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宗鹏
从这个老电影再换成那个老电影
换了又换
仿佛我逃不开那些年
我一直是电影里的角色
三十年前的电影
二十年前的电影
十年前的电影
他们拿着绳索追赶我
仿佛我犯了光阴的命案
每一个电影里主角和配角
悲剧与喜剧
都不重要
我们演着时代的故事
为岁月立碑
那些回眸里
注定有悬疑
以及猜不出的谜底
光从昨日的黄昏斜射过来
仿佛温度过期
如一枚钉子
钉在粉皮墙上
这些老电影
记录下时光
像黑夜里的雷电
敲打着
有一些此起彼伏
一直在浑身上下蠕动
文/一然
一组组
黑白的照片
一格格
被视觉的
链接
清晨的
白光
夕阳的
潮红
偶一愣怔
驻足
扭过
头去
也不过就是
短短的
几个瞬间
隐没在
日落后的群岚
文/徐梓洋
我期待一场风
吹开闭锁的心扉
仿佛突然回到电影里那个纯真的年代
那时的山水是那样的美
人们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时光将甘露蒸腾成烈酒
四处散发着美的气息
光与影
你是人间美丽的使者
让现实与美丽的过往牵手
让人们在忙碌之后的闲暇
尽情回忆着
往日的纯真
文/史庆友
一幅老电影的画面展示在面前
让我想起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多亏先人顶风冒雪与敌奋战
才有今天神州华夏长治久安
灯光下 我戴上老花镜
看出这是电影《杨靖宇》的画面
在茫茫的大兴安岭林海上
抗联烈士斗敌顽
没有食粮
草根 棉絮充饥
心中装着人民
最后一颗子弹末端将敌人的头颅射穿
抗联战士 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我细看
这应该是志愿军战士在抗美援朝的前线
这是上甘岭 还是三八线
老眼昏花真难辨
冰天雪地方显英雄本色
中国人民志愿军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联军何所惧
英雄的中国人民能斗地撼山
板门店前
建国177年的好战分子
投降在建国才4年的中国人民面前
老电影让人心潮澎湃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祖国安定的泰山
科技强军已经让我军步入现代化
老电影的情景不会再现
我们要牢记流血的年代
军民团结如一人
国防安定才能大发展
文/孙学东
怀念老电影
我的玩伴张嘎子还那么嘎
老钟叔家的烟囱
今早上都在冒着炊烟
还在担心鸡毛信会从羊尾巴掉下来
小日本儿的大皮靴仍踩着我的手
那个偷地雷的至今手都洗不干净
谁知道高家庄的地道到底有多长
向我开炮让鬼子飞上了天
也让我的童年不像现在的童年
那颗闪闪的红星啊,一直亮在心里
梦里常常惊醒,胡汉三又回来了
十几岁的心让刘哓庆搅动了
妩媚的花甲还有人偶像着
《红灯记》让我记住了红灯
也记住了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
文/晨曦
时光流淌
主角依次交换
跑龙套的依旧听音吆喝
场景的狂风
抽打着入戏的灵魂
配角的命运跌宕起伏
剧终人未散
经典的瞬间
有青春的印记
成年后的光阴充满苦涩
怀旧成了一种奢望
夕阳总是把伤感留在杯中
各种滋味
在泛黄的图片中徒留一滴泪
文/卢俊
那时候夜色漆黑,沉睡村庄有不瞌睡人的眼
电影场地观众,有为位置争执,有为角色讨论
我只在意祖母愿意和我一起去
爱是用生命陪伴,那时的场景已经模糊
千百个平淡日子,需要一个契机才能铭记
老电影,土房子,粉色月季花
她唱的歌谣,天空出彩霞,地上开红花
遍地是黄金只等有福人
她讲的故事,吃大灶,赶马车
风自由而温暖
我最喜欢星期六睌上,作业可以放到第二天完成
无忧难忘的时光
温情与爱暖到如今
文/眉黛
我看过的每一部老电影,都有一副面孔
甚至记得表情的走向,只需一句台词、一段配乐
就能复活
