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觉得历史方面的书很有意思。可以从历史、人物传记中学到很多经验教训。比如说,他们面临的困难,他们如何克服困难。我喜欢莎士比亚,我的最爱之一。我还喜欢本·富兰克林。——(美)马斯克
历史、人物传记、科学普及读物等都属于非虚构类书籍,对于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孩子喜欢读小说、科幻等作品当然很好,但还是应该尽可能让他们有更加合理、全面的营养。比如,马斯克作为一位理工男,也很喜欢读历史与传记。为什么历史很重要?历史的书籍,有助于形成历史意识、悲悯情怀,形成历史地、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切科学都是历史的科学。而人物传记,则有助于帮助孩子们寻找生命的原型、人生的榜样。富兰克林就是马斯克的偶像和生命原型,他认为,富兰克林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而且“他还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马斯克说,他喜欢的人物传记还有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等。其实,新教育实验这些年来也一直在研究和探索人物传记的阅读问题。按照新教育的生命叙事理论,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作者和主人公,在叙写自己的生命故事的时候,自觉不自觉都是有自己的生命原型的。这些原型往往就是照耀他们前行的灯塔,是他们战胜自己成长过程中各种困难的力量源泉。如马斯克就说,那些伟大人物如何克服困难的经历,就给了他自己很大的启发。罗曼·罗兰也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有疲倦的时刻,英雄的胸怀能够温暖我们,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汲取人生的力量。
我觉得我确实从很多科幻作品中汲取了灵感,这些作品具有非凡的想象力。想象一下走出地球探索恒星的场景,实在令人激动。我们的努力方向就是,让科幻作品不会永远是科幻作品,终有一天它们会变成现实。——(美)马斯克
除了阅读历史与人物传记,马斯克也非常喜欢阅读科幻作品。在和钱颖一先生对话的时候,他就告诉大家,他特别喜欢阿西莫夫、海因莱因、克拉克等人的作品,当时他正在阅读班克斯的“文化”系列。他认为,科幻的魅力,在于“突破常规的束缚”。虽然一般题材的书也很有趣,但是受到固定框架的限制,自由度非常有限。“科幻作品的自由度要大得多”。他坦诚自己从科幻作品之中汲取了许多灵感,他的梦想就是不能让科幻作品永远是科幻作品,而要让它们逐步成为现实。的确,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历程,正是一步一步把科幻作品的想象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的过程。嫦娥奔月的幻想,一直是人类飞天的源动力。《雪崩》里面对于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平行交错的想象,成为当下元宇宙的直接来源。而凡尔纳科幻小说中的许多场景,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事实。想象力是需要激发的。科幻作品正是培养和激发想象力的重要阅读材料。
我觉得应该尽可能广泛涉猎各个科目。很多创新发明都是跨学科的成果。我们的知识储备越来越庞大,所以必须能够融会贯通。有人精通一个领域,而不了解其他领域,如果你能把不同领域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就有机会创造出超常成果,这里有大把的创新机会。所以我鼓励大家尽可能广泛地学习各个科目。对于工科学生,我建议去学一点经济学,学点文学,或者其他领域。我建议,在有兴趣的前提下。大家可以学习各个领域的基础知识,然后思考一下如何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这样很容易产生奇思妙想。——(美)马斯克
一般的人都认为马斯克是一位无法效仿的天才,他创办的多家公司领域各不相同,从火箭科学、工程、建筑、隧道、物理、人工智能到太阳能和能源,每个领域都有革命性的突破。其实,这一切的背后,与他“广泛涉猎各个科目”,并且能够融会贯通有着密切的关系。据马斯克的哥哥Kimbal Musk介绍说,从十几岁开始,马斯克每天会阅读两本书,阅读范围涉及科幻小说、哲学、宗教、编程,以及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的传记。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职业兴趣的变化,阅读领域又扩展到物理、工程、产品设计、商业、技术和能源等方面。有人称马斯克为“现代博学者”。所以,他在与钱颖一先生对话的过程中,建议大学生们文理融合、广泛涉猎、融会贯通,主张工科学生不妨去学一点经济学、文学和其他领域的知识。我多年前曾经建议高考取消文理分科,中学生加强文理综合知识的全面学习,也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有研究发现,历史上各个时期最重要的20位科学家中,有15位是博学者。而世界上最大的5家公司的掌门人,从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沃伦·巴菲特到拉里·佩奇和杰夫·贝佐斯,也都属于“现代博学者”。他们都能够做到每周至少花5小时学习,在许多不同领域进行广泛学习,并且理解连接这些领域的更深层次的原则和思维模式。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就很容易产生奇思妙想,这是所有创新创意的不二法则。

