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头镰刀咏叹调
——陈昌华朗诵诗选
原创 陈昌华
南湖的红船
——献给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100年的岁月啊,100年的岁月
是那样漫长,又如此短暂
100年的航线啊,100年的航线
是如此亲近,又那样遥远
就在今天,当南湖红船
扬起一百年的风帆
就在今天,当南湖红船
驶入新时代的港湾
我们凝视船头
那面镰刀铁锤的党旗
我们回望身后
那一路走过的万水千山
我们迎来了2021年七月
党的生日的百年庆典
历史不会忘记,又怎能忘記
1921年7月那个夏天
13个怀揣梦想的船夫
从南湖出发登上了红船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
肩负着“南陈北李”的嘱托
代表着五十多名党员
他们划动历史的船桨
一个开天辟地伟大的党
诞生在这个红色的摇篮
一只东方的雄狮,
在这里睁开了双眼
一个东亚病夫
从这里挺起了腰杆
一艘百年的航船,
从这里驶向明天
一只小船,孕育了一个大党
一个源泉,汇聚成万丈狂澜
一声惊雷,唤醒了五千年古国
一轮红日,照亮了东方地平线
第一个纲领,第一个决议
就这样掀开了
“一大”的第一页封面
第一届机构,第一次大会
就这样展开了
党史的一百年长卷
从南湖到大渡河、延河
从黄河、长江到鸭綠江
从大漠红云到南海春潮
从抗洪巨浪到汶川重建家园
从抗疫洪流到
“一带一路”绿水青山
那艘中流击水的南湖红船啊
驶过了从胜利
走向胜利的百年航线
一百年不忘初心
一百年风雨同舟
一百年前赴后继
一百年薪火相传
一位位舵手继往开来
一代代船工携手并肩
从五十多名党员到九千多万党员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从党的“一大”到党的“十九大”
红色的长城巍峨壮观
我的老前辈呵
我们的老前辈
你们创建了红色的江山
从南湖红船到天安门城楼
你们走进了开国大典
从改革开放到港澳回归
你们打造了东方的经典
从春天的故事到新时代的重新出发
你们描绘着复兴的画卷
我的小伙伴啊,我们的小伙伴
旗帜在手,重任在肩
该怎样续写昨天的辉煌
该怎样再创灿烂的明天
让我们重新到党旗下集结吧
让我们再一次登上南湖红船
请党的缔造者们检阅吧
新长征的大军正浩浩荡荡
请党的继承者们指挥吧
红色的洪流正滾滾向前
任凭新冠病毒突如其来,如何猖獗
哪怕国际风云铺天盖地,怎样变幻
中国共产党还是我们的中流砥柱
马克思主义还是我们高挂的风帆
鲜红的太阳必将照亮全球
英特纳雄耐尔一定会实现
看啊!身后的队伍越来越长
看啊!脚下的大道越走越宽
矢志不渝的,是我们
奋斗终生的信仰
永远不变的,是我们
从不动摇的信念
一百年的党旗永远指引方向
一百年的镰刀铁锤千锤百炼
一百年的南湖红船啊
正乘风破浪,驶向永远
2021年4月16日
七月的那个太阳
很难想象
如果没有太阳
世界该是怎样一幅景象
没有鲜花没有绿树
没有光明没有热量
没有哺育万物的雨露
没有照耀生命的辉煌
而七月的那个太阳
对于中国来说
则更是
漫漫长夜的企盼
东方欲晓的黎明
开天辟地的曙光
在森林般茂密岁月的深处
有一个黎明被永远铭记
在五千年历史悠久的巨著
有一页篇章荡气回肠
1921年七月的
那个早晨
那艘南湖的红船
驶出层层风雨和惊涛骇浪
十三个船夫
紧握棹橹开始起航
镰刀铁锤的星星之火
一路引领
八一军旗的红色武装
浩浩荡荡
南昌城、井冈山、遵义城
延河水、太行山、西柏坡
直到雄伟的天安门广场
七月的太阳啊
以雷霆万钧之势喷礡而出
二十世纪的
东方地平线
吸引着全世界
惊叹的目光
火烧圆明园的野兽
夹着尾巴狼狈逃窜
炮击卢沟桥的强盗
乖乖地举手投降
蹂躏老百姓的王朝
被百万雄师赶出大陆
染指鸭绿江的豺狼
被志愿军赶回三八线上
啊!因为有了七月的太阳
白毛女才和大春团聚
小二黑结婚才喜气洋洋
包身工才摆脱悲惨的命运
农奴们才第一次挺起脊梁
葛洲坝的大坝才这样雄伟
原子弹的爆炸才这样响亮
东方红的卫星才这样神奇
极地号破冰船才这样远航
