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谪的苏轼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度过了第三个寒食节,写下了两首五言古诗: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全诗短短120字叙述了苏轼被贬到黄州三年来的悲凉、凄苦、困窘的生活状态和无可奈何的心绪,同时也隐隐透出不平之鸣。
在春寒浓重的风雨中,他回顾着自己的贬谪生涯,想起“君门深九重”,报国无门,以及远在眉州的自己的列祖列宗的寂寥坟冢。
看到眼前的“破灶”、“湿苇”、“空庖”、“寒菜”,以及那衔着烧残的纸钱在阴雨中飞过的乌鸦,这些沉郁、凄怆的景象,体现了他谪居黄州的惆怅孤独灰暗烦闷的心境。
从“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可以想见苏轼当时生活是多么窘迫。
因此苏轼感情的堤坝骤然溃决,凝于笔端,流于纸上,使得《寒食帖》横空出世,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继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颜真卿《祭侄文稿》之后,最负盛名的“天下第三行书”。
书法作品:
刘建魁,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石家庄市栾城区书法家协会主席,东坡书院名誉院长,苏东坡祖籍纪念馆馆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