△作者: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 朱永新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1年11月27日7版 华夏周末)
作者:朱永新
----------------------------------------------------------------------------------
相关阅读:
马斯克:改变世界从阅读开始
最近国内一个很热闹的话题,就是马云突然的迭落了神坛,接着就是互联网大佬们疯狂加持“社区团购”引起的巨大舆论反弹,这里的是非曲直我不评论,但是有一句话我觉得说的很有味道,这句话就是:“当马斯克开始探索太空的时候,我们的互联网巨头们正在拼命与小商小贩抢生意。”
有那么一句话:“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以前,真觉得这帮互联网大佬挺牛叉的,这么一比,真是觉得这境界Low了点。

这令人高山仰止,神一般存在的埃隆·马斯克,被称作“硅谷钢铁侠”,出生于南非,17刚时来到加拿大,在安大略省皇后大学上了两年,接着转学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马斯克获得了经济学和物理学双学位,毕业后杀入硅谷,很快成了亿万富翁,现任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CEO兼CTO,特斯拉公司CEO,太阳城公司董事会主席。
人们对他的仰慕,完全不是他亿万富翁的身份,而是他为人类的科技进步作出开创性、挑战性的贡献。而且,他的贡献在互联网、能源、交通、航天航空这四大领域。
大学毕业后,1999年,创立了Paypal,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网络支付平台;2004年,又投资特斯拉,经过四年努力,打造成了人类第一台纯电动电池汽车;这二年,又成功发射了全球现役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致力于人类移民火星。
他的知识覆盖了火箭科学、工程学、物理学、人工智能、太空学等等领域,那么,他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埃隆·马斯克自己说:“就是读很多书”。
那么,他到底读了多少书?是怎么读的书?读了哪些书呢?

1.从小读书树立了远大的理想
马斯克生长在南非,家庭条件也一般,而且在他9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所以,他性格从小就内向,由于父亲对他又很严厉,造成他内心很孤独,在学校里还遭到校园黑帮孩子的欺负达三四年之久,成长中充满艰辛。
马斯克从小就把自己沉浸于书中,认为书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他尤其喜欢科幻和科技类的图书,在12到15岁时,还读了很多哲学类的书,他每天读书10个小时是常规操作,三四年级时,就读完了学校和附近图书馆的书,以后,他把《大英百科全书》读了两遍。
埃隆·马斯克说:“我读过的书中的英雄总是感到拯救世界的责任。

2.马斯克到底读了多少书?
马斯克读了多少书没有具体统计,但是,数量是惊人的,他的弟弟说:“马斯克从小就是每天阅读不同学科的2本书,他可以几个小时就读完一本书,然后挑里面的关键内容再精读。
如果一个普通人一个月读1本书,那么马斯克的读书量就是普通人的60倍。

3.马斯克都读什么书?
马斯克不仅有超高的智商,而且有着超常的记忆力,超强的总结提炼能力,绝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他的阅读范围包括科学、科幻、哲学、宗教、计算机、企业家传记、物理学、设计学、商业技能、能源等等。他把读到的书“迁移学习”,解构成基本原理,加以重构,加以运用,使他成了融会贯通的“通才”。
上了大学之后,他认为“互联网、可持续能源、移民其他星球、人工智能和生物学是可以改变世界的东西”。
而大学毕业后,马斯克在这些领域开始了他创造奇迹的探索活动。

读书改变命运,知识决定未来!
马斯克如今已是几个影响世界的公司的创始人,而他仍然坚持每周阅读10个小时以上,他说:“人们总是有自我的局限,这个局限是你有多大的意愿和能力去学习,读书就是很好的教育,是冲破这个局限的很好的方法”。
-----------------相关阅读-----------------------------------
马斯克:如何做到常人阅读量的60倍?

如果我们花时间学习不同领域的核心概念,并且经常把这些概念联系到日常生活和真实世界,那么不同领域间的迁移将变得更简单而快捷。
来源 | 改变自己
ID | wechanger
今天聊聊马斯克。
马斯克在我们眼里是一个神。
他四十多岁时,就创建四家价值数十亿的企业,而且还是软件、能源、交通以及航天航空这四个不同的领域。他是怎么做到的?
很多人把他的成功归因于他异于常人的工作理念(他平均每周工作 85 个小时),或者他对未来有一种颠覆现实的想象力,还有他难以置信的适应能力。
这些回答,我都不满意。
随着我不断深入阅读关于马斯克的各种文章,视频以及书籍,我注意到一个被忽视的巨大漏洞。传统观点认为,为了成为顶级人才,我们应该专注于一个领域,而马斯克反其道而行之。
他的专业知识覆盖了火箭科学、工程学、物理学、人工智能、太阳动力能源等领域。 我确信,为了取得突破性成功,我们必须跨领域学习。

