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都之都 印象重庆

重庆,一座自然环境与文化底蕴俱备的城市简称渝或巴,是中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际大都市,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金融、科创、航运和商贸物流中心,西部大开发重要的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联结点以及内陆开放高地;重庆也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那么重庆为何称为“渝”呢?渝是隋时出现的称谓,因为当时嘉陵江称作“渝水”,而重庆位于嘉陵江江畔,故称“渝州”,从而重庆简称渝。那么为何也称为“巴”呢?据史书记载“巴”的称谓起源于巴国,巴国是以外来的东方巴族集团为主,融合和征服长江、乌江和嘉陵江流域的土著部族构成的巴族人所建,故而以“巴”命地名。以“巴”命名始于北周明帝武成三年(公元561年),距今至少在1400多年。 直到公元1189年宋封子赵淳先封为恭王随后又继帝位,颂为“双重喜庆”便将改为重庆,重庆命名至今有800余年。

重庆,一座群山簇拥江水环绕的城市;她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是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长江、嘉陵江纵横重庆城,故称“江城”。由于两条大江的环绕,群山簇拥的重庆显得格外柔媚、灵动,这恰恰又暗合了重庆女人俏丽、泼辣的本色。重庆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东南部靠大巴山和武陵山两座大山脉,全城依山而建,临江而筑,市内坡峭路陡,楼房重叠错落,城在山上,山在城中,山和城融为一体故又有“山城”美称,这是一个阳刚的符号,厚重雄浑,与重庆男儿的豪爽、耿直的气质十分吻合。一座内陆城市,既有大山、又有大水,既具备北方的硬朗,又兼备南国的温婉;既有凝重的底色,又有轻盈的形态,真可谓得天独厚;近年来,经过周密规划和精心装点,重庆的夜景更加璀璨瑰丽,美轮美奂;桥梁道路、商厦楼宇都披上了五彩缤纷的霓裳羽衣,令人眼花缭乱神思飞扬,凡是到此观光的游客或路过的旅人,都对山城的夜景怦然心动;于是“不夜城”的美名不胫而走,成为重庆的又一雅号;山城、水城、不夜城,既是重庆的别称,更是重庆的优势和魅力,我相信在未来的岁月中,这座城市将会越来越彰显出迷人的风姿。

重庆,一座别称带“都”最多的城市;“雾都”,每逢秋末冬至,常常雾气弥漫,整个城市像被轻纱覆盖,朦朦胧胧,影影绰绰,给人扑朔迷离的感觉;“火都”,长江三大火炉城市之一;“桥都”,主城区长江、嘉陵江上的桥梁是中国城市中最多的20多座大桥,城市立交桥、高架桥的数量70余座仅次于北京;“火锅之都”,据说目前重庆市区大大小小的火锅店就有5万多家,重庆火锅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嘉陵江畔、朝天门等码头船工纤夫的粗放餐饮方式;“会展之都”,每年定期举办的智博会、西洽会、英才大会、中新金融峰会等系列展会;“步行街之都”,五大步行街,且每一个步行街的面积都具全国的前列;“温泉之都”,重庆的地热温泉、热泉之数量为全国各城市之首,也是世界各城市中罕见的,有两百多个温泉,著名的有东、南、西、北温泉、海棠晓月、海兰云天温泉等等;

行走在巴山蜀水间,驻足在朝天门码头前,眺望远处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点。江面樯帆林立,舟楫穿梭,江边码头密布,人行纷繁。门外沿两边江岸有不少街巷,虽以棚户、吊脚楼居多,可也热闹成市,商业繁盛,门内则街巷棋布,交通方便。朝天门左侧嘉陵江纳细流汇小川,纵流于此注入长江。朝天门右侧长江容嘉陵江水后,声势益发浩荡,穿三峡通江汉,一泻千里,成为长江上的“黄金水段”。感叹,生于盛世,国泰民安,见证百年,祖国华诞。也让我想起了出生在重庆嘉陵江边的那个少年,他说《最美的时光》就是:你的故事从来不老,我的青春一直不散...
原创首发

他山石,本名石延峰,八零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人,工作生活在江苏省苏州市,工程学管理学双学士,管理学硕士,高级工程师,党员,历任钢铁厂厂长,冶金工程项目经理,社团文学社社长。酷爱文学,摄影,旅游,徒步。在各刊物上发表文章上百篇,曾获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苏州市自然科学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