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钊

孙老是原47军的老兵,论年龄是我的长辈,我们是曾47军服役的“两代兵”,我尊称他为“孙叔”,他叫我“小刘”。尽管年龄有差距,共同的军旅经历拉近了心的距离,随着交流的增多,我们对很多事情的想法、看法是一致的,很快成了忘年交。
之前,对于湘西剿匪的认识,我还停留在表面,连湘西的地理概念都定位不准。在和孙叔聊天过程中,他给我详细介绍了这段历史,我对大湘西的地理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对“猛进雄师”的湘西征战历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提到湘西,外地人首先想到的会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现在人说湘西,一般指这个具体位置。但从地理上来看,湘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湘西,特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而广义的湘西,则包括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张家界所辖区县以及临近的一些区县,笼统地称是湖南西部的广大地区,亦称大湘西。
大湘西地区北和湖北,西和重庆、四川、贵州,南和广西交界;总体位置处在洞庭湖、雪峰山脉以西,武陵山以南,云贵高原以东区域,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整个湘西地区有两条山脉纵贯,北有武陵山脉,南有雪峰山脉(这条山脉有点自南偏东北走向,整个湖南省即以它为东西分水岭),二山向东延伸至洞庭湖;中间夹三条水系,北边是澧水,中间的是沅江,再往东是资水,崇山峻岭,道路崎岖,溪河密布。

孙叔给我介绍说:“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军队为主体,广大群众参与、支持的湘西剿匪,与历代剿匪有本质区别。共产党剿的不是(明、清)打家劫舍性质的土匪,是全国解放一盘棋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剿的是国民党残余势力,是解放军大规模正规部队参与剿匪。”解放前的湘西地区是历朝统治薄弱区域,处于“五不管地带”,匪患不绝,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到湖南和平解放时,湘西土匪已经演变成为反革命武装。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统一部署和指挥下,四野完成衡宝战役、二野由湘西入川挺进大西南,从此拉开湘西剿匪序幕。湘西剿匪主力部队是解放军第47军,基本包揽了该地区内大小所有战斗。1949年9月中旬,中南军区命令第47军经营湘西。随后,四野给第47军下达命令:进驻湘西,经营湘西,争取在不长时间内彻底肃清匪患。10月,47军占领桑植,攻克大庸,拉开初期剿匪的序幕。随后成立湘西军区,军部驻沅陵,把大湘西20多个县全部划在一起,担任湘西全境剿匪任务,全面挺进湘西,军区底下又设了永顺、沅陵和会同三个专区(军分区)。
孙叔现在所处的辰溪县,在怀化市的北偏东方向,大概有60公里,辰溪往北,东北方向是沅陵县,西北方向是凤凰、吉首,东连叙浦,南邻中方,西边是麻阳、泸溪,麻阳再往西就到贵州了。解放初期,辰溪是沅陵专区地委、行署、军分区所在地,既是匪患的重灾区,更是剿匪的主战场,也是指挥沅陵专区八县剿匪的指挥所、第139师师部所驻的位置。

当年,作为剿匪主力的第47军剿匪兵力部署是这样的:第139师师部设在辰溪,所辖团分布并负责辰溪、沅陵、溆浦、麻阳、凤凰、乾城、永绥、泸溪八县的剿匪工作;第140师师部驻芷江,团分布在芷江和芷江往南的一段,负责芷江、晃县、会同、清县、通道、黔阳、怀化、缓宁8县的剿匪工作;141师师部驻永顺,所属团负责现在湘西州北边桑植、大庸、龙山、保靖、古丈、永顺6县的剿匪工作。
湘西剿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战役,作战时间跨度约一年半。47军在湘西剿匪作战有资料记载的为78场战斗,都有明确时间、地点、兵力部署、战斗经过等;剿匪战役亦划分为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投入不同的参战部队,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经典的战例目前确定有10个左右。
从1949年10月至1952年3月,第47军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终于剿灭了危害湘西数百年的土匪,把饱受匪患侵害的湘西各族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过上和平安宁的日子。在1952年的时候,经沅陵专区各界人民代表提议,专区行署在在辰溪县召开了庆祝湘西剿匪胜利一周年庆祝大会;此次会议以后,当地每逢十年举办一次大的庆祝纪念活动,以纪念湘西剿匪胜利。
在湘西的每个县,都有关于剿匪烈士的纪念碑、纪念塔,烈士墓,写满了太多的战斗故事。座落在辰溪县的湘西剿匪胜利史料陈列馆,是全国唯一以展示解放军大规模正规部队剿匪战役为主题的纪念馆,唯一记录解放军在湘西剿匪作战全程全貌,陈列剿匪作战文物、史料的纪念馆。明年辰溪县即将迎来“纪念湘西剿匪胜利70周年”,以孙叔为代表的原47军老兵志愿者,正为庆祝活动进行前期筹备。
大湘西,你到底有怎样的前世今生?我迟早要揭开你的神秘面纱!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刘文钊,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曾服役于西北,有多篇散文、诗歌作品在报刊杂志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