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月的暖风,携带着初夏的温情,对于追逐梦想的人们,尤为精神振奋。早在去年开春,冒昧写一封求助找战友的挂号信,寄往北京倪萍和赵忠祥两位老师收。一年后,惊喜的接到央视《等着我》栏目组导演古泽华老师的电话反馈,出乎意料的收获,让我们全家人沉浸在喜悦之中。从此我按着小古老师电话中的指导,开始书写寻找好战友杨安富的前因后果。随后几个月的回忆编辑不停歇,本着一定要找到好战友的念头和信心,一遍不行再写一遍,细之又细,精益求精,终于盼到6月9日动身去中央电视台的这一天。

敢想敢做 赴京赶考
人一辈子,对有些事不怕你做不到,就怕你想不到。敢于给央视明星大腕写信的缘故,来源于常看央视一套星期天黄金时间《等着我》节目。这是个大型公益事业的节目,专为弱势民众排忧解难见惊喜的服务栏目。我常被故事中的感人情节所打动,经常同电视中的当事人、主持人一起落泪。由此想到失联多年的亲密战友杨安富——四年艰难困苦的铁道兵生活、施工一线的生死并肩“战斗”、吃住玩耍在一起、形影不离的兄弟般情谊。我决心通过央视大平台帮助寻找他,相信一定能找到。半年工夫没有音讯,老伴讲:“中央电视台那么大,面向全国,怎么会理睬一个平民百姓的寻人小事?”我不听也不信,心中坚信有奇迹。时间又过去了几个月,我也觉得央视太忙,顾不上我的事,也可以讲我的事没有代表性,自然轮不着。石沉大海的那封挂号信,不能怨中央电视台。
对求助寻找战友那封信已不抱希望,也有些淡忘的今年2月9号,正是春节期间,突然接到央视古老师的惊喜电话,叫我写一些和杨安富的战友故事传给她。高兴的我连夜挑灯,边回忆、边记录,有几段穿越到和杨安富的施工画面时,倍加思念的情感油然而生,几次止笔抹泪。第二天早晨,由家人负责把我写好满满6张纸的战友之情传递给了古老师。
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回音,耐住性子等到4月23号终于接到古老师电话,讲她们领导看了材料,原则同意帮助寻找。但是也告诉我,提供的材料还不太详细,内容故事性还不够强,情节不够感人,要求我进一步往深里写。于是乎我又拿起笨拙的笔往细节的方面写,往生死之情节的重点写。还好几年间写《自传》,受些锻炼,不然愁死我也写不成。5月1日,古老师在电话中讲了许多写作的要领和着重的感人画面。5月3日她特别传了一份青藏运输部队一位退伍老兵找战友的材料,供我学习参照。同时叫我录一段讲话的手机视频传她领导看看,她还说正常情况应在5月10号前到北京录像。古老师还叫我先做些准备,比如找条军裤、到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开好无犯罪记录证明。从那天之后,无比兴奋的我忙着做些准备,让家人专门陪我跑遍全城,才买到一条非正规的军裤。
期待去北京的日子并没有等来通知,等来的消息是领导没通过。理由是故事还要讲的再详细有画面感。要写想找战友杨安富的迫切心情有实际行动吗?比如自己去找过他吗?找几次?都是怎么找的?结果如何?因为现在社会上有个别人看了央视《等着我》之后,自己并没有努力去找,就托中央电视台寻找。电话中我对古老师说:你们实在为难,就放弃吧,我可以理解你们领导的意思。古老师说:不能放弃,领导越是批评说明越重视,就是为了帮你,才反复要求你做得更好些。
又过几天古老师叫我再录一小段手机视频传她,批评上回那个视频太端正,讲话像老干部做报告,不行,要像平常闲聊一样自然。到北京的时间只能推到6月份了。

5月20号,小古老师说审核基本没什么问题了,只等来京的日期通知吧。我把福建有位老朋友来日照我家做客告诉小古老师,讲到我们感情很深,分别31年了,机会难得,我最担心老朋友来日照的时间绝不能与进京重叠。她答应时间尽量往前赶。后来一个阶段,我与导演小古老师电话不断,几乎三天两头通话,有几个晚上9点来电话,聊起来长达一小时,为不影响家人睡觉,我躲进卫生间,古导的辛勤努力都是为我进京前做好备课。
5月28日晚8:30,接古老师好消息电话,通知我和老伴6月8号左右动身。同时要求再录一段手机视频,再三强调,要自然、放松、语气平和。另外要求衬衣别穿条纹或格子样式、带身份证、带与杨安富的合影相片等事项,缺一不可。6月6日下午,小古老师确定让我们9号启程,要求把身份证号码传过去,央视工作人员负责购机票。
9号,我和老伴早早的乘青岛机场大巴直奔流亭。老伴很棒,头回办理机场自动取票这事,沉着冷静,顺利办妥。下午出首都机场,坐进儿子早已安排好的车,一道前往北京最南边的大兴星光影视园,找到《等着我》栏目组签到,领餐票后我和老伴住进了两人一间的客房休息。

