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出土文物和古代文字证明龙起源于黄帝“合符釜山”
事实正是如此,2008年9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考古队对徐水釜山山顶古庙遗址进行考古试掘,出土了题为“重修泰山行宫碑记”和“重修圣母庙碑记”的碑额各一块。据古代文献记载,舜帝为纪念黄帝的功绩,在釜山山顶建庙立碑。釜山上黄帝庙宇因山火、雷击曾多次被损,又多次重修。明朝万历以前,釜山上庙宇始终是轩辕黄帝庙。这次考古挖掘出土的汉、唐、宋辽、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古庙建筑构件,是釜山黄帝庙屡建屡毁、历尽沧桑的实物证据。还有釜山上的三道围墙为古代传统的干打垒式建筑风格,纯用山石垒砌,山石已没有尖利棱角,且坍塌残缺严重,可见建造年代久远。专家们推断为轩辕黄帝大本营。
考古报告称:“这次发掘圣母庙遗址年代为明清时期,不仅在顶层院落填土中发现唐代黄釉瓷钵残片、金元时期白底黑花瓷片,还挖掘出先商时代的绳纹陶片。从旧庙基一米以下的乱石中发现一残碑,可辨文字为‘黄帝时诸侯合符即(此)……后有庐井,为四村而……最著(早)龙之先……’”,由此出土了象征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龙”线索的实物物证,终于找到了虚拟形成的水陆空三栖动物综合体的龙的原型起源所在之处!
正如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在2009年召开的“河北省黄河·釜山文化研讨会”上指岀:“‘合符釜山’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正是这种由一个部族建成一个部落的联盟,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重大的作用”。并为徐水釜山文化研究会题词:“保护文物遗迹,弘扬釜山文化”。著名考古权威李伯谦教授也发出这样的感慨:“釜山合符,神州一统。”
著名出版人、设计家、中国民间文化的保护推动者黄永松先生于2012年端午节当天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时指出:“以龙的传人自居的中国人所崇拜的龙图腾是一个创意设计作品。”在对龙文化长达三十多年的研究中,黄先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点:“龙是中国文化最伟大的设计,而这个伟大作品的始作俑者,就是黄帝。”他告诉记者,“通俗地说,‘合符釜山’是黄帝融合各部落的第一次‘建国大会’,它是中华民族的创元盛事,也是中华文化自觉的原点。”“那个时候各部族都有自己崇拜的图腾。黄帝就让各部族带来自己的图腾动物。有的部落带了鱼,有的带来老虎。用笼子把这些动物装在里面,龙的发音就是从这里来的,也是聚集在一起、团结和谐的意思。黄帝和他的大臣很聪明地把主要的动物特征搬出来,集合成了我们今天龙的图像。”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记者刘振英教授,于2012年7月25日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的《中华三祖文化与黄帝城遗址公园建设高层论坛》上指出:“五千年前黄帝、炎帝和蚩尤,群雄逐鹿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不久诞生了中华儿女普遍认同的精神图腾——龙。龙图腾本身就是民族大整合的产物,是中华儿女期盼世世代代永远和睦相处,优势互补,共同共融的精神特点,龙的形象是黄帝取各部落原来图腾最具优势的一部分组合创造出来的完美形象,通过这种整合吸纳各方优势,而使自己更强、更大、更有力量,从而能够更长远的发展,一直在我们的民族血液里流淌,并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繁荣昌盛,我想这就是三祖文化的精神所在。中华儿女本就同根、同源,只有坚守同样的精神阵地和文化阵地,同心同德、同力同行,才能将中华文化世代相传、发扬光大。”
中华龙的实质是中华民族团结凝聚大整合的特殊产物,通过这种整合吸纳各方优势,使自己更强更大更有力量,从而能够更长远的发展,这种精神一直在我们的民族血液里流淌,并使中华民族5000年来世代相传和繁荣昌盛。可谓是:“团结统一、和谐包容、开拓创新、自强不息、造福人类。”这就是中华龙的精神所在!这就是中华三祖文化的精神所在!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所在!中华儿女正是从中华龙的“万兽合一至尊的万能之神”独特形象和中华龙的“和谐共生、团结合力”思想文化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看到了自己的前景和希望,从而形成一种对于自己所在家园、所在族群和所在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这就是中华和谐文化、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产生的渊源所在!
由此可见,黄帝“合符釜山”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华夏各民族以龙为统一标志和精神图腾的开端,釜山也因此成为中华大一统的开端之所,成为中国文明社会起源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发祥圣地(釜山合符重大历史事件,其实质就是考古学界研究文明社会起源问题时,一般都认为“文明社会”是指“国家”形态的诞生及其相关考古学证据的出现之重大里程碑的典型表现)。这就是华夏各民族自喻为黄帝、炎帝、蚩尤子孙之始之据,这就是中国自喻为龙的国度之始之据,这就是中华民族自喻为龙的传人之始之据,这就是5000多年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之始之据。这更加说明为什么中国5000多年来即便遭遇多大的困难和危机,由于大家同是龙的国度和龙的传人,同是炎黄子孙和一家人,同是一样的血缘和文化,所以中国人能够团结一致克服困难,怎么打也打不散,5000多年不曾中断的中华文明史就是铁的事实和充分证据。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县釜山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靳凤云先生(徐水县政协副主席),于1978年摹写了釜山石龙身下东山洞中的岩刻符号,该洞口向西洞深3.5米,洞宽2.4米,岩刻符号分别刻在洞的北、东、南三面洞壁上,共片,岩刻符号195个,除去重复的还剩109个。这些岩刻符号布局随意,排列规则,分不出行距,靳凤云先生在研究时做了如下排列:

