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说起老张这个人,还得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说起……
那时,老张刚刚结婚.新婚的妻子与他在同一个工厂。他当时在厂工会上班,不但人长得很英俊,文章也写的好。为此,吸引了好多女孩子,妻子就是其中的一个。
小日子一开始,就显出他的确与众不同。每月发的煤票他舍不得用,下班后总到锅炉房附近转悠。踅摸着捎带捡些煤块。日子久了,同事们便笑话他。
一天下班,妻子发现煤不够烧了,让他快买些煤回来。他向妻子道:“这还不是小事一桩,你等着。我去去就来。”妻子说,“快别到锅炉房显眼了,买些去!”他答应着走了。
可是,他还是去了,只是不敢对妻子说。妻子知道了说:“你这人,叫人咋说呢?!”

2
六十年代末,厂里号召大家,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干部带头。他是积极分子,理当下乡。不久,他举家到距城里五、六十里的一个小乡村插队落户。当时交通极为不方便。为此他托熟人买了辆自行车。那时,能买起自行车的家庭极少。他把自行车看的比儿子还金贵,轻易不借人。
那会儿到乡下,大都是土路,炭渣路。遇上久旱天雨,地上积了厚厚一层浮土,自行车从上面滑过,两边的浮土也随之起舞。那自行车上霎时蒙上一层灰土。每行一段路,老张便下车,用手拍打拍打,尔后用绵纱擦拭一遍,这才继续前行。
有次,他与同村的一个人一起回家,上了坡,他停下车子让同乡先走。那人以为他要解手,便说没事没事,我等你。边说边从车上下来等他。而他呢,那会儿从座垫底下抽出一块绵纱,先用手拍打拍打的,尔后用绵纱擦拭。同乡就笑着说:“你这人比女人还细心呢!”他说:“你要是嫌烦,就先走。我呢,要不把它擦干净,骑着就不美气!心里好像堵了点东西似的不舒服。”
每次从乡下回到厂里,自行车必直接骑到水龙头旁。尔后取盆,抹布,把它小心翼翼地擦干净,推进房间。在房间靠北墙处,专门为这辆自行车安排了地方。两边各放两块砖,一块木板上蒙上一层塑料布,自行车就放在它的上面。最后用床单盖好。
厂里有个不知底的青年,有次上街去会对象,想借用他的这辆自行车在对象面前扎扎势!
他说:“我上街还步行呢!”
那青年背过他,逢人便说他“小气,不通人情。”
休礼拜天,遇上刮风下雨天气,他宁可步行回家,也舍不得让自行车经风雨。同事们打趣道:“车是奴才,就是为人服务的。这就如同娶来了媳妇,她不是花瓶当摆设,要使你连媳妇也舍不得用,那麻烦就大了。在场的人听了都忍不住放声大笑。
他呢,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该咋咋地。
那天,他破天荒骑自行车上街,买好东西从商店出来推自行车准备走时有人问:“你的车?新买的?”他一听就乐了,很骄傲地说:“没看出吧,已经十年了!”问话的人对此惊讶不已。直拉着他向他讨教养车之道……

3
自从插队后,妻子为了孩子,放弃了工作。可在家也不闲着,她呀,既要照顾孩子,还要忙着挣工分。里里外外一把手,很少有工夫去城里。
那天,妻子病了,不得已进城了。吃饭时他从灶上买来了咸菜与馍。五分钱一份的咸菜与妻子吃了两天!
大家说:“老张真是过日子的一把好手!”
也不知从何时起,他一回到家,就喜欢数落妻子。妻子把家收拾好了,他也得再扫一遍。而看见的都说:“你扫得恁干净是打算在门口凉凉粉呢还是咋地?”
地里的活儿,他从不插手,他说他不是那上面的铧!他回家了,去他家的串门子的人反到少了。你想啊,谁受得了他这个:来人刚走,他便把人家坐过的杌子擦拭N遍,喝过的杯子,他一遍遍冲洗。这还不算,又在房间里嗅来嗅去,总觉得不对劲!
妻子看不过眼,说我瞎眼了,怎么看上你这货色!
终于忍受不住他的洁癖,与他离婚了。

4
虽说他人到中年,条件不错,厂里又新近分了房,还能写那么两下子,但是,却没有那个女人肯嫁给他。
有天,他大笔一挥,在全国各地撒网。竟有那不知深浅的鱼儿自动落网。
四川一个女人,带着她那六岁的儿子来到了他家,与他同居起来。
起初还不错,时间长了他那毛病便出来了。常常搞得女人不知所措。女人干啥他都看不上眼,即使没事,他找也要找出点事来。
女人与他的前妻一样。受够了。有天,带着儿子走了,走时带走了家里所有的积蓄。
现在,老张老了,老张唯一的优点就是:喜欢写写画画。这样,他的生活才不会那么黯然。
老张面善,人不错,就是那点毛病害了他。
他呀,至今不明白,自己爱干净也有错吗?!



作者简介:黛妮,原名许丽萍,退休,爱好文学,一个喜欢做梦的女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