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以前的东北农村,泥火盆是冬天生活的必需品,火炕上都有一个泥火盆,一个烟笸箩,一把烙铁。
我看过我妈做泥火盆的过程。把黄泥、乱麻秧子搅和在一起,揉搓到均匀细腻的程度,把洗脸盆子扣过来当模具,一点一点的糊泥,边糊泥边用木板敲打,目的是增加泥的密度,越瓷实越好。再按个火盆底座和火盆延,用水抹的流光铮亮后,放在阴凉处晾干了,泥火盆就制作完了。

泥火盆里火是做饭时灶坑里余火,最好的火是烧豆杆的火,火硬持续时间长。
泥火盆可是我们小时候的最爱,因为农村进入立冬就吃两顿饭了,上午九十点钟吃上午饭,下午三四点钟吃下午饭。平时要是饿了咋办呢?就在火盆里烧豆包、烧年糕、烧馒头、烧土豆、烧毛葱,总之逮啥烧啥。有一次我烧鸡蛋烧爆炸了,火蹦的满炕都是,把炕席都给烧坏了。那时家家户户用大锅炒爆米花,炒黄豆,一炒一簸箕,农村有句话叫闲嘎嗒牙。

那时的农村人胃都大,如果用X光机透胃,胃大的准是农村人。为啥呢?因为吃两顿饭必须多吃点。否则,没等到下顿饭就饿了。而且吃完饭还得喝点汤溜溜缝,久而久之胃就撑大了。

夏天农民下地干活得吃四顿饭,下午一两点钟吃顿饭,这一顿饭叫贴晌饭,是专人送到田间地头吃,然后干到六七点钟天快黑了才收工。你说一年四季这种吃法胃能不大吗!

那个时侯肚子没有什么油水,粗茶淡饭饿的快。条件好的家庭,每年杀一头猪卖一部分,剩下的肥肉熬成几坛子荤油,一年到头就吃点荤油,能吃上豆油的家庭是很奢侈的了。
泥火盆的用处非常多,烧烙铁熨衣服,烙玻璃上的冰霜,烧冰锥子烫窗户眼,用茶缸熬米粥,蒸鸡蛋糕。总之,把泥火盆的用处发挥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