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片里的故事——平度的东西南北
信义庄
从山沟沟里挤出的俺,孤陋寡闻。
小时候,门后墙上的小喇叭,给不了多少信息;到高中,还整不清“历史、地理”的东西南北。
知道“平度”已是1980年到泰安求学的时候了。班上有两位来自平度的靓男俊女,令人印象深刻。后来,因为工作,曾几次走进平度,知道了大泽山、天柱山,知道了《郑文公碑》,知道了“蓼兰”……
时光匆匆,俗世烦杂,不知不觉间,“平度”渐渐淡出了脑海。
周末,清冷寂寥的日子里,在一堆故纸中阅读岁月,翻看着一张张泛黄破旧甚至有些脏兮兮的纸片,平静的心底竟荡起了层层涟漪。
平度,原来竟这样的不平啊!
走进历史,平度无疑是一座历史古城,自西汉置县,距今已二千二百余年。
“平度” ,官方的解释是:“平度,汉旧县名也。《通志》引《说苑》吕邱先生对齐宣王‘愿选良吏,平法度,臣得寿矣’之言,谓义盖取此。”意思是说,“平度”这个县名,早在汉代就有了。在公元前三百多年前,有位名叫吕邱的先生,曾对齐宣王说:“希望大王要选任贤能的人当官,将齐国各地区的法则准则都统一起来,不能厚此薄彼。这样,江山社稷才会国泰民安。”“平度”,就是“平法度”的意思。这种说法,虽然高大上,但俺实在不敢苟同。窃以为,这其实不过是后人一种美好的愿望罢了,否则清代官修《山东通志》时,就不会用“盖”的字眼了。
“平度”何其称为“平度”,有一种说法,颇有些令人捧腹。有人讲,“平”是“瓶”的通假字,“平度”就是“瓶肚”的谐音。从其今天辖境看,“平度”的确有些像“瓶肚”。但仔细想来,在一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社会,县名的确定岂能儿戏?就是再没文化,也不可能称其为“瓶肚”啊。
有人讲,“平度”就是平安度过的意思,这种说法,虽然直白,好像也没有多少品味,但我认为,这应该是最接近历史真实的。汉初连年战乱,从皇帝到百姓,无不期盼“天下大宁”、海晏河清,无不渴望平平安安度日,由此,取名“平度”自是呼之欲出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说什么望文生义似乎有点浅薄了。
平度,从产生的那刻起,人们就祈祷着平安,但平安却是那么的不易,尤其是明清以来。明末登州叛军孔有德和清兵两次屠城;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在平度到处狂轰滥炸,烧杀掳掠,平度人民陷入了血与火的洗劫之中。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日、伪军对大泽山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反复的拉网“扫荡”,制造了下马戈庄、丁家村等多起灭绝人性的惨案。
英雄的平度人民奋起抗争,抗日的烽火燃遍了平度的东西南北。
1940年9月,平度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随后,为了抗击日寇的需要,在党的领导下,1941年9月,胶东区党委将平度县一分为三,设立了平北、平南、平西三县。各县相继成立了县大队,人员达200多人,尔后各区成立区中队。1945年1月,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胶东区党委决定,将平南县划分为平南、平东两县,成立了平东县工委,隶属南海地委。至此,平度历史上出现了“东西南北”四县共治的奇观。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五十年代初,对
四县中除平东县外,平北县存续时间相对较短。但就在这短短八年多的时间里,平北县党政军民却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
谈到抗战,应该讲没有不知道地雷战的,但要问,这地雷战最初起源于哪里?可能知道的
据报道:1941年初,平北县天柱区的高家、韭园、所里头、南台、北台五个村率先成立了民兵联防。高家村高禄云任指挥,韭园村周维绪任副指挥。联防民兵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在区人民武装委员会指挥下,实行统一组织、统一指挥,做到一村有难、邻村相助,联合起来打击日本侵略者。1941年春,日伪军百余人进山“扫荡”,联防民兵第一次学习埋设地雷。韭园村民兵周维绪在村西蛤蟆湾,高家村民兵高正云在村西北的岔道口分别埋设了地雷。日伪军进入雷区后,踏响了三颗地雷,当场炸死炸伤八个日军。第一次使用地雷初战告捷,民兵尝到了地雷战的甜头,地雷战由此在大泽山区逐步开展起来。
1942年4月,驻掖县、平度据点纠集千余日伪军,“扫荡”大泽山抗日根据地,联防民兵获得情报后,在高家村西北面的河滩里,埋设了百余枚石雷。同时,埋伏在周围山上的民兵麻雀组,不断打冷枪引诱敌人。日伪军
平北县自1941年9月析置,到1950年5月改称平度县,能够收集到的纸质资料少之又少。日前,笔者有幸收集到一份1946年平北县云山区郭家寨村民李法文向村农救会献地的文书,令人十分欣喜。他不仅见证了平度历史地理的变迁,更见证了山东解放区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贯彻“九一”指示,彻底进行土地改革的伟大斗争。
