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心系人民,才能成为好公务员
——从古代官吏诗文寄望现代公仆
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官吏皆是读书之人。读他们的诗文,发现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时时想着百姓的疾苦,惭愧自己没有尽到责任。他们“民胞物与”的情怀,令人肃然起敬。
白居易

白居易29岁中进士,37岁拜左拾遗,后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又相继出任忠州等三处刺史,因而能广泛接触现实生活,了解民间疾苦。他在《观刈麦》诗中说:“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不能忘记人民供养的功德,才会想到以服务报答人民。
韦应物

感到“惭愧”的还有另一诗人韦应物,他在《寄李儋元锡》诗中有两句话:“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朋友。时值“安史之乱”,韦应物在苏州为官。虽然当时的时局是整个国家的处境,非一名地方官所能左右,但一个有良心、有责任感的官员,只要辖区内有流亡在外的人,他就觉愧对俸禄。
元 稹

元稹15岁明经及第,官至监察御史、工部侍郎、拜相。当时农民在统治者的剥削压迫下,年年上输军粮,而战争没完没了,因此负担奇重。元稹在《田家词》中指出:“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归来收得牛两角,重铸锄犁作斤斫。姑舂妇担去输官,输官不足归卖屋。愿官早胜仇早复。”诗里虽有“为了胜利甘愿牺牲”的意味,但民穷财尽之情也跃然纸上。
杜 甫

至于诗圣杜甫对当时战乱之凶残、官吏之暴虐,以及人民生活之悲惨,刻骨铭心。这位担任参军和员外郎之类小官的人,因为真正关怀和同情百姓,才写出了《三吏》、《三别》这样深沉、诚挚的诗,千载以下,读来尤令人泫然欲泣。

尔俸尔禄,民脂民膏。只有时刻念着百姓的人,才有成为好公务员的可能。公务员有职业道德教育,也应有“专业伦理”的训练,那些古代好官吏的诗文,也许可以作为教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