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灿烂的笑容
文/万思哲
赵老太太今年八十三岁了,老伴因病离世已走了二十多年。如今的她生活衣食无忧,子孙满堂。说起这些,她眼睛就眯成了一条缝,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逢人便说:“现在的社会太好了,生活太舒服了”。可随着老太太的日子越幸福、越舒坦,她内心的愧疚就愈加严重,二十多年前,老伴在临终时没有吃上他想吃的包子,遗憾的离开了人世,这么多年来成了她唯一的一块心病。

赵老太太是北山赵家河人,五十年代,年青聪慧的她,与当时在她们区公所工作的老伴相识、相爱,不久便嫁到了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婆婆是旧社会穿大襟袄的裹脚老太婆,行走不便,后期耳聋,神志不清。丈夫在外工作,这个家全靠她一人支撑,前半生在土地公有、农业社合作化、文化大革命等运动中,缺吃少穿,吃尽了苦头。加之,将孩子一个个抚养长大、供养上学、就业成家,苦日子使她养成了特别节俭的生活习惯。每花一分钱都要思量大半天。如今终于过上了好日子,两个儿子事业有成,孙子一个比一个有出息,几个女都当上了婆婆,她心里别提有多舒坦了。
可这个遗憾,时不时搅扰着赵老太愧疚的心,让她放不下、吃不香、睡不安。这不,昨晚她又做了一个很长的梦:梦见老伴向她要吃包子,她跑来跑去找不到一家卖包子的店铺,一会儿在宝鸡的巷子里寻,一会儿在县城的街道找,一会儿又在老家的小街上问,跑得她满头大汗,浑身无力,十分疲乏,她想坐在老家公路旁的土塄上歇会儿,可她又心急买不下包子,久病的老伴等着吃呢。她又不停的在找、在跑……正当无奈之时,她碰到了老姊妹赵玉琴,赵玉琴说:“妹子,好长时间没有见了,你今天怎么来了?”她说“老伴现在病得不行了,骂着要吃包子呢,我跑来跑去买不下么。”赵玉琴说:“老姊妹,你不要急,我给蒸。”她这才松了口气……终于梦醒了,她浑身是汗,半晌才从梦境中缓过神来,她一个人暗自想:赵玉琴不是六七年前就去世了么?
赵老太太给在身边不离左右的儿女说:“我这下快了,见得阎王了,昨晚我梦见你玉琴姨了,又梦见你爸问我要吃包子呢,今年十月一的时候,记着买两个大包子在你爸坟上给献一下”。过了一会儿,老太太的思绪仿佛回到了二十七年前。那时老伴已从乡镇党委书记、部门局长干到了县政府领导位子上,由于早年基层条件艰苦,老伴为了事业,一心扑在工作上,最终落下了一身子的病。直到老伴病重的时候,家庭仍然十分困难,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老伴想吃包子,因家里困难,她没有去买,只给和她要好的姊妹赵玉琴说了这事。次日,赵玉琴自己蒸了包子拿给老伴吃,可是包子个大,馅特别的小,老伴还是没有解馋,最终遗憾的离开了人世。这么多年来,随着日子越来越好,她心里的愧疚感就越来越严重。悔恨自己当年怎么就没有给老伴吃上他要的包子呢!

今天,老母亲说了她多年来的遗憾和对父亲的愧疚之感,儿女们一个个又想起了年少时家里的艰难辛酸,想起了父亲一生倍受艰辛,疾病缠身,没过一天好日子,个个心里不由得一阵酸楚、伤感难过。可为了安慰母亲,却异口同声的说:“nia(娘),你不要胡想了,那就是个梦么,你要好好活着,我们还没有好好孝敬您呢。”常言道:“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话一点不假。这些年来,虽然她们都已成了婆婆,父亲过早的走了,可老母亲仍然健在,能够陪伴左右,她们总觉得心里踏实,还有个依靠。
时间一晃进入古历十月一前夕,之前持久的阴雨使人心情郁闷。这天恰逢周末,秋高气爽,难得的阳光从云雾的空隙里照射到山川、田野上,显得特别清新,他们早早从西安、宝鸡分别出发,专程赶回老家,在寒衣节前给已逝多年的父亲上坟,这时候秦川大地气温已十分清爽、冰凉,而北山里的气温更加低一些。远处,山上的杏树、山桃树以及各类灌木,叶子大多都已凋零,随着季节的变化已经灰蒙蒙的。近处,路旁的槐树、杨树、核桃树叶子也全都凋谢,露出了久经岁月的沧桑枝干,只有两旁一片片田地里刚长出的麦苗,嫩绿嫩绿的,地畔上山菊花这儿一簇,那儿一片,黄黄的,格外耀眼美丽,给这个深秋的季节以生机,时而有蝴蝶和蜜蜂在花间飞舞,远处的喜鹊叽叽喳喳在呼朋引伴,不知名的小鸟唧唧啾啾,飞来飞去在繁忙的觅食。山风一阵一阵吹佛在人脸上分外冰凉。他们驾车沿着宽敞的公路前行,一路沿途观赏着自然风光,看到与城市不一样的景象,加上将要回到久违了的故乡,他们一下子放松了许多,个个兴奋不已,眉飞色舞,探讨着秋天的气象,回忆着年少的时光,交流着喜悦的心情,不知不觉两个时辰便回到了家乡。
跪在父亲的坟前,清除墓碑前的杂草,献上带回的香蕉、桔子、葡萄、苹果、蛋糕、月饼等果品,还有今天专门带来的两个向阳虾仁包子,这是母亲特意交代的。天气凉了,他们给父亲送来了过冬的衣服,送来了纸钱,希望父亲吃上可口的包子和美味的果品,在那边不受冻、不挨饿、有钱花,希望父亲一切如愿。这是子女们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也了却了母亲多年来内心的遗憾。
孝顺的儿女们年年如此,尽其所能,一如既往地这样做,可已逝多年的老伴真的能感知吗?其实赵老太太也不得而知,但她相信老伴在九泉之下一定能感知得到。他们遵循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这些风俗习惯,为的是不再留有遗憾,为的是了却亲人的心愿。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孝老敬亲、尊老爱幼,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无形给子孙们传承了一个好的家风。这或许才是赵老太心里最高兴的地方。
赵老太虽已头发花白,满脸皱纹,但看到儿女们个个孝顺、懂事,心里十分欣慰,别提多高兴了,她舒心的笑了,笑得那么灿烂……

作者简介:
万思哲,号“普润愚人”。陕西宝鸡人,现为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宝鸡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散文《重拾作风》《再见杏黄时》《天台山上的红叶子树》等在报刊登载。《红色暖流》获“丝路云”杯“建党百年”征文优秀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