考试合格 如愿以偿
有人讲凡是办大事,要敢于背水一战,胜败在此一举。我要说不,那是鲁莽。即来之,则安之,绝不打无把握之仗。导演古泽华老师莅临客房,熟悉的声音,陌生的面孔,她是一个中等个、微胖、天生丽质的大姑娘。通过初次见面的交流,还发现她是一个性格爽朗、快言快语的老师。通过当晚帮我面对面指导结果看,她又是个心地善良、有工作能力的导演。我可是头一回面对中央电视台导演,大胆的讲述着自己的经历,她十分认真的听着我的讲述,并随即纠正些不对的语速和声调,并让我控制情感的外露。导演就是导演,初次相见让我受益匪浅,她热情大方、耐心讲解和平易近人的作风使我对这次录制增强了自信和力量。
第二天是周六,孙亮和朋友一起专程赶来我们住处,又面对面看我讲述一回。对我而言,不但强化了记忆,而且再从中找找毛病。讲述中还存在许多缺点,有时自己并不晓得,而旁观者很清楚。在客房无论讲几遍,内心情感都难以掩饰,讲着讲着因泪水溢出而中断。大家包括古导在内,均认同初见的成效。
晚饭后,小古老师带领我步入同楼层的一个大间彩排,也就是考试。面对制片人总导演及副总导演,小古老师坐的离我最近的左侧,好比倪萍老师在提问,其他“考官”远坐三米之外的长桌两边。小古老师说开始吧,我打开话匣子把烂熟于心的亲身经历一一道来,甭管古导时不时地提醒一句,我仍然沿着想好的思路走。几个“考官”从开始的不屑一顾的玩手机,到我讲了十分钟左右就抓住了大家注意力,总导演转而放下手机盯着我听。近一个小时的陈述,可以说滔滔不绝的顺利讲完我和杨安富的部队故事,没有让古导失望。当走出彩排那道门时,古老师讲:“很好,有个地方把总导演都讲的抹眼泪了,美中不足的是感情没有流露,不过没关系,等上台正式录像时流露也不迟”。说到情感一事很奇怪,在客房备课,无论面对老伴还是别人,讲着讲着就会情不自禁的流泪,有时只要一想起和杨安富的相处就泪湿双眼,可是真需要向各位导演汇报时,怎么一滴泪也没有?小古老师总结道:“还是紧张造成的,我估计也可能老想着如何讲得认真,千万别忘词,心思别处而无泪可掉”。小古老师鼓励我说:讲得很好,哭不哭不重要,表达故事最重要,她还说曾有人来京后,因为表达有问题,最后只有拉倒,失望的返回家乡。

11号相安无事。12号周一,儿子坚持领我们去北大医院,让大夫看看他妈上回拍的片子,他的孝心处处体现在行动上,这个上午除在西二环堵车,看病拿药都顺利完成,午餐特地到梅兰芳大师曾常光顾并题词的著名老川菜馆吃,品味麻辣感受。
13号周二,下午化妆,晚上录“天眼”,十几分钟完事,古老师对此表扬道:“很棒,一百分”。14号早晨四点钟,天基本亮了,开始录保底片子,还是那个录“天眼”的地儿,大约一个小时左右录完。因为录制时没有流泪,大家全担心登台后能否流露情感。回客房洗个澡,几个小时也睡不着。11点接通知再进化妆间,两次帮我化妆的那个“小赵”姑娘只用十分钟搞定。从这时起,我们所有的人,包括老伴和孙亮便失去“自由”。午饭有人送进化妆间,喝水有一大堆北冰洋,去卫生间,经姑娘批准并“陪同”,弄得丈二和尚摸不清怎么回事,难道防恐怖分子采取果断措施?正当猜测不定时,有聪明人讲:“就是怕我们万一碰到想找的人,那不就漏底了,毫无惊喜和意义了”。因为此时双方人员都到现场,对,太对了,大家会意的点点头。