亚运会的金牌才这样耀眼
五星红旗才这样高高飘扬
啊!因为有了七月的太阳
真理标准的讨论才拨云见日
改革开放的大潮才不可阻挡
希望的田野开始五谷丰登
春天的故事开始收获南方
奥运圣火第一次在北京点燃
百年游子才回到母亲身旁
“三个代表”倾诉着人民的心声
“科学发展”书写着崭新的篇章
绿水青山焕发出欣欣向荣的活力
“中国梦”传递着新时代的接力棒
精准扶贫开辟了康庄大道
民族复兴崛起在世界东方
一带一路连接着五洲四海
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两个一百年”的航船
正乘风破浪
啊!七月的那个太阳
沐浴在你的温暖中
我们不会忘记
没有阳光的岁月
而为了明天和更久远的未来
我们和鲜红的党旗紧紧依傍
一手握着铁锤
锻造自已也锻造世界
一手握着镰刀
收获希望也播种理想
当然,也有一些蛀虫
蛀蚀着镰刀斧头的钢硬
也有一些败类
抹黑着太阳的形象
熠熠生辉的党旗
会被泼上几个污点
阳光照耀下的大地
会有细菌悄悄滋长
但洗去污点,七月的
太阳更加鲜红
清除蛀虫,大树的
躯干更加健康
七月的太阳
请听我对你讲
作为一滴水珠
我将汇入江河
去浇灌九百六十万
平方公里的大地
作为一棵小草
我将溶入春色
去装扮共和国
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岗
我毫不怀疑,既然
七月的那个太阳
已照亮100个春秋的黎明
那么东方的地平线
将还会升起更多
更多个更加辉煌的
七月的太阳
2021年5月28日
都府堤41号
——武汉红色地标之一
武昌这条都府堤大街
长不过560米
却走出无数革命先驱
此街的41号,是毛泽东
曾经住过的旧居
那篇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就是在这里完稿竣笔
那面青灰色的砖墙
曾为开国领袖遮风挡雨
那条青石板的小路
曾留下他和战友走过的足迹
那张书案上的纸墨
曾凝结着他对革命的深谋远虑
那条门前的街巷
通向了他主办的农讲所
那间幽静的卧室
温馨着他和骄杨的亲密
那个四合院的院落
荡漾着改天换地的浩然正气
从这栋晚清民居走出
毛泽东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筹备领导了全国农民协会
主持讨论了农民和土地问题
当选了中共五大中央侯补委员
参加了扭转乾坤的八七会议
从1926年11月到1927年8月
毛泽东忙碌了一年四季
他和蔡和森彭湃携手并肩
他和夏明翰郭亮共商大计
他和毛家两兄弟一起上阵
他和农友工友战友们齐心协力
十个月的风风雨雨
十个月的只争朝夕
十个月后依依惜别
当年的主人再无归期
只剩下都府堤41号
期盼着一代伟人归去来兮
2021年2月21日
八七会议旧址
——武汉红色地理座标之二
来不及擦干“4.12”
大屠杀的血迹
来不及掩埋“7.15”
遇难者的遗体
21名九死一生的中共代表
走进了汉口鄱阳街139号
走进了中共党史永不磨灭的记忆
八月的武汉,炙烤着
令人窒息的空气
窒内闷热得像蒸笼
门窗却都紧紧关闭
在这座普通的西式公寓的一个单元
中共中央举行了十万火急的八七会议
瞿秋白来了,正是中共
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他挺身而出,主持了会议
通过了《告全党党员书》和农民斗争
职工运动党的组织三个决议案
力挽狂澜于灭顶之灾的绝境之地
南湖红船的第一次急流险滩
就这样闯了过去
毛泽东来了,面对
革命被扼杀的腥风血雨
他针锋相对,大声疾呼
蒋介石是凭枪杆子起家的
“政权是枪杆子中取得的”
以牙还牙,血债血偿
打天下必须自己拿起武器
邓小平来了,作为
八七会议唯一的工作人员
他亲自记录全程参与
在会场呆了六天六夜
等会议代表全部离开
他才最后一批撤离
会期虽只有短短一天
却为革命立下了丰功伟绩
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
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
