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现当年战天斗地的创业奇迹
——《电视连续剧》“红旗渠”观后感
近几天,在《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播放了《电视连续剧》——红旗渠,我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进行了观看,被当年河南林县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穷则思变,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战天斗地的精神所震撼。剧中的时代背景历历在目,创业精神令人敬仰,英雄人物可歌可泣,当年修建红旗渠的一幕幕场景扣人心弦,他(她)们造福人类的拼搏精神功不可没,将与日月同辉,与天地永存,永载史册,成为教育子孙后代宝贵的精神财富。“红旗渠”不愧是是一段荡气回肠的创业史,是一首改天换地的史诗,是一曲时代英雄儿女的赞歌,是一部党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永远牢记学习和发扬。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引漳入林的巨大水利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造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电视剧一开始,呈现出河南林县祖祖辈辈十年九旱、靠天吃饭、水比油贵的画面,干渴的农田好似条条龟纹裂缝,庄稼欠收,食不果腹,人们因缺水只能背井离乡,逃荒要饭……。特别是每逢干旱时期,不要说用水浇地灌溉,就是人畜的日常生活用水都难以保障,在一处“龙头嘴”的水源前,前来取水的人排起了长队,眼巴巴地看着一滴滴水流进水罐,半天也盛不满。有时为了争水抢水,上下疙瘩村的群众经常打架,伤人流血事件经常发生。一位妇女因不小心将一灌水打破,而受到自责走上了不归之路……真是吃水比油还难,群众盼水的愿望迫在眉睫。
上世纪六十年代,县委书记林捷、县长李明阳等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受党组织委派,担负着历史的责任和人民群众的重托,临危受命。为了解决千百年来当地缺水的难题,真正让万亩农田浇水灌溉、造福于民,在上世纪60年代,林县党政一班人冒着撤职、坐牢的风险,在国家经济匮乏、技术落后、根本没有机械化的艰苦条件下,顶住来自冷嘲热讽,粮、钱不足、阻力重重各方面的压力,运筹帷幄,科学决策,勇于担当,引漳入林,充分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无私无畏、取信于民的共产党人光辉形象。
要引水灌溉,首先要寻找水源。从历史上了解,地处山大沟深的林县水源不足,只能从距70多公里外的山西省平顺县的漳河修渠引水。但这里被险象环生的太行山所阻,引水修渠谈何容易?时任县委书记林捷,在修建红旗渠的战斗中,始终以人民利益为重,敢于坚持真理,坚定引水决心,团结带领领导班子成员,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
工作中知难而进,无私无畏,有责共担,不负使命,充分发挥出共产党人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的服务宗旨,县委县政府成为红旗渠建设中坚不可催的战斗堡垒。副县长孙士厚,担任修渠总指挥,时时处处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整天劳动在第一线;技术员吴念祖,放弃在城市工作的优越环境,自立军令状,刻苦钻研,攻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渠不修成决不下山。在勘察技术不成熟的条件下,实地考察,为修建红旗渠立下了汗马功劳。
终因劳累过度,不幸牺牲,用自己的宝贵青春实现了当初的诺言;青年突击队队长石水生、顾大海等热心男儿,在老父亲的支持下,不负众望,不畏艰险,炸山修渠的场景惊心动魄。经过实践,土法上马研究解决了炸药紧缺、水平仪不够等老大难;铁姑娘突击队队长顾秀芳、石水莲带领姑娘们任劳任怨、吃苦肯干,轻伤不下火线,在修建红旗渠中撑起了“半边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修建红旗渠巨大工程中,得到了山西平顺县的大力支持和援助。剧中的某村妇女主任桑红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她在工作中千方百计作群众的思想工作,配合突击队解决生产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难题,特别是在老父亲的大力支持下,采取土法上马的传统烧灰技术,为施工中石灰不足解了燃眉之急,确保了工程建设顺利进展。同时,在修建红旗渠中与石水生同甘共苦,产生了爱情的火花,有缘人终成眷属。在修建红旗渠中,要经过公主坟、狼牙山、太岁头等地方的山岭,地质情况复杂,施工十分艰险,许多地方需要悬在半山腰打眼放炮,好似耍杂即一样,人在空中飘来飘去,使人看的目瞪口呆……
在太岁岭施工前,当地有许多太岁头上不敢动土的传说,他们不信邪,不避邪,以林县儿女引漳入林的雄心壮志,迎难而上,昼夜不息地抓紧施工。要奋斗就会有牺牲。由于施工放炮震松山体,施工中突然山体滑坡,滚石如雨,民兵战士来不及多避,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事故。突击队员顾大海等九名民兵,为了改变林县缺水面貌而献出了宝贵生命。