直到下午5点多轮到我第三名上台。《等着我》录制大厅舞台上,端坐沙发的主持大腕倪萍,对面第一排观众席有郁钧剑和其他专家,当然还有刚上台的老伴和儿子。此环境白天我们来走台时,见到是个黑乎乎的工棚,又高又大,电线开关四处堆放,晚上变成富丽堂皇,和电视中的画面一模一样。
我先候在舞台一侧有黑影的地方等着,当倪萍老师喊:“下一位求助者请上场”,我迈开早已激动的双腿,抖步走上舞台中央,面对观众鞠一躬说:“大家好”,转身向在坐的倪萍老师鞠躬,说:“倪老师好”,她说“请坐”。坐下的同时她问道:“先生,你找谁?”我面对倪老师的大眼说起那段最熟的开场白:“我叫孙贵泽,今年64岁,家住山东省日照市,我来找最亲密的战友杨安富……”从一开始就牢记控制声调不要太高,控制语速不要太快,尽量保持娓娓道来的聊天感觉,这都是古导和老伴反复强调的注意重点。讲述中,倪老师的随时提问,我都一一对答如流,便又迅速回到我要讲的思路上。但是发展到高潮时,和倪老师的互动多了起来,观众的掌声响起,臭美的我一时飘飘然的讲跑了题。尤其倪老师的幽默调侃引起掌声雷动,对总导演的暗示和字幕提醒全然不知,照样与倪老师喋喋不休的扯得老远。总导演终于耐不住性子,三步并作两步地跑上台小声说:“快说战友救你的情节”,我一下子明白刚才被倪萍老师带沟里了,于是乎即刻话题一转,讲述拉船和隧道遇险的故事。
近来几个月身体欠佳,老是口干舌燥,讲话一多,尤为明显,刚刚上台讲了不足十分钟,嘴巴干得说话不利索,被倪萍老师一眼瞅准便说:“吃咸了,齁着啦?”我讲:“北京不像日照有大海,太干燥”。之后她叫工作人员拿来矿泉水,并亲手为我拧开盖子。我猜想在开播那天这轱辘指定被掐掉,否则这一幕是《等着我》开播以来破天荒的事,无论结果如何,对此我非常感动。
“为缘寻找,为爱坚守,请开门”。听到倪萍老师这句话,我用颤抖的右手,按向那亮光的期盼手印,此时此刻激动的心情伴着缓缓开启的希望大门,战友杨安富的身影如做梦一样,近在咫尺的走过来,我俩快步靠拢,紧紧相拥,声泪俱下,震撼人心。
久别44年的老战友之手亲热的握在一起,相互看着对方布满皱纹的脸,寻找部队年轻的印记。在倪老师召唤下,我们回到舞台,听歌唱家郁钧剑讲解铁道兵和襄渝铁路故事,并和郁老师同唱《铁道兵志在四方》的军歌,最后在我的请求下,两个家庭与倪萍、舒冬两位老师合影,留住有深远意义的纪念。

老战友相逢 圆了我们梦
幸会老战友的宴席很温暖,说不完的思念之情,道不尽的几十年人生巨变,特别有两位陪同进京的夫人,一起分享这幸福时光,感受我们战友在部队那段情谊。最兴奋的请到为我们牵线搭桥的古泽华老师,没有她的辛勤努力,哪有今天老战友相逢举杯?
巧合的是杨安富65周岁生日正是今天,在北京双喜临门,这是天意。孙亮专门为杨大大定制的生日蛋糕,祝贺他喜上加喜,健康快乐。在这个开心相聚的晚上,大家同古老师举杯合影,记住这幸福美好的相会。
6月15号上午,由导演小古老师带领两家人,在返乡之前到铁道兵纪念馆参观,重温那段尘封的艰难岁月,直观铁军的丰功伟绩,再次体会修建襄渝铁路的重要意义。我们俩面对军旗和铁道兵的重要标志,共同举手行个老退伍兵的军礼,以示敬仰铁军的光荣历史。
最后讲句良心的话,中央电视台真好,不但帮我们排忧解难,还管吃管住一星期,且报销往返路费。我非常感谢中央电台,感谢导演古泽华老师圆了我与想念44年好战友杨安富相聚的梦。

2017年6月25日
作者,孙贵泽:1953年2月生于山东莒县,1969年参军铁道兵。小学五年文化,已退休多年,曾先后工作在国企福建龙岩化工厂,兵工厂,莒县涤纶厂,现住日照市。退休后学写回忆录数篇,学习写些生活经历趣事与游记散文等。其中一篇《书中读出幸福家》参赛日照市新华杯获二等奖。另一篇《印象厦门》游记散文发表在黄海晨刊2015年11月2日第18版。还曾书信求助央视帮我寻找战友杨安富,在2017年6月终于如愿实现。此视频于当年8月1日晚10点38分央视一套巜等着我》节目档播出。这既是我的幸事也是我一生的亮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