举起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的大旗
仅仅两个月之后的9月9日
毛泽东就领导发动了秋收起义
他用亲自指挥的枪杆子
实践了八七会议的战略部署
打出了井冈山第一个根据地
如今,八七会议的旧址
早已成为传统教育的红色圣地
老一辈播下的革命种子
早已开花结果在华夏大地
这座历经百年风雨的古老建筑
见证了中国革命一次伟大的转折
铭刻着中共党史一段不朽的传奇
2021年2月18日
新华日报社旧址
——武汉红色地标之三
走进汉口成忠街53号
追寻新华日报创刊的起点
步入汉口大陆里4号至9号
重访新华日报诞生的搖篮
一处旧址,见证了一段峥嵘的岁月
一张报纸,记录了一个历史的节点
翻开昔日的老报纸
穿过当年的烽火硝烟
国破山河在,匹夫有责
全民抗战日,同仇敌忔
在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
每个人都在发出最后的吶喊
新华日报头版头条的发刊词
使命和担当浸透字里行间
报眼一幅木刻版画
一个军人在振臂呼唤
“巩固团结,抗战到底”
一支号角,响彻大江两岸
从1938年1月11日正式创办
到1938年10月25日
最后出版
前后只有十个月
287期报纸的份量沉甸甸
它激励着民族万众一心
它陪伴着武汉共患难
1938年6月12日,新华日报
最早吼出口号“保卫大武汉”
一石激起千层浪
武汉三镇,全民总动员
1700字的社论字字镪锵
震撼全国,意义非凡
一座宣传抗战的舞台
坚定了中国必胜的信念
一扇了解中共的窗口
联结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一面国统区公开的旗帜
飘扬在黎明的地平线
1938年10月24日那个秋夜
秋雨淅沥打湿了报馆
周恩来亲自口述社论
“告别武汉父老乡亲”
郑重宣告:我们一定要回来的
我们只是暂时离开武汉
只可惜敌寇已兵临城下
武汉出的287期报纸毁于一旦
但东方不亮西方亮
重庆出的287期报紙
仍然如期和读者见面
同一天报纸,两个版本
这是中外新闻史上的奇观
新华日报用最独特的方式
向整个世界宣告
保卫长江,保卫黄河
撼山易,撼中华民族难
八十多年前的旧址历久弥新
八十多年来的报史辉煌灿烂
“它抵得上一个方面军”
这是毛泽东当年的称赞
长江后浪推前浪,涛声依旧
温故知新话当年,薪火相传
2021年2月20曰
中原的第一粒火种
走过13朝古都
曲折的那条小巷
穿越南湖红船
漫长的那条航线
我来寻访洛阳机务段百年的沧桑
我来瞻仰中原第一个红色的摇篮
作为洛阳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
请允许我向中原
第一个党组织洛阳组报到
作为河南第一名共产党员
游天洋的老乡
请允许我讲述这段
从未过时的经典
那是1921年的深秋
那是长夜难明的中原
走出洛阳的游天洋
来到了风雨如磐的北平
来到了李大钊的身边
肩负着中共创始人的嘱托
游天洋回到了洛阳机务段
先后发展白眉珊王福顺入党
成为了挺进中原的第一个马前卒
扬起了黄河中游的第一面红色风帆
陇海铁路大罢工的胜利
威震了全国的铁道线
当牛做马的工人兄弟
扬眉吐气挺起了腰杆
游天洋帶领着洛阳組
冲锋陷阵在最前线
中原的星星之火
从此开始燎原
照亮了洛八办彻夜难眠的抗日灯光
溶进了毛泽东攻克
洛阳的胜利来电
前人撒下的种子
孕育了牡丹花会的万紫千红
先辈栽下的梧桐
搖曳着中州大道的
春光无限
游天洋和他的战友们的足迹
化作了洛阳新区那五彩缤纷的喷泉
重温一遍入党誓词吧
那是游天洋们永远不变的心声
留下在洛阳组前的合影吧
那是后人们矢志不渝的信念
黄河的涛声依旧
跳动着不忘初心的脉搏
邙山的本色不改
传承着千秋万代的永远
请洛阳组的前辈放心吧
七百万洛阳儿女
正走在新时代的大路上
请南湖红船的先驱检阅吧
十四亿中华儿女
正阔步走向两个一百年
2020年2月13日
延安的窑洞
延安的窑洞很普通,
土墙土炕土板凳。
莫要小看窑洞土,
曾为革命立大功。
延安的窑洞大磁场,
吸引了多少双眼睛。
五湖四海恋延河,
千军万马光明行。
青春归宿何处去?
