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湘西七 麻扎渔梁的守护
刘文钊

从浦市码头沿沅水往下游走,可到达泸溪老县城,此处为武水河与沅江的交汇处,溯武水上行,便抵达河溪镇,麻扎渔梁的革命烈士公墓。山下的月亮滩眯着月牙形的眼睛,武水河的流水日夜不息,静静地流淌,水灵灵地波动着一脉英雄气,诉说着曾经的往事。
副连长王贵学等24名解放军为保护运盐船,在月亮滩壮烈牺牲后,当地政府、部队和群众把遗体收敛起来,为烈士们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并在武水(峒河)河畔靠山脚的地方掩埋了烈士的遗体。后来考虑烈士墓地势低洼,整体迁到麻扎渔梁的高处重建革命烈士公墓,以纪念英烈,教育后人,便有了武水河的两代守墓人的故事。
老志愿军向明德成为麻扎渔梁革命烈士公墓的第一位守墓人。向明德,本是河溪的一个穷苦人,被裹挟当过“土匪”,后来亲眼见到共产党、解放军不惜为湘西百姓搭上自己的生命,这对他的心灵产生了巨大震憾。1951年初,他毅然报名参加志愿军,随47军来到朝鲜战场,作战勇敢又能吃苦,立过两次战功,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4年,向明德抗美援朝复员回到家乡,当上了生产队长,自愿成为烈士的义务守墓人,天天把墓园打理得干干净净……每逢过年过节,他都从自己的优抚金中拿出一些钱为烈士们敬献鲜花,默默无闻地陪伴着和自已曾同出于一个部队的24位先烈战友,一陪就是三十多年。
向明德无儿无女,多年靠外侄张仁旺照料。土家汉子张仁旺从小听着解放军护盐抗匪的故事长大,一有空就跑到烈士公墓,同老人一起打理墓园,帮老人煮饭挑水,照顾老人生活。老人临终前,拉着张仁旺的手说,最放心不下的还是烈士墓。张仁旺最懂老伯的心,当场承诺:“一定会把烈士公墓当作自己的家来照顾,一直守护下去!”安慰他最后时刻安心“走”,不要放心不下。
两代守墓人既没有郑重交接仪式,也没有通知乡里乡邻,有的只是一个庄重承诺。一个承诺,又是二十多年的坚守,张仁旺也即将步入近花甲之年,如今仍在继续。他是农民,靠勤劳的双手支撑着一家人的生活,家里种了几亩水稻,养了一群鸡鸭,日子过得很清苦。生活原本可以有多种选择,张仁旺年轻时曾当过锰矿职工,会技术,有手艺,完全可以出去打工挣更多的钱,过更好的生活。可是,他没有盯着外出务工发财,不但他没走,他的家人也一块搬进了单间的护墓房。
孙叔问他:“为什么要在这里守着?这样做到底图什么?”他很平淡地说:“我是党员,向伯也是党员,向伯是我的入党介绍人。我们都走了,烈士的墓谁来管。为先烈们守墓看园,自己图个心里踏实。我答应了向伯,一定将承诺践行到底!”

听完这个故事,我的心亦是一阵震颤: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的大格局下,人人的目光都聚焦“挣钱”的光亮,向明德、张仁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不是烈士陵园的正式在编职工,到底是什么支撑这两代人不计报酬的痴情守护?
我试图找到答案,却又似乎没有明确答案。老兵向明德,懂得感恩,党和政府对湘西人民有恩情。他感念共产党的恩情,感动于为人民利益而倒下的烈士,完成了从“匪”到“军”的新生,又以同样的信仰与意志,不畏流血牺牲,胜利后回乡务农,用军人的奉献精神,守护烈士的丰碑,默默奉献不求回报,艰难而不失光彩;党员张仁旺,怀着虔诚的心,感动于先辈坚守,继续接力前行,坚守党员承诺,甘愿奉献坚守平凡,贫苦而不失尊严。

他们坚守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不求回报,向明德把守护陪伴烈士当作应尽的义务;一句承诺,张仁旺把为烈士守墓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近七十年如一日接力守护,看似普通,实则不易,两代守墓人,书写了一个传奇,树起了道德丰碑。透过他们的行为,我看到了天地间一个大写的“德”,一个大写的“仁”,一声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向明德与张仁旺,两代党员的接力坚守,让我透过迷蒙的现实看见一道亮丽的明光!
仰望遥远星辰和满城灯火,我的心潮久久不能平静:要尽己所能,弘扬先烈的革命情怀和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历史,更重要的是教育后人,学会感恩。将来,我会带孩子一同到湘西,到麻扎渔梁革命烈士公墓祭奠沉睡的烈士。我想认识,也想让孩子认识这位胸怀大义的长者。我还想让孩子明白,即便面对浮躁的现实,越是外部喧嚣越要保持内心宁静,认准没有错误的事情就要坚持干下去!
致敬烈士墓!祝福张仁旺!武水河河畔,草木郁郁,永生永世!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刘文钊,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曾服役于西北,有多篇散文、诗歌作品在报刊杂志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