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在淮安
作者:张顺志
朗诵:张红志
淮安是座四季分明,冷热交替,轻灵而沾着水气的城市。她城中有水、水中有城,既有大江大湖的滔滔洪流,也有湖港星罗棋布的灵秀,还有“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的历史文化秀丽底色。
里运河是熔铸淮安人精神的血脉,曾是淮安历史上的财路、生活的源路。发达时的漕运,成就了淮安为千里运河线上重要的港埠,更给淮安带来巨大的变化和繁荣。明清时期,以清江浦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淮安成为漕运指挥、河道治理、漕船制造、漕粮转运、淮北盐集散“五大中心”,正是在盈盈碧波里泛起动人的涟漪,在澎湃激荡中获得磅礴的生机,一座史称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运河名城由此诞生。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东南四都”,确立了淮安“中国运河之都”的历史地位。
淮安人,宽厚包容而不排外。淮安话如涓涓清泉,有流水之韵。淮安人的发音带有浓厚的淮楚特色,短而轻的淮语带有“吴侬软语”的韵味,说笑间似有水声鸣响。生长在水旁的淮安人,玩水是天性,到河中游游泳,到湖边看看水、吹吹风、钓钓鱼,就像走亲访友一样平常。炎热的夏天,走着走着,见到合眼缘的水面,便扑通一跳,扎进水里,那种清凉的感觉实在是叫人痛快。喜欢看水与听涛的淮安人,顺势在市区建起了里运河文化长廊,过去光秃的堤岸如今树木葱茏,成为乌雀的天堂。修复保护后古城中的遗迹,青砖碧瓦、角楼林立、古色古香,与周边的带状公园相得益彰、浑然一体。生活在这奔腾的城市,你我就如一滴澎湃的水、一朵跳跃的浪、一条浓缩的浩瀚。不管是纷纷攘攘的街,还是车水马龙的桥,这相得益彰、浑然一体的城市名片,不要说我们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常带着家人欣赏遗迹感受景点迷人的风光,就连外地的游客也慕名前来,把这里视为游玩看水的好去处。
静看清江大闸旁的绞关盘,动感的纤夫们一步步,弯成力字形、伏作满弓状的雕塑,似看到那船逆水而行,向水而歌,是力量在行走、生命在歌唱。那堤石上深深的纤痕,那风吹日晒黑得像水中石一样的脸和臂膀,那打着旋涡在河面回荡的船工号子,似乎记录着漕运年代流失的沧桑,昔日蔽日遮天林立的樯桅,凝固成浪线。站在这清江大闸的船运景象前,我仿佛也变成了先民中的一员,万分虔诚地站在那里,感受着这里多如繁星的文明文化的遗赠,把婉约的诗意悠悠注入温玉般的起起伏伏。
淮安的美,美在淮安人的胸怀与气势。当年无数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从淮安走向历史舞台,书写中华民族的史诗,汉有大军事家韩信,今有开国总理周恩来。枚乘、吴承恩等无数的先哲巨匠舞椽笔、洒巨墨,数不清的文化经典、文化遗存、文化标识辉映淮安大地。御码头仍令人神迷,慈云寺、文庙、陈潘二公祠、吴公祠、斗姥宫、观音庵等依旧残留着往昔的气息。让你的心,你的呼吸,随着那曾经的历史一起微微地跳动,感受老城的雅韵,聆听穿越时光的回响,这悠远而意味深长的是风景,也维护着更广阔的风景,彰显着古城愈发蓬勃的朝气,是景致,是气韵,更是淮安人的精神。
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淮安一座座高楼大厦不断崛起—高级酒店、写字楼、商贸中心、林立的居民楼、繁华的主干公路等升腾起浓厚的现代化气息。这几年飞机场、高架快速路和高铁的飞速发展,主要街道和景区有轨电车的穿过,让外地游客游玩清江浦、河下古镇、淮安府署、洪泽湖古堰、白马湖湿地、第一山、西游乐园等地,慢慢欣赏淮安各个景区更加舒适和方便。品评淮安脍炙人口的历史和今天,如同品评一首意韵丰富的好诗,诗情里,有淮安人对水的依恋,有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愿景的决心,也有以碧水青天向生态求发展的智慧,更有淮安人创造的一个又一个令人振奋的当代传奇。
非常著名的淮安菜,融合了周边各个菜系的精髓,有南方的风味,也有北方的韵味,诱惑了多少喜爱美食的游客乐而忘返。河下古镇的夜排档里人声鼎沸,锅碗瓢勺的叮当声里,盱眙龙虾、洪泽螃蟹鲜香四溢,食客笑语喧哗,大快朵颐;更有人听着手机里播放的家乡戏曲,抿一口啤酒,手抓着龙虾或螃蟹,悠然自得的享受美味的幸福。一面享受古镇美景,一面品尝时令新鲜美食,轻松又愉快的休闲方式受到游客们的青睐。天南地北云集而来的一拨又一拨游客,让摊主应接不暇。为了吃上这鲜香美味,许多人不怕排队在摊边耐心靜候,成了淮安夜景中的一大特色。而软长鱼、钦工肉圆、平桥豆腐、文楼汤包、天妃宫蒲菜等传统特色菜肴,如同这座城市的地标镇淮楼一样,陪伴着这座城市坚守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正是有了它们,淮安城更加厚重。
我这土生土长的淮安人,在这片土地上经山历水,更爱为我生活增添色彩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如今这座城市越来越现代,更显魅力四射,是我生活的人间天堂、是我的快乐、更是我的福分。
作者简介:张顺志,网名:独钓月色,江苏淮安人,淮安市作协会员。爱用拙笔留下生活印记,在省内外的各级报刊、网络平台发表多篇作品,也时有意外获奖。

主播简介:张红志,网名芦苇。江苏淮安人,全民阅读声动淮安阅读会会员。朗诵爱好者,喜欢文字,用爱发声,用声音传递温暖和善念,期待在诵读中遇到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