不知是平北的名字好听,还是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同一时期,除山东胶东区党委领导下的“平北县”外,在中华大地上竟还同时并存着另外三个“平北县”。一是太行抗日根据地设。1940年由山西省平定县北部析置,治郝家庄,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为路北县。二是晋豫抗日根据地设,1941年由山西省平顺县析置,1943年撤销,仍并入平顺县。三是山东解放区设,1946年由平禹县析置,治王凤楼村,1950年撤销,并入平原县。现在看来,四个县,均是为了适应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需要而设置的,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光荣完成其历史使命后功成身退。
平东县与平北县存续时间旗鼓相当,从1945年1月,胶东区党委决定,由平南县析置,到1953年8月撤销并入平度县,前后也是八年多的时间。时间不长,同样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据记载,平东县党政军民在工委书记鲁光的带领下,共配合八路军主力作战2700多次,歼敌2万余人,缴获各种枪支2万5千多支。
平东县最初隶属南海地委,工委先后驻傅家丘、仁兆一带,1950年5月后,隶属莱阳地委,县委驻南村。最初共计11区。到1949年9月辖白沙区、峰山区、和平区、仁兆区、洪兰区、麻兰区、古岘区、柳林区、杜家区、运河区、管村区、民主区、南村镇13个区、镇。1950年4月,平东县将13个区镇以序列命名,改划为12个区。其中:白沙区改称平东县一区;麻兰区改称平东县二区;和平区改称平东县四区;民主区改称平东县五区;仁兆区改称平东县六区;洪兰区改称平东县七区;南村镇改称平东县八区;运河区改称平东县九区……峰山区改称平东县第十二区。
笔者藏有一张建国初平东县的土地房产所有证,房产证上鲜红的政府大印和时任县长倪江蓝色的签名闪亮夺目。这份文书,记录了解放初平东县第九区李哥庄万文杰等全家,根据《共同纲领》取得房屋、土地所有权的历史事实,见证了党领导人民进行土地改革的光辉历程。
县长倪江,1915年10月出生 1940年10月参加革命,山东省乳山县育黎镇塔庄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40年10月在牟平县大队工作,1941年3月任县政府 经建科长。1946年9月任胶东区南海地委总务科长。1949年3月任平东县 长。1952年7月任莱阳专署中级人民 法院院长。1956年3月任莱阳专署副 专员。1957年4月任莱西县委书记处第一书记。1959年9月任莱阳农学院党委书记。1962年12月任山东农机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1984年6月离休。是一位响当当的老革命。
四县之中,平南县是存续时间较长,且特别有意思的一个县。
该县自1941年析置,一直长驻蓼兰。蓼兰一个很诗意的名字,此地之所以称作蓼兰,据记载,是因为此处地势洼涝,蓼草、兰草丛生的缘故。蓼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花草不仅好看,而且可以用作染料。也许是因了这个诗意的名字,抑或政府驻地在蓼兰的缘故,这平南县在1952年竟干脆改称了“蓼兰县”。
“平南县”究竟为何改称“蓼兰县”,查不到任何官方的解释。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看,普遍认可的原因可能是重名。当时在广西境内也有一个平南县。平度境内的平南县是在1941年设置的,在广西没有解放之前 ,重名没有什么影响;但全国解放后,再有重名县,管理就有许多的不便了。另外,广西自治区的平南县历史比较久远,在这种情况下,平度境内的平南县,更名为“蓼兰县”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平南改称“蓼兰县”后不到一年,平西县就撤销划入了蓼兰县。此时就村庄数量而言,蓼兰县几乎已占原平度县的半壁江山了。
令人意外的,蓼兰县的持续时间很短,从1952年8月设置,到1956年3月撤销,仅仅不足四年。故此,凡是带有蓼兰县字样的资料文书应该都是十分宝贵的。
平西县,是平度东西南北四县中存续时间最长的县,但能查到或收集到的资料却反而十分稀少。笔者藏有两份1952年平西县人民政府颁发给第三、第十四区两户村民的土地房产所有证,算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了。
1956年3月,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国家撤销蓼兰县建制,除浞河李家、小太平庄划归掖县外,其余全部并入平度县。至此,经过了近十五年的分分合合,大一统的平度县终于再次形成,且逐渐发展成了山东面积最大的县级市,排名第41位的中国百强县。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没有偶然,都是必然。爱也好,恨也罢,福也好,祸也罢,逃不了,躲不掉,绕不开。兜兜转转,到最后,该来的一定会来,该走的一定会走!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