马斯克是一个通才
如果你喜欢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我们的老师经常这么说:“成熟一点,专注一个领域”,“不要什么都懂,但什么都不精”。其隐含的假设是如果你跨领域学习,你只能学习到一些表面的知识,无法精通。
但专家型通才的成功证明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由于大多数人只聚焦于单一领域,而跨领域学习能提供信息优势。 例如,如果你身处科技行业,周围人只阅读科技类刊物,但是你还掌握许多生物学知识,那么你就可能想出一些别人想不到的点子。
如果你在生物行业,但是你同时还了解人工智能,那么你将比其他只懂生物的人更具备信息优势。
尽管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去做的人寥寥无几。
我们跨界学习的每个领域,都使我们可能将之与现有领域产生联结。这正是专家型通才的优势。
一项耐人寻味的研究成果恰好证明了该观点:它研究了 20 世纪最顶尖的 59 位歌剧作曲家如何钻研技术。
传统观点认为,顶级艺术家的成功只是源于刻意练习和专业化。
与之相反,研究员 Dean Keith Simonton 持截然不同的观点:“最成功的歌剧作曲家的作品往往集百家之长……通过跨界训练,作曲家能够避免过于专业(训练过度)导致的死板。”
马斯克的超能力:迁移学习
据他弟弟(金博尔 · 马斯克)介绍,自青少年时代起,埃隆马斯克就开始每天阅读 2 本不同学科的书。
换句话说,如果你一个月读一本书,马斯克的阅读量是你的 60 倍。起初,马斯克的阅读涵盖科幻小说、哲学、宗教、编程、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的传记。
随着年龄增长,他的阅读和职业兴趣扩展到物理、工程学、产品设计、商业、科技和能源,对知识的饥渴使他得以接触在学校未必能学到的各种学科。
大多数其他人甚至都没有意识到,埃隆马 · 斯克还擅长一种非常特别的学习方式——迁移学习——将我们从一个领域学习到的内容应用到另一个领域。
它可以把学校中或者书本中学到的精髓应用到“真实世界”中,同样可以把在一个行业学习到的内容应用到另一个行业。这正是马斯克的过人之处。
马斯克把知识解构为若干基本原理。他发表在 Reddit AMA 上的回答描述了他是如何处理的:把知识当作一棵语义树——确保你理解基本原理,正如树干和大的分枝,再寻求树叶/细节,别让它们就无处挂靠。这样把知识转化为更深层次的,抽象的原则,促进学习迁移。
还有一种技巧可以帮助人们凭直觉感知根本原理。举个例子,我们想解构字母 A ,并想理解使 A 成为 A 的深层次原理。你可以试着来看下面这两张图。

1:观察对照案例 2:观察相同案例
你觉得哪种方法更胜一筹? 方法1 中的每个不同的 A 提供更多视角让我们观察到每个A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方法2 中的每个 A 没有提供任何视角。
当我们学习任何东西时,通过观察许多不同的案例,我们开始凭直觉知道什么才是本质,甚至打造出我们自己独特的解读方式。
这对我们日常生活意味着什么?
当我们闯入一个新领域时,我们不应该只是采用一种方法或者最佳策略。我们应该挖掘很多不同的方法,解构每一个方法,然后互相比较、对照。这将帮助我们发现最基本的原理。
然后,马斯克将这些基础原理在新的领域重构。马斯克的学习迁移过程的第二步将他在人工智能、科技、物理和工程学中学到的基础原则在不同领域重构:
在航空航天界,创立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
在航空界,设计可垂直起飞降落的电动飞机;
在汽车界,发明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特斯拉(Tesla);
在火车界,设计超回路列车(Hyperloop);
在科技界,发明可与大脑交互的神经带(neural lace)、创立贝宝(Paypal)、联合组建开放人工智能(OpenAI),遏制未来可能出现的消极人工智能。

Keith Holyoak,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教授,也是世界上类比推理的顶级思想家之一。他建议为了磨练技能,人们应该问自己以下两个问题:“它让我想到了什么?”, “为什么会让我想到它?”。最重要的:这并不是魔法,这只是正确的学习过程。
现在,我们能理解马斯克如何成为世界顶级的专家型通才:
他涉猎不同学科,广泛阅读;
他多年如一日,如饥似渴地阅读,阅读量早已甩常人不止六十倍;
他不断把想法解构成基本原理,然后加以重构,再加以运用。

几十年前,传奇的专家型通才巴克敏斯特 · 富勒概括了一种思维方式,放在今天依然有参考意义: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普遍认为越狭隘,越专业,越有逻辑性,但同时,我们已经失去了综合理解能力。专业化让人孤立、困惑、徒劳无功。
而且,它还让个体缺乏思考和社会责任感。专业化还造成偏见,最终造成恶性循环,导致国际性意识形态不一致,甚至引起战争。”
如果我们花时间学习不同领域的核心概念,并且经常把这些概念联系到日常生活和真实世界,那么不同领域间的迁移将变得更简单而快捷。
随着我们不断积累“首要原则”(也有人翻译为“第一性原理”),并将这些原则在不同领域联系起来,我们会突然获得一种超能力,进阶到一个我们从未到达的新领域,并能迅速做出非凡独特的贡献。
马斯克的故事对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专业化不一定是最好的,至少不是唯一的成功途径。
原题:How Elon Musk Learns Faster And Better Than Everyone E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