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联故事新编】第十三集
三次西征聚兵力
积蓄力量抗顽敌
日本关东军为了维持殖民统治,从1937年下半年开始,对抗联各部队实行由南到北的穿插分割,特别是对抗联部队比较集中的松花江下游地区不断增兵,总兵力最高达2.5万余人,企图将抗联部队“分割包围,聚而歼之”。仅1938年1至4月,日伪军与抗联交战就多达上百次,北满各抗联部队遭受严重损失,仅抗联六军就损失近千人。同时,日本关东军宪兵队于1938年3月对以佳木斯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实施大搜捕,中共下江特委领导下的佳木斯市委和兴山、汤原、桦川、萝北、绥滨、依兰、富锦等县委和所属的党群组织普遍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三江平原处于极其残酷的白色恐怖笼罩之中。
与此同时,伪满洲国治安部还强行“并屯”与坚壁清野,妄图割断抗联同广大民众的联系,梦想将抗联部队饿死、冻死在深山老林中。从1938年早春起,抗日游击区不断缩小,抗联处境越来越艰难,下江人民的抗日斗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为了保存抗联部队实力,粉碎日寇各个击破的阴谋,抗联主力必须跳出日寇对下江的包围圈。
1938年6月,北满临时省委在通河召开第八次常委会议,决定组织在北满的抗联第三、六、九、十一军主力穿越小兴安岭,向西面的海伦地区远征。抗联各主力部队统一在北满临时省委领导下,由李兆麟、金策、冯治纲等指挥,分三批进行西征。同年7月,李兆麟以北满抗日联军总政治部主任身份,在萝北县老等山抗联六军五师密营,召开了抗联三、六、九、十一军及下江特委领导人联席会议。此次会议统一了与会人员对西征必要性的认识,并详细研究确定了各军西征的行动方案。会议还决定,抗联六军五师由师长刘振声率领继续留在萝北、绥滨一带坚持斗争,牵制日伪军,掩护主力部队西征。
西征部队第一批由抗联六军军部、六军一师六团、二师直属教导队和二师十一团组成。冯治纲负责军事指挥,陈雷(建国后曾任黑龙江省省长)任临时党委,负责政治工作。1938年7月下旬,冯治纲率领第一批西征部队从萝北县老等山出发。一路上越山穿林,风餐露宿。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行军,终于到达海伦县八道林子与张光迪所率领的抗联部队会师。
1938年9月上旬,西征部队第二批由抗联三军政治部主任金策负责指挥。他率领抗联三军三师和四师从宝清出发,北渡松花江到达萝北梧桐河沿岸,与王明贵率领的抗联六军三师八团、二师十二团会合,共同组建成西征队伍,从萝北县的老等山出发,一路上忍饥挨饿,披荆斩棘,终于在当年10月到达海伦白马石,与首批西征部队胜利会师。
第三批西征部队由李兆麟亲自率领。李兆麟带领抗联六军教导队在宝清、富锦两地先后与六军一师政治部主任徐光海带领的部队和十一军一师师长李景萌率领的部队会合。然后北渡松花江,再次集结在老等山抗联密营,择机出发,后来进行了成功的西征。
这三次西征,聚集了北满抗联部队的兵力 ,积蓄了力量,为后来有效地打击敌人做好了组织与人员上的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