国人皆指陕甘宁。
延安的窑洞大熔炉,
多少好钢这儿炼成。
斧头砸碎旧世界,
镰刀收割好光景。
南征北战靠武将,
精兵简政有文臣。
延安的窑洞大舞台,
演奏着时代最强音。
指挥了“黄河大合唱”,
吹来了“二月好春风”,
“白毛女”放歌“南泥湾”,
信天游唱出“翻身道情”。
延安的窑洞试金石,
马列主义诵真经。
“土包子”打翻“洋墨水”,
实践把教条来战胜。
“青出于蓝胜于蓝”,
传承自有后来人。
延安的窑洞大学校,
教出了多少好学生。
毛主席亲自来讲课,
强将手下无弱兵。
“抗大系”战胜“黄埔系”,
土八路打败了正规军。
延安的窑洞大本营,
指挥了全国大反攻。
三大战役总策划,
百万雄师大点兵。
电报化作捷报飞,
油灯点亮东方红。
延安的窑洞大产房,
孕育了共和国新生。
红旗插上总统府,
蒋家王朝大厦倾。
“天翻地覆慨而慷”,
日月交替换乾坤。
延安的窑洞不普通,
中国建筑一永恒。
黄土地铺就建国路,
土窑洞换来紫禁城。
延安的窑洞纪念碑,
永远矗立咱心中。
2016年1月3日
我们的声音
——献给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八十年历程的播音员和主持人
亲爱的听众和观众
亲爱的朋友和知音
我们不认识你们
但作为一个播音和主持
一年365天
我们和你们心心相印
我们的声音
从1942年12月5日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传来
第一粒火种
点燃了抗日的烽火
第一支号角
席卷着黄河的涛声
我们的声音
从1949年10月1日
开国大典的电波传来
开国领袖的湖南方言
唤醒了东方红的黎明
我们的声音
从1964年10月16日
罗布泊的上空传来
全世界都听到了
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的轰鸣
我们的声音
从1966年2月7日
兰考的黄土地传来
一个县委书记的榜样
感动了全体中国人
我们的声音
从1978年11月
党的11届3中全会会场传来
春雷春风春雨
滋润了华夏的新生
我们的声音
从2012年11月8日
党的18大会场传来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新时代开始了新长征
从朝夕相处的新闻联播
到日夜陪伴的中国之声
从年年岁岁的难忘今宵
到日日夜夜的观看聆听
我们时刻和你们在一起
你们永远和我们心连心
我们用播音和主持
为时代代言
为历史见证
我们用主持和播音
为民族呐喊
为祖国发声
八十年和人民息息相关
八十年和祖国一路同行
每一朵历史长河的浪花
每一个时代瞬间的永恒
都有我们直播的声音记录
都有我们主持的画面留影
八十年长江后浪推前浪
一代代播音员青出于蓝
八十年薪火相传接力棒
一批批主持人灿若群星
幕后,我们付出了千辛万苦
台前,我们联结着亿万听众和观众
我们!时代强音的传播者
我们!华夏儿女的代言人
我们!传播领域的弄潮儿
我们!新闻战线的排头兵
共和国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啊
给世界,给世界
留下了永不磨灭的中国声音
2020年11月21日
老歌
当还在爬坡的
青春岁月,我们
就爱唱那些老歌
当到了下山的
老年时代,我们
还爱唱那些老歌
不要笑话我们
老了总爱怀旧
也不要告诫我们
到什么山上就要唱什么歌
从小到大,我们
听惯了那些老歌
反来复去,我们
唱熟了那些老歌
江山易改,是大自然
不可抗拒的规律
本性难移,是我们这代人
始终如一的选择
小时候,我们跟着妈妈唱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上幼儿园,我们跟着阿姨
唱志愿军军歌
上学时,我们跟着老师唱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进厂后,我们跟着师傅唱
咱们工人有力量
金秋十月,我们跟着大家唱
祝酒歌
改革春天,我们跟着农民唱
在希望的田野上
韩英对唱的洪湖水
让我们听说了
天堂没有故乡美
江姐高歌的绣江旗
让我们听懂了
五星红旗为什么是红色
刘三姐的山歌
唱得我们如痴如醉
阿米尔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唱进了我们的心窝
我们就这样
唱着一首首老歌长大
