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联故事新编】第十九集
不忘初心存信念
保守秘密七十年
抗战胜利后,父亲和姥姥、奶奶一直生活在兴东村,当起了地地道道的农民,渐渐的也没人再提起三家窝棚,更没人提起交通站。父亲有好几次机会可以离开兴东村。舅舅也在鹤岗煤矿想让父亲去当电工,他不去,不光是舍不得这个地方,他心里还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后来农场也想让我父亲去住,他也不去。在我的记忆里,有一次父亲曾被叫到村委会去说上边来人找他,母亲看父亲状态不好,让我跟着他。到了村部,我站在窗外偷偷看,父亲是提着脑袋曾经抗日过的顶天立地的男人,到村部就给来人跪下了,他说,我家里人都在这,能不能不让我走,看到父亲那么坚决,来的人也就同意了。至今我还记得特别清楚,父亲从村部出来竟然开心的像个孩子,我凑到他跟前,他一愣,不好意思地摸着自己脑袋笑着说,你小子怎么过来了。然后,父亲就一路走到江边一个木头墩跟前,坐了很久很久,起身对着大江喊,“放心吧,我不走了,在这守着你。”当时我不明白父亲这话是什么意思。直到很多年以后才解开这个谜。
小时候父亲从来不跟我们讲过去,我们知道的故事都是从奶奶和姥姥那里听说的。我问奶奶,为什么爷爷、姥爷都牺牲了,你们还能继续坚持下去?奶奶说,就是因为你爷爷和姥爷命都搭上了,更不能让他白死,必须把日本人赶走。每当奶奶说这话的时候父亲就默默转身出去,他就这样默默的伴着这些故事守了一辈子。
2015年,有记者来寻找三家窝棚遗址,四处打听未果,后来找到我,我就把姥爷、爷爷抗日的故事讲给他们听,鹤岗日报的记者报道后,据说是沈阳军区领导知道了这段故事,派人到我家核实,后来还把父亲接到北京,做为支前模范参加了当年9月3日在首都北京举行的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庆典活动。父亲十分激动,他原本没指望自己能有这份荣耀,也没想到能亲眼看见祖国首都这么繁华,他在北京激动地与我通电话说,当年那么多人流血牺牲,让我来享受这份光荣,我不配呀!从北京回来后,他才彻底敞开心扉,向我讲起了当年那些往事。
我问他,爸,为什么你要守着这个地方不走。父亲说,我和三家窝棚绑一起了,走不了,走了心窝子疼,而且还有抗联托付的东西我得守着。我说什么东西呀,他说,那不都在那个树洞里吗!我和儿子按照父亲说的,去找了好几次也没找到,后来没办法了,用轮椅推着父亲,他一找就找到了。原来父亲总到江边木头那坐着就是去看看东西还在不在,挖出来一看,有几杆枪都只剩烂铁了,还有一包东西,是什么已经不知道,烂的看不出来了,还有一些马鞍什么的。原来,父亲一直想着、念着的就是当年抗联的英雄们来取这些他们留在这里的物资,要等让他保管的人来。这个秘密他一守就是70多年,这个责任他一抗就是70多年,这个情分他搁在心里珍藏了70多年。为了70年前的承诺,为了70年的情义,为了纪念70年前的那群人、那些事,父亲总惦记着要立个碑。父亲说,我想给大嗓门立个碑,我挺想他的。父亲说的大嗓门就是赵尚志,因为他嗓门大,姥爷、爷爷他们都叫他大嗓门。听到这里,在场听党课的人们都为他的执着而被深深地震撼,不知不觉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荆荣华继续讲到:我当时答应了父亲立碑的事,但却把这事想得太简单了。父亲看我迟迟没有动静就对我说,你怎么还没弄,是不是没有钱,我那还有两万块钱,我也用不着了,你拿去吧。我看父亲这么坚决,无论如何要把立碑这事办好。我儿子也特别支持我,给我筹钱。2016年我们举全家之力自费建好了纪念碑,花了近60万元。这个纪念碑是我一手设计的,总高度459.3厘米,重45.93吨,象征着1945年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
纪念碑在建过程中,李敏阿姨也多次跟我联系说,这个碑建好了,我一定要亲自去看看。那时候她身体已经不大好,可是她说这里曾经是她战斗过的地方,回不去就太遗憾了。李敏阿姨给纪念碑揭幕之后,到我家和我父亲聊天,她说:赵尚志管你叫小老弟,我也叫您一声小老弟。父亲听后,80多岁的他哭得就像个孩子,他说:“70多年没有人管我叫小老弟了。”
有人问我你花这么多钱,值得吗!我说,值得。我们全家共同努力圆了父亲70多年的心愿,这碑纪念的是抗日历史,纪念的是抗联英雄,也记录了我们家几代人与抗联的鱼水深情。有了这块碑,当年那段历史就有了标记。自赵尚志渡江纪念碑矗立以后,又相继复建了崔家窝棚,我们还办起了一个侵华日军罪证陈列馆,展出战争遗物400多件(套)。兴东村从此成为了萝北红色旅游景点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常常有参观者来到这里,我都会给他们讲述我的祖辈们那段不屈不挠的民族斗争史,缅怀抗联英雄为抗战的胜利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
我们不能忘记也不该忘记,曾经在这黑龙江畔小小的渔村里,我们家几辈人乃至全村百姓还有那48个不知去向的生命,这一切的一切都不应该被忘记,抗联精神也要被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段历史会永远铭刻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丰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