老电影是时代的天空
人们充满强烈的向往,把最渴望的梦想
装入每一个人的心底
我经常在黑夜,
取下老电影里的一个片段,去敲打我的麻木
去交换我的灵魂,去跟每一个角色对话
我不停的 从某个老电影的片段走出
不停的变成另一人的样子
于是我有了他们的信仰、坚韧和执着
老电影是一本本教科书
排满我的书柜
在某一个安静的日子,随手取下一本
文/幽兰
小时候
趁夜色微黑
简单的吃饭
提上小板凳
呼朋唤友
前往村里的中心地带
演电影的地方
从此
村庄不再沉寂
村里人无睡意
电影场地热闹非凡
有人学着陈真拳打脚踢
有人为霍元甲连声叫绝
从此
英雄字眼
铭记于心、与我共处
而今
老电影的地方
已成村里的广场
欢声笑语、载歌载舞
让村庄欢呼雀跃
与时俱进、日新月异
而那个英雄
已被岁月磨平
追忆已成往事
文/ 胡焱
《刘三姐》,
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影片。
在这之前,
人们只有几部样板戏可看。
《刘三姐》的出现,
打破了文学创作只能“高、大、全"。
它像一缕清风,
吹走氲氤,
让人感受新鲜。
经历了文化饥渴的人们,
纷纷走进电影院。
《刘三姐》的上映,
带来的是万人空巷的局面。
人们喜欢刘三姐,
是因为她的容颜。
她美丽、大气
像出水芙蓉一般。
人们喜欢刘三姐,
还因为她生于百姓之间。
她的爱恨情愫,
和乡亲们息息相关。
她是漓江上的一只百灵,
歌声动听婉转。
“多谢四方众乡亲"
乡亲们听了心中甜。
情种刘三姐,
深爱阿牛男。
谁若先离走,
奈河桥上等三年。
一部《刘三姐》,
传世为经典。
文创开先河,
文坛百花从此艳。
文/东方
一茬一茬的青草绿了又黄
谁的鞭梢声回味悠长
白云闻听颤抖
晚风驻足打了几个回旋
王二小呀
日寇的铁蹄早以斩断
山坡上牛儿还在吃草
让一块锈蚀的弹片铭记一段历史
看山河风光秀丽
孩子们唱着你的歌谣
甩尾的牛儿眼神中焦急
采几朵山花编个花篮
掬一缕九月九的月光
轻轻的
轻轻的 放在那块你牺牲的大石头上
文/筱杨
年少记忆 闪回
遗失的电影票票根
冰山雪地 冰雕
《打击侵略者》
忠魂
“向我开炮!”
“一条大河……”宽阔胸怀
《上甘岭》之渴
蒙太奇泪流满面
《英雄赞歌》
经典不老
现世像一部部公演的电影
放映我们时代
真实历史与现实
相依为命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民族复兴之幸福存在
《我和我的祖国》
走出老电影
《走进新时代》
《金光大道》
文/丁建新
梦里
高过矮树的石灰墙上
总是投射着我的喜欢
《地道战》
《地雷战》
一场场放演的老电影
占据着幼稚的心
儿时的我
在孩子们的群里
常常的当坏蛋
被小英雄打的鼻青脸肿
我乐意
我高兴
在那个红色的年代
电影的英雄,、成了
我一生的崇拜
文/崔凡
那一声
为了祖国,向我开炮
惊天动地震撼人心
那一场面
壮烈难忘深入骨髓
那无畏精神
崇高伟大没有一点私心杂念
英雄总是令人难忘
浮现眼前的是
紧握爆破筒的英雄王成
战火中引吭高歌的王芳
英雄儿女们的光辉形象
永远闪现在祖国的银幕上
英雄赞歌崇拜歌唱着英雄儿女
生命诚可贵
祖国价更高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意味着粉身碎骨
但为了祖国这一崇高目标
为了中朝人民的安宁与和平
英雄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播映战斗英雄的老电影
记录着一个时代
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
散发出英勇无畏
爱国奉献等满满正能量
魅力四射出
祖国高于一切
文/晨
穿越时光
村庄老墙上撑开的白幕
网住了许多心和眼
追逐着八一电影制片厂
制作的影片
筑起了儿时英雄梦
《铁道游击队》《狼牙山五壮士》……
这些战斗英雄片的老电影
刻骨成岁月的黑白影
烙印在脑海中
坐在露天里
