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写此词正在黄州。上一年(1079年)他因“乌台诗案”被关进监狱,受了100多天的身心两方面的惨痛磨难,差一点连命也丢了。后经人营救,以罪人之身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遭受到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常人很可能就一蹶不振,但苏轼却越经忧患越精神。忧患只使他多受到一些磨励,也使得他思绪更趋澄明,让他更透彻地看清了世界与人生。

他乐观向上的、热爱生命的、人要活就活得潇洒、从容、自由、旷达、坦荡的思想境界没有因受到打击而消减。为什么?因为,他对官场他已看明白了,对尘世他已有定见了,对生活他已有取舍了。
他已经喜欢上了“竹杖芒鞋轻胜马”的平民生活,或者说在心理上已认同了这种不蝇营狗苟、不追求名利、自甘淡泊、自由无羁的生活。他想清楚了,人生在世,何必一定要“宝马轻裘”?常言“无欲则刚”,话虽简短,却含有朴素的真理。人能跳出个人祸福得失的小圈子,方能“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方能“一蓑烟雨任平生”。
于是,他才能面对风雨喊出“谁怕?”这样振聋发聩的浩然之声;才能于风雨过后再见夕阳照耀之时,淡定地“回首向来萧瑟处”会心地发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感慨。
气节巍然,心境淡定,生活素朴,精神恬适。将苦难看得平淡,快乐会迎面而来;将快乐看得平常,痛苦就不会深重。泰山崩石于前,面不改色;天女散花于顶,心绪宁静。
如此人生即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书法作品:
刘建魁,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石家庄市栾城区书法家协会主席,东坡书院名誉院长,苏东坡祖籍纪念馆馆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