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缸中犹有米 架上不无瓜
——读古广祥先生《中药对联关于生活自信论》
郭 省 非
读完古广祥先生《中药对联关于生活自信论》,情不自禁地产生非得写几句不可的冲动。
米面翁/甘储/裕米;
瓜犀子/续断/稍瓜。
书法家 黄启雄书
这就是古先生关于生活自信论的六味中药名对联。“米”可以看成是粮食的总称,“瓜”则可以看成是蔬菜的总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曾有过“粮不足,瓜菜代”的说法。“民以食为天”,是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的。之所以代代口口相传,就是因为这句话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由此可见,“米”和“瓜”对于人类生命的意义堪同天大。消费需求有三种,一是生存需求,二是发展需求,三是享受需求。“食”为生存需求。所以,“米”和“瓜”是维持人类生命的第一生活必需品。
两千多年来,历代治国者即使是想解决这个“天”大的问题,也从无解决过。不是有旱灾、水灾、蝗灾等天灾,就是有战争等人祸,更有生长粮食的土地由于制度上的不平等,造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现象长期存在。直到1924年,孙中山提出“耕者有其田”主张,才找到了解决“民食”问题的根本。但掌握政权的地主资产阶级根本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进行的土地革命战争,提出“打土豪,分田地”,并最终取得推翻“三座大山”的胜利,为解决“民以食为天”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任何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个过程,何况“天”大的问题呢!在这个过程中,我曾写过一副刻骨铭心的对联:“万苦何如挨饿苦;千愁怎比缺钱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后,差不多用了40年的粮票,在1993年被取消,“民食”这个“天”大的问题第一次得到了基本解决。到2020年,14亿多人口大国第一次完全消灭绝对贫困,中国人向往了三千多年的“小康”美好生活第一次全面实现。这个成就真正不愧“厉害了我的国”。
最近,网上说个别地方出现了粮菜抢购现象。这是由于不了解我国生活必需品的供求情况。据农业农村部公布,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按14亿人计算平均每人每年928斤多,保供稳价的基础十分牢固。蔬菜全国种植面积3.2亿亩,产量7.5亿吨,平均每人每年1071斤,供应总量充足。中央一再强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做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古广祥先生有针对性地用中药对联说明还要有生活自信,很有现实意义。这真是:
架上不无瓜,何愁缺菜;
缸中犹有米,怎怕断粮。
2021年11月19日于汉口南京路汾阳庐

本文作者 郭省非
郭省非,1941年出生,湖北省浠水县人。曾任沈阳军区宣传部处长,湖北省轻工业厅办公室主任。退休后任《湖北诗词》执行副主编《荆楚对联》主编多年,2009年被选为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2014年被聘为中联会顾问。同年被中联会授予中国联坛最高奖第二届“梁章钜奖”和第二届“联坛十杰”称号。出版有《省非联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