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质朴为美
顺着做不做祈祷的话题,《论语》紧接着就编辑了一段孔子关于做人做事应把握的“分寸”的论述,再一次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质朴为美的道理,上下衔接非常紧凑、顺畅。
【原文7·36】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奢”即奢侈,不仅指在物质上过分追求,而且指做人做事太过张扬的意思;“孙”同逊,恭顺的意思。不孙,就是“不顺”,这里是“越礼”之意。“俭”与“奢”对应,不单指物质生活上的节俭,而是指做人做事的低调简朴;“固”,即简陋、鄙陋,这里是寒酸之意。 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说:“做人做事太过张扬就会越礼;低调简朴就会显得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这一章是孔子不满当时诸侯和士大夫等上流社会中极度奢侈的政治生活风气而提出来的做人做事原则。当时的社会礼乐崩坏,无论是诸侯还是权臣,乃至一般的士大夫,在其政治和个人生活中,为充分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极尽铺张奢侈,比如鲁国的季氏“八佾舞于庭”、祭拜泰山神等等,就像我们现在的官员,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价地位,下基层本来应该轻车简从,却要前呼后拥;个别地方的官员,不仅把自己的办公场所就建成赛过美国白宫的“超级官衙”,甚至为借某项庆典活动显摆自己威风,竟然模仿国家领导人的“阅兵仪式”,组织公检法司等穿制服的“执法部门”列队行礼通过主席台,接受“检阅”,并高呼“向领导致敬”等口号,可谓空前绝后,出尽风头!这就是孔子所指的“奢侈”!这种奢侈,从经济学角度讲,是浪费——对由亿万纳税人聚集起来的国家财力的挥霍浪费,是极大的犯罪!从政治角度讲,就是“越礼”——把自己所辖之地俨然当成了“独立王国”,是对国家尊严的蔑视,更是一种公然挑衅民主体制下“治权公有”的行为!孔子对此极为反感,认为这些表面上看起来隆重的礼仪程式其实都是违背礼的精神的奢侈行为,于是,便从做人做事应把持的“分寸”上,通过比较“奢侈”与“简朴”两种做人做事态度的后果,告诉世人,做人做事宁可低调简朴一些,不可为了张扬自己而违礼——这便是他在第三篇第4章回答林放“礼之本”问题时指出的:“礼,与其奢也,宁检”的道理所在。

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
如果说上一章是围绕要不要为孔子的疾病而专门做一场祈祷这件事从“程式”上告诫弟子做人做事应把握的“分寸”和坚守的原则,那么接下来的一章就是围绕这件事进一步从本质上来讲做人的道理:
【原文7·3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坦”本是平静之意,“坦然”一词的意思就是心态平静,无有顾虑;“荡荡”是宽广、浩大的意思。因为宽广浩大,所以能容得下世间万事万物。“君子坦荡荡”是说一个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其胸怀是宽广、开阔的,其心态是平静安宁的。相对于君子,那些道德修养不到家,或者根本就不在乎道德修养的人,却是“长戚戚”的!“戚戚”就是忧愁悲伤的意思。“长戚戚”是说其心态不能平静安宁,经常处于一种忧愁、哀伤乃至恐惧、烦乱的不安之中。
为什么君子能够“坦荡荡”而小人却是“长戚戚”?这是因为,君子坚守道德人生,心胸宽广,能正确面对人生的荣辱贫贱,能包容人间的一切是是非非;能敞开胸怀与人交往,能以德报怨不计人之前嫌。因此,在君子面前,只有真理没有仇怨,更不会有因为愧对于人的心理不安!正因为君子的心态总是宁静而达观的,所以能做到宠辱不惊,贫贱不移,使自己的一生能够心安理得,踏踏实实。联系要不要为孔子的疾病而专门做一次祈祷这件事,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孔子为什么不愿意为自己做一场专门祈祷的坦然心境。在孔子看来,自己以仁立身,做人做事,诚敬为先,问心无愧,天地神灵岂能为难于己?又何必要用专门祈祷这种犹似“讨好、献媚”的方式来祈求神灵保佑自己呢?——这便是君子的“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是因为小人做人做事总是唯利思图的,即“小人怀惠”。因为“怀惠”,所以心胸狭窄,做人做事总是为自己利害得失计较,难以容人容事,常常患得患失,心绪难宁;“放于利而行,多怨”(参看4.12章),就难免与人结怨,总会担心遭到报复而左提右防;同时,因为唯利思图,所以做人做事常常会践踏道德、损人利己,公然违反社会公德乃至法纪戒律,因此,既惧怕遭到报应而受到法纪的制裁,又常常受到良心的谴责,心理难安,时常处在一种谋求安慰、谋求解脱的忧愁、烦闷、恐惧之中,这就是“长戚戚”!