老歌就这样
伴随着我们一天天的生活
我们从八九点钟的太阳
唱到了日落西山红霞飞
我们从意气风发的大路上
唱到了自由自在的老来乐
百听不厌的
是那永远熟悉的旋律
常唱常新的
是那永不过时的老歌
没法子,这就是我们
改不了的老习惯
别见笑,我们这帮
永远顽固的老家伙
矢志不移的
是一生的信仰
痴心不改的
是无悔的抉择
我们清楚,我们会有
唱不动的那一天
但我们滿足,这辈子
有那么多代代流传
一直在陪伴我们的老歌
2016年3月25日
老电影
穿越时空的长廊
打开光影的收藏
让记忆的小河
缓缓流淌
让往日的影像
慢慢回放
闪闪的红星照耀万水千山
怒潮汹涌冲破乌江
红色娘子军都是英雄儿女
赵一曼率领八女投江
青春之歌伴随着小城春秋
狼牙山五壮士锻造了烈火金刚
红孩子送来鸡毛信
南征北战把白毛女解放
暴风骤雨洗礼了小二黑结婚
洪湖水激起了一条大河的波浪
刘三姐吸引着我们村里年轻人
苦菜花妆扮着李双双
霓虹灯下的哨兵制服了
冰山上的来客
年轻的一代绽开了
五朵金花的芬芳
红灯记的红灯,点亮了
沙家浜的芦荡火种
智取威武山的小分队
打到了奇袭白虎团的战场
南昌起义的枪声
拉响了海港的汽笛
难忘的战斗
掀开了创业的篇章
于无声处的惊雷
唤醒了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黄土地生长着红高梁
牧马人驰骋着天云山传奇
庐山恋讲述着城南旧事
十六号病房住进了
黄山来的姑娘
人约黄昏半生缘
征服者荆柯刺秦王
可可西里让子弹飞
阳光灿烂的日子活着
没完没了一声叹息
不见不散甲方乙方
同桌的你致青春
一步之遥非诚勿扰
爸爸去哪了去了小时代
归来的集结号那样悲壮
…………
呵!岁月的胶片
定格着蒙太奇的史诗
历史的镜头
展现着老电影的辉煌
珍贵的拷贝
存活着我们永远的偶像
光影的世界
吸引着我们一生的目光
2016年4月5日
征服
他不是统率千军的元帅
也不是叱咤风云的将领
他只是两千多个
县委书记中的一个
他只是四千多万
共产党员中的一名
但他用生命
最后一年零三个月的历程
征服了那个穷县的
风沙、盐硷、饥饿和贫困
征服了三十六万颗
饱经忧患和沧桑的心
尽管他没有夺取
胜利的最后制高点
就倒在了路旁的那座沙丘
但他那拼死的一跃
却跃上了人生最高的顶峰
于是,二十多年前
一篇有关他的通讯.
就这样风糜全国
征服了一个民族
亿万颗心被一个
铜钟般的名字撞击
那回声传彻至今
于是,二十多年后
一部有关他的电影
穿越岁月,穿越时空
用蒙太奇,潮湿了每一双
看电影和“听”电影的眼睛
征服了每一个认识他
和不认识他的公民
呵!我们的共和国,还有
不少象兰考一样贫困的土地
那些贫困的土地,渴望着
有更多的“焦裕禄”去征服
我们的百花园,还有不少
败坏景致的瓦砾和杂草
也期待着有更多的
“焦裕禄”去清除干净
还有我们的老百姓
都在从心底呼唤着
呼唤着更多的
焦裕禄式的共产党人
带领他们,去筑起
更坚固的防风林,去征服
自然的和社会的风沙
去收获“小康”那迷人的金秋
去迎接祖国那更加明净的碧空
1991年7月8日
郑培民/感动中国人物系列之一
——1983年至2002年,郑培民从湘潭市委副书记,一直官至湖南省副省长、副书记、省人大副主任,俯首耕耘,鞠躬尽瘁,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从湘潭富足的米箩
跳到湘西贫困的糠箩
他没让领导多费口舌
就平静地没说二话
接过了大山一样的压力
挑起了大山一样的重托
登过湘西最难登的山
爬过湘西最难爬的坡
走过湘西最难走的路
涉过湘西最难渡的河
到过湘西最穷苦的人家
去过湘西最偏远的村落
那年春耕的播种季节
他从三米多高的田埂跌落
从脑震荡的昏迷中醒来
他第一句话问的还是工作
面对这位最大的州官
眼泪从乡亲们的眼中滚落
一颗共产党员的种子
播进那块他深爱的土地
一片五谷丰登的光景
绽开湘西无边的欢乐
一腔人民公仆的深情
滋润着每个百姓的心窝
面对常德堤垸溃决
他作为副省长亲临指挥
血压高得头晕目眩
八十多天日夜奔波
秘书司机央求他休息
他一摆手下令开车
他的妻子在省新华书店
收发岗位从没变过
出差他买一双舒适的布鞋
过年他包一顿老家的饺子
这是他给妻子的补偿
是他为官多年的本色
在北京他突发心肌梗死
司机的车开得风驰电掣
他挣扎着说了最后一句话
不要闯红灯
在生命的最后一息
他还恪守着人生的准则
当噩耗传遍三湘四水
泪雨洒遍他走过的山河
苗族土家族的乡亲
用路祭表达最大的哀思