河北省保定市五帝文化研究会周长富会长撰写的《徐水釜山岩刻是仓部作黄帝"合符釜山”昭告天地的祝文—一徐水釜山岩刻解析》文章,科学论证了水釜山岩刻是仓颉所作的黄帝在釜山合符诸族的昭告天地的祝文:

徐水釜山文化研究会的“山有其形、地有其名、史有所载、物有所证、民有所诵、史无断代、黄河故道、古庙沧桑、崖刻记实、大文化圈”十项研究成果向世人宣告,《史记》中记载的黄帝“合符釜山”不再是传说,不再是神话,不再是古人的作伪,不容许再遭怀疑,不容许再被否定。事实充分证明,“合符釜山”彰显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是无比重大的历史文化遗产,值得全民族乃至全人类永久纪念和传承。尤其是针对“崖刻记实”的研究证明,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徐水釜山山洞崖刻共195个符号,正是黄帝时代的仓颉所作的黄帝“合符釜山”昭告天地的祝文。从古文字学的角度,再一次有力证明了黄帝“合符釜山”这一不争的历史事实。
中国社会科学网2017年1月23日,刊登了河北省保定市五帝文化研究会周长富会长的《徐水釜山岩刻是仓颉所作黄帝“合符釜山”昭告天地的祝文——徐水釜山岩刻解析》文章,科学论证了徐水釜山岩刻符号是古代先民的文化遗留,是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文字,它们与甲骨文、金文有着内在的传承关系,是5000多年前黄帝釜山合符昭告天地的祝文(文中明确记载了:“……今华宇会盟,推尊黄帝代炎,合符釜山,画龙建号。东南西北,同尊共主。……我华宇兄弟,齐心合力,自强不屈,永不分争,并臻大同。……”)。文章最后指出:“徐水釜山岩刻,不仅是对石头的雕刻,而且是对时光的雕塑。今天这个承载中华五千年文明根脉的岩刻放射出人文初祖的光芒,向世人宣告,所谓黄帝‘有典有策’的记载不再是传说,不再是神话,不再是古人的作伪,不容许再遭怀疑,再被否定。她让世人清楚地看到,中华文明的精髓那样古老而今又如此鲜活,值得我们世世代代瞻仰和回味。”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首席顾问、河南省委原书记徐光春强调:“黄帝‘合符釜山’,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蚩尤部落及其他大小部落在釜山结盟,这就统一了中原,并促成了氏族部落的大联合,形成了中华民族融合生存、聚合发展的雏形。”他指出:“一,要挖掘和阐发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而这个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一定不能忘了炎黄文化;第二点,炎黄文化特别是黄帝文化要时代化,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三是要把炎黄文化特别是黄帝文化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要着力把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挖掘好、阐发好,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从半道传起,不能没头没脑,不能忘了老祖宗,不能丢了根文化。”


黄业盛个人简介
黄业盛,汉族,中共党员,籍贯广西浦北,1954年出生于广西贵县。
原任广西测绘局测绘科学研究所所长兼书记和广西测绘职工中专学校书记兼校长,曾获得三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和十项地厅级科技成果奖以及业余发明获得五项中国实用新型专利。
是三十年前的广西首座北回归线标志即桂平北回归线标志项目的建议者和具体负责人;是广西贵港市历史文化研究小组副组长。
广西贵港市知青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广西收藏协会第二届的副会长和第三届的副秘书长、
广西中国—东盟经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广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
中国乡协龙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南宁市德宗文化艺术馆副馆长。
十几年来,学习、研究、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专攻研究中国高古玉器和中华三祖文化以及中华龙凤文化等。
撰写百余万字100多篇研究论文和鉴赏文章,有5篇研究论文在两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上或主讲、或发言、或公开出版,有20多篇研究论文分别在中华民族文化网、中国苗族网、人民网、央视网、凤凰网、山东博物馆网、苗族文化网等十几个网站上发表刊登和转载,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和重视以及被邀请作龙文化专题讲座。
在探索发现黄帝、炎帝、蚩尤中华三祖文化和中华民族形成以及中国文明起源、中国龙凤起源、“南宁五象岭传说”起源和遍布全国各地的“秦始皇赶山鞭传说”起源和产生原因等方面有一系列独到和创新的研究。

图文来自:黄业盛微信及网络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