民间有一句俗语叫做“为人不做亏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门”,我们看,大凡贪官污吏或者一些靠不择手段发迹的暴发户,都非常的迷信,原因就是他们心里不安,总是摆脱不了恐慌的心理状态,求神拜佛不过是他们自我安慰、自我解脱的手段罢了!现实中,一个人倘若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者做了对不住别人的事,也迟早会产生愧疚的心态,期望得到谅解,得到解脱,这也是一种“戚戚”的心态!因此,孔子告诫弟子,做人,要光明磊落!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中国人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自古到今,有许多人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但能真正做到“坦荡荡”者,能有几何?即便是那些诸多名垂青史的伟人们,在其生命的历程中,总不免有“戚戚”日月,尤其是在晚年,在生命之灯将息、回首一生经历,回味一世作为时,能有几人没有半点哀怨与一声叹息?或多或少总要带上几许遗憾乃至愧疚辞别人世,或者是把“剪不断、理还乱”的怅然情绪用一句:“千秋功罪留与后人评说”来自我解脱,然后才会在戚然的心境中合上那忧伤迷茫的双眼。因此,古往今来的圣哲贤达都在不厌其烦地告诫世人,要时刻注意个人修养,一辈子不做亏心事,力求使自己的在人格上成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能在他生命之灯将息时无愧无憾,安然闭上双眼的人!
一代圣人的魅力
我们说,本篇是以介绍孔子的人生追求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表现为主线,通过集中展现孔子的人格魅力来进一步阐释君子学问之道的。所以,下一章,也就是本篇的最后一章,就对孔子的人格魅力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做了一个综合评价,构成了本篇的总结,行文结构如此严谨、完美,不愧为先秦散文的范本。
【原文7·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这一章翻译过来就是说,孔子的外表神态给人的感觉是温和而又不失严肃;威严而不凶恶粗暴,既庄重又安祥。温和,就使人感到亲切,平易近人;但在温和中又渗透着一股神圣不可侵犯的庄重威严,使人不敢在其面前轻蔑放肆;威严但不粗暴,就会使人从内心里感到敬畏。对待人事谦虚恭敬,平和安详,既不轻率,又不古板——这就是一代圣人的魅力所在!这样的人格魅力,是内在道德修养中和积练而成的,没有坦荡荡的胸怀,没有仁道修养的至高境界,是难以达到的。所以,孔子不愧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冷梦良,公安民警。眼晴不大,却还好眯起来看世间万象;一介武夫,读过几本古今圣贤,就附庸风雅,陶醉于红尘风声雨声,发书生之感慨,在报刊和新媒体上偶有片言只语;发表过《试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等几篇论文,也获得过一些奖项,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和一个杂文散文集小册子《阿Q重返人间》,参与过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图书编写,担任过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特约编辑。现为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学术部部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平生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夫子之训。
《论语通俗解读》是作者呕十v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兼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学术著作。该书突破了传统以来对《论语》一章一条孤立注解阐释的陈式,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仁道学说,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受到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好评,被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兼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丶长安大学丶宁波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