上千名民众赶到机场
迎候归去来兮的亲人魂魄
他在五十九岁的年龄倒下
生命矗立起一座丰碑
他用留下的精神遗产
再次告诉世人,这样
顶天立地的共产党人
过去和现在都曾经有过
2019年1月14日
草王坝的天渠
一一海拔1250米的贵州遵义播州区平正
仡佬族乡草王坝村,有一条被乡亲们以
村支书黄大发命名的“大发渠”……
一条天渠,挂在
陡峭的悬崖绝壁
那头,源自黄大发
六十多年的苦斗
这头,流向乡亲们
祖祖辈辈的渴求
靠天吃饭的岁月
填不饱饥饿的胃口
年年歉收的苞谷
嚼不碎干旱的春秋
一碗普通的大米饭
是全村人唯一的奢求
13岁的孤儿黄大发
吃着百家饭长大之后
发誓要打通一条天渠
润泽这方穷困的乡亲
和这块贫脊的山沟
三座挡道的大山踩在脚下
九个凶险的悬崖甩在身后
十多处险峻的峰峦如履平地
一处倒悬的绝壁荡起了秋千
一根麻绳绑着
黄大发的身家性命
吊下悬崖面壁而凿
生死之间打着滴溜
老辈人说,天兵天将
下凡也不过如此
专业人员,一边伸着大姆指
一边腿肚子发抖
问君哪得清如许
清清冽冽的大发渠水
流进了千百年来
干旱的土地
流进了祖祖辈辈
祈盼的心头
咬定青山不放松
一生只为一清渠
这不是愚公移山
古老的神话
也不是林县红旗渠
当代的风流
这只是一个叫
草王坝的贫困山村
在悬崖上刻下的引水传奇
这只是一个叫
黄大发的老共产党员
给后代人留下的传世春秋
2017年4月21日
(作者简介 :陈昌华,男,原籍安徽,长于洛阳,现居深圳。一个老三届、新三届。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协、音协会员。曾任洛阳市文联副主席、《宝安风》杂志社社长、深圳市企业报刊协会会长。现任深圳市出版业协会审读员、深圳市文学学会诗歌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九州风雅颂朗诵艺术团秘书长。
作品见于《诗刊》《解放军文艺》《飞天》《青春》《牡丹》《人民日报海处版》《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学习强国》《今日头条》《都市头条》等报刊及平台。长诗《献给十月的第一个晨曦》获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庆祝建国35周年诗歌创作一等奖。诗歌《打麻将》获青春丛刊佳作奖。诗歌《我在福田过大年》获深圳市福田区2021年征文一等奖,组诗《蛇口咏叹调》获深圳市南山区2021年征文一等奖。诗歌《我们和祖国不会忘记》《我们在一起》获深圳市文化馆2020年征文二等奖。另有《咱们几个小伙子》《请客》等歌曲(本人作词)十余次获各级文艺创作奖。
出版诗集《印象与烙印》(两卷)南京出版社出版。诗集《旗帜咏叹调》团结出版社出版。诗集《深圳编年诗》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出版文集《企业常青藤》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
副主编诗集《九都诗踪一一洛阳四十年诗歌选》花城出版社出版,主编诗集《诗路花语一一洛阳七十年诗歌选》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主编诗集《绽放的簕杜鹃——深圳新诗选》华龄出版社出版。
主编专著《中国企业报刊大全》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执行主编《平乐正骨史话》《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执行副主编《深圳十大文化名片》人民曰报出版社出版。
合著报告文学集《托起神箭的丰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合著长篇报告文学《东方辉煌——中国宝安集团成功之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五集电视剧《贴廓巷56号》编剧、制片主任。十八集电视剧《白居易》制片。打进好莱坞的第一部中国电影《砚床》制片主任。
创办《人间诗舍》《九州风雅颂》《永远的老三届》《湾区诗歌》等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