠久的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印记与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一个节气都有着生动感人的故事,清明的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早已深入华夏儿女的内心,转化为深沉赤诚的爱国之情;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每一个节气都包含着中国人所独有的宇宙观,它体现了农耕社会诗意的美感与中国式的生活艺术,它当中包含了我们民族文化的记忆和中国哲学的独特意蕴。每一个节气,都是人们试图与天地沟通的一个庄严的仪式。每一个节气,都是人们诗意生活的生动画卷,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处处可以看到节气的身影。这是我们先民的智慧,传统的文化,民族的瑰宝,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宝贵遗产。
李文晓从去年的立冬写到今年的霜降,完整包括二十四节气的全部节气。他像一位讲故事的高手,与老友相对,娓娓道来。跟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民俗、掌故、谚语、诗词、风物,个人经历,都透过细节的描写而有了独特的趣味。

他笔下的二十四节气,高天流云,黄土厚重,青山巍巍,大河滔滔,炊烟袅袅,溪水清清,窑洞深深,庭院悠悠,这是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父母勤劳,兄弟团结,犁耧穿梭,纺车摇动,牛欢马叫,犬吠鸡鸣,五谷丰登,瓜果飘香,山里人家到处生机盎然,让人忘记世间的一切烦恼,扑入大自然的怀抱。
他写二十四节气,父亲和老黄牛贯穿始终。送粪犁地收麦子,无不洒下辛勤的汗水,农事里寄托了无限的乡愁;领着儿子卖粽子,让他学会独当一面的本领,把农人创业的艰辛和运筹帷幄的智慧谋略一一呈现出来。
他从二十四节气中,品味中秋的月饼,冬至的饺子,腊月的腊八粥,除夕之夜的团圆饭;观赏清明的杏花雨,夏至的金蝉鸣,秋分的红叶,立冬的白雪;怀念预报播种的布谷鸟,迎送南来北往的大雁;一边与远逝的先人对话,一边感悟节气里的民俗和风物中的意蕴。透过生活的细节,过去发生的一切,不再陌生,令人得以体验,感受人间的欢愉。

他以二十四节气为背景,引用了大量古今名人的经典诗词,全面解读其中蕴含的物候、民俗、博物知识,扩宽了人们的视野,感觉到千年相通的文化气息。文章中那些跟古老节气如影随形的精美配图,就像一首诗,一阙词,一支童年的歌谣,在撩拨情感的瞬间,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类似与故人久别重逢的惊喜和不曾逝去的感觉,仿佛走进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一股泥土的清香扑面而来。
他用二十四节气为引子,涵盖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时令应候,寒来暑往;彰显了昼白夜黑,日明月亮, 风驰雪舞,电闪雷响;表明了云腾致雨,露结晨霜, 虹霓霞辉,雾沉雹降,是散文与二十四节气的碰撞,每篇都力图唤醒历史的记忆,都着意把农人生活生动写入,细腻传神,深入人心,引人入胜,发人深思。有着对农耕生活深深的眷恋与不舍,承载了绵长的乡愁,让乡情根植于这片肥沃的土地,激发了情感的波澜,追寻记忆中曾经的时光。
从他的二十四节气系列文字,我们在无法回溯的光影中,梦回永远逝去的田园牧歌,必将滋润着我们被钢筋水泥包围着的日渐苍白而干涸的心,并让我们的内心变得宁静。

作者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熟悉农村,热爱农村,自幼勤于国学。他扣紧乡愁,写农时农事,穿越时空,古今交汇,深情回忆和叙述,站在农民的角度思考问题,借农时农事,抒发久积于心,耿耿难忘的乡愁情结。他品评农时,杂议农事,用温暖的文字,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劲,以小见大,以浅论深,把原本深奥的大道理诠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目的只有一个一一留住乡愁。既表现出作者可贵的乡愁情结,更显示出作者期望发扬光大农耕文明宝贵传统的拳拳之心。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中国的农耕文化同样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猛烈冲击。曾经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的美丽乡村土地上,矗立起了一座座高楼,不见了“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乡村景色,却看到大片被征的庄稼地上建起来的高速公路,一辆辆汽车飞驰而过……昔日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击壤而歌”的生活方式,正渐行渐远,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有的只在古籍中留存,有的仍在我们的记忆中存活。尽管我们许多人已经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但是二十四节气我们不能忘记,更要好好地学习,了解和传承。寄希望作者早日结集成书,弘扬传统文化并以飨读者。
2021年10月25日

作者简介
邓育秦,山西省万荣县人。农村信用社退休职工,曾在教育和广电部门就职。热爱生活,爱好文学。近年来有诗歌、散文、探讨社会热点问题的文章刊发于新媒体网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