只听着小伙伴们兴奋地高喊着
今晚的电影是打仗的
一张张小脸乐得眼睛都眯成了缝
黑暗里的心跳和幸福
冲击着纯真幼稚的我们
痴痴地
想成为电影里的英雄
随着时代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
高级影厅此起彼伏
但露天里的老电影
生生在记忆的心底
熠熠生辉
文/常青
飘零的季节
流星点燃了火红的记忆
一张小板凳
一部老电影
在梦呓脑海里疯传
一点一滴
一丝一缕
化作春泥、芬芳
没有棱角
只有光泽
儿时的我
又乘着暮色
夹在大人中间
感人的红色场景
让眼珠不停的转动
老电影
一遍遍重播
完美的细节精装在脑海
长长的一笔
又勾勒出童年的憧憬
文/风吹的方向
无法想象
严重缺水断粮的坑道里
那么多天,他们凭什么
忍受得住
一轮轮轰炸
残破的坑道口
年轻的生命一个刚刚倒下
另一个顶上
誓死不会退让半步
为了我的祖国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文 /钟永星
几十年过去,虽然步入中年
入情最快,还是一场场电影中的
人物,这些英雄中的英雄
在我们血气正旺的童年里可真的
没有少演过, 电影中的许多台词
容易忘掉,但还可以照常演一遍
那年冬天我们吹着口哨
晃着小脑袋赶着毛驴车去了
一趟三公里以西的村子,看了一场
和我们年龄相仿的电影《哪叱闹海》
喜欢他的呼风唤雨的法力
那时我们互换过角色,演过好人
也演过片中的坏人,头上和脸上
也算挂了不少英雄的彩
文/大玲
不敢轻易着笔
如何写下那星星点点
孩童至纯的心田如繁花
是峨眉山一轮秋月映照
侠义肝胆,是聊斋里善恶终有报
是烽烟滚滚里英雄儿女
无畏的爱国热忱,是地道战的
机智上甘岭的艰苦卓绝
是花园口决堤离散了多少家园
宝莱坞电影里载歌载舞的
爱情故事悲伤又唯美
有时电影终场,人群潮水般退去
正迎着父亲,扛着靠背椅赶来
在乡亲们的嬉笑声中
朗月照着父亲健壮又年轻
文/分飞燕
怀念一段时光
适合在青草莹莹的春天
赤脚趴在母亲的肩头
看人头攒动,看一束光聚集的地方
有枪声,呐喊声,有成千上万嗷嗷待脯的孩子
他们的瞳孔里有星星闪烁
可以在温暖的夏季
去打理林木还有
和自己一样茁壮的家园
耳边的战火还在燃烧
父辈们胸前的片片血迹
映红了晚霞
可以在冬季,收紧整个身体
把记忆在瑞雪中摔打成
座座雪山,棵棵青松
还有望不到边的草原
然后面向东方,深深鞠躬
文/浅月
长条凳 小伙伴 白布 放映机
像是乡村夜里的一束光照亮了我们的世界
放映当天早早的吃过晚饭
扛着长条凳 小方凳的大人小孩沿着土路
翻过二里地簇拥着从四面八方涌来
赶往放映的那个村庄
开心 凝重 欣喜 恐惧
人们随着剧情心潮起伏
看什么片子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可以享受看电影带来的快乐
难忘散场后因困意而跌跌撞撞 迷迷糊糊却还要走那山路
时而脚下一滑 便整个人滑进稻田里
旋而被大人拽出来 顿时精神起来
即使这样 也不能阻挡下一次看电影的冲动和脚步
电影里那些模糊的画面 身影 镜头
在脑海里一一闪现 同时闪现的还有我童年的欢乐和青春
抒怀 七律组诗二首平水韵
文/李江云
火红年代正韶华,边塞耕耘茅舍家。
漫卷红旗生壮志,不怜汗水洒黄沙。
三冬三伏苦无泪,三夏三秋醉晚霞。
无悔青春空白发。边城绿野享生涯。
秋枫落叶黄昏处,迟暮烟村岁月痴。
风雨少年阡陌碌,稻粱黄陇妇孺期。
红颜未老鬓毛雪,朱泪残留岐路悲。
百岁犹存乡下梦,桃源池畔荷锄归。
忆童年看电影
文/咸其青(江苏淮安)
竹撑银幕,桌无台布,(放)映机高架人人慕。众欢呼,影声出,几多勇士中华护,兴致盎然音响没。场,人浙无,吾,未看足。
(新韵)
文/李舒凡
援朝抗美忆峥嵘,锐势喷薄天地惊。
挺脊护华传血脉,爬冰卧雪展尊容。
精魂造就千松态,今古彰宣万壑崇。
七秩岁稠思俊烈,伏狼驱鼠气犹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