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文‖【风采之声★强音朗诵团】审稿‖海梦‖中国七台河
审核‖于歌‖中国沈阳
作者‖贾文‖中国鸡西
音频||鱼非‖中国郑州
诵读‖鱼非||中国郑州
制作‖于歌‖中国沈阳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刀背儿山
出版日期:2015-12-19 03版●副刊 记者 -- 黑龙江日报
贾文


刀背儿山是黑龙江省鸡西市境内的鸡冠山北侧的一座山。因为它形状很像一个刀背儿,因此而得名。其实它早已被国务院以及黑龙江省列为历史文物遗产的保护单位了。

山中有一泉眼,名字叫“冠山泉”。“冠山泉”向上走一段儿不远的路,便到了一个山坳中,这里就是古肃慎人生活的遗址。这个山坳中比较平坦又比较窝风朝阳,时常能捡到些古陶器片。

山坳的南侧是鸡冠山,北侧是汤汤流淌的,逶迤而下的穆棱河。当时那可是棒打狍子瓢舀鱼,人迹罕至的地方,如今尚有很高很稠密的荒草,在河套左右长得郁郁葱葱。说起这刀背儿山,据资料记载,还真发现过不少的古物。出土过玉器、各种陶器60多件。其中有夹黄褐陶、夹砂黑色陶以及泥质红皮陶等。其纹饰以方格纹,戳刺纹为基本特征。另外出土的还有拍印,附加堆纹,鱼鳞纹,凸弦纹,指甲纹,篱点纹,圆窝纹,植物叶脉纹。陶器形状有钵、罐。同时还有石斧,石锛,玛脑质雕刻器有玉器璧、瑷及装饰品。此外,刀背山遗址中还曾发现过人体的肢骨,下颚骨、头盖骨及牙齿等遗物。由些可见,刀背儿山的不远处曾是诸多的古墓所在地。

刀背儿山墓地西坡的面积是2千平方米,它曾被科学家鉴定为与新开流上层文化相近,是一处有别于国内其它新石器时代,富有鲜明特点的遗址。它的存在,距今有5千至6千年了。这里其实为肃慎人生活之地,早在1990年12月29日,被黑龙江省列为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又在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为国务院文物保护单位。

刀背儿山如今已出土了72种(件)古物,为今后研究刀背儿山的历史,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要说刀背儿山遗址的先人们,他们非常勤劳和勇敢。他们选择了刀背儿山的西坡下,以及穆棱河畔附近为活动场所和住地,用最原始的生产手段与大自然作斗争。通常他们都要靠捕鱼打猎维持生活,同时还创造了渔猎文化。他们能够用自己的双手采集碎石,堆积成了200多米长的石墙等设施,作为保护墙,以防御外来人的侵略。另外,从那些陶器、陶片等遗物的纹饰上看,它既反映了当时肃慎人的渔猎文化,又反映了古人最早就热爱生活、爱美的意识。按说,那些纹饰,就是当时人们生活代表的符号,或者是一些有意义的标志,反映了原始氏族人们的艺术观念。

尽管它们不是文字,但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刀背儿山的种种历史印迹,为我们对先民生活的历史研究起到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一一

贾文、男。中华散文网特邀作家。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编委委员。中国文学特邀编审。 中国乐山理论网特约评论员。中华当代文人联谊会名誉会长。曾在国家、各省、市、《中国文学》《东方文学》《中外文艺》《散文百家》《散文选刊》《大富豪》《霸州文艺》《北京书院》《青藤文集》《椰城》《散文中国》《上海文艺散文精选》《台湾好报》《诗选刊》《金田杂志》《中国建设报副刊》《黑龙江报天鹅北国风副刊》等等六十多家杂志报刊发表:散文,小说,诗歌,论坛等作品。曾有:散文,诗歌,多次荣获全国各项文学大赛:特等奖、一、二、三等奖,优秀奖,金爵奖,新锐奖,到目前共计获奖30多次。另有散文被收入高中初中作文,教科书学习网。有散文被收入:军旅卷,中国经典文学集;文学库等多篇;有散文收入全国最佳散文集多篇。有60万字的《荟萃人生》散文集出版。

金牌主播简介一一

【风采之声★强音朗诵团】金牌主播。
鱼非,性格恬淡,有声演播爱好者。愿用声音感知和传递文字的温度,释放心灵,触摸真实的自己,看到更好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