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地段,时值春节来临之际,大家提出在工地过一个革命化春节的口号,坚持奋战在凿洞劳动第一线。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施工中引发洞口冒顶,几十名突击队员被困在洞中。在缺吃少喝、氧气不足的情况下,石水生等突击队员没有悲观失望,积极应对,千方百计保存实力,终于坚持救援人员的到来,成功获救。在大家的浴血奋战下,青年洞提前打通……
青年洞前,有前国家领导人李先念在半山中的“山魂”题字,有郭沫若的“青年洞”手笔,有当年青年突击队飘扬的红旗,有凿洞炸石使用过的铁锤钢纤……不由使人浮想联翩,仿佛回到了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岁月之中。
在各级党政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在林县人民的艰苦创业中,历经十年的团结拼搏,齐心协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一条长70多公里的人造天河——红旗渠,悬挂在太行山中的半山腰,造福于林县人民,被称为世界人类发展中的历史奇迹。
这个奇迹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艰难创业中才能变为现实。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2015年6月3日,为了编写《薛峰水库》文史资料的需要,我有幸幕名与编辑组成员一行到久负盛名的林州市(原林县)红旗渠考察。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当《红旗渠》记录片这首耳熟能详的歌声在耳边响起时,就把我们的思絮带到了那个艰苦创业的火红年代。在红旗渠风景区,导游给我们讲解了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历历往事。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历时十余载干渠、支渠配套工程全部完成。一条总长70、6公里,渠高4、3米、宽8米的人造天河悬挂在太行山巍峨的悬崖绝壁之上。
在红旗渠畔,我们信步而行,渠水平缓流过,宽约6米左右的渠水可百舸争流,可发电并浇灌着林州市的万倾良田,为当地工农业生产发挥着巨大作用。接着我们参观了刚刚开放的“红旗渠纪念馆”。馆里记载着林县人民历史上缺水、盼水的迫切期望,下定决心改变穷山恶水的雄心壮志;陈列着当年修建红旗渠的遗物器具;记录着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观后令人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红旗渠纪念馆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了五湖四海的中外游客参观考察。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八个大字,充分概括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其主要内涵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战天斗地,体现了百折不挠的艰苦创业精神;顾全大局、齐心协力的条件合作精神;不计报酬、不怕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展示了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表现出的优秀品质和冲天干劲。
参观后,不由我感慨万千,抒诗表达:
久闻红旗渠,今朝亲眼见;劈开太行山,引漳入林县。回首看当年,林县缺水源;世代多苦旱,逃荒去要饭。英明党领导,重整旧河山;修建红旗渠,人间显奇观。渠通百业兴,良田保丰产;发电促发展,小康定实现。

在上世纪60年代,有这么一群人,凭着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精神,实现了改天换地、旱地变水田的梦想,那就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
在当前深入开展“党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艰苦创业教育发热潮中,林县的红旗渠精神与韩城的薛峰水库精神有着一个共同点:这就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只有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创造出红旗渠、薛峰水库改天换地的人间奇迹。有梦想,才能有力量。
红旗渠精神、薛峰水库精神,蕴含着党的坚强领导,群众路线,干部作风,实干精神等丰富的内涵,是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光辉典范。
感受红旗渠精神,可以荡涤思想,震撼心灵,增强党性,是对社会各种错误思潮的一次挑战,是考验每一个党员干部的试金石。
一条红旗渠,一部创业史;一座薛峰水库,一种奋斗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只有继承和发扬伟大的红旗渠精神,我们才能在各项工作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创业,追赶超越,为建设文明富裕的新韩城再立新功。
韩城市新城办河渎村
四组:丁继坤
电话:189923569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