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很多城市将文旅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依托文旅产业进行本地产业转型升级,并进行资源整合,进而继续扩大文旅市场,文旅融合发展趋势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注入新生动力。文旅产业即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以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基础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旅游创意的行业,在文旅文创融合趋势下,文旅产业突出的表现为“吃、住、游、购、娱、行”“商、学、养、闲、情、奇”旅游要素的承载力和消费力。商丘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适逢古城更新和文旅融合契机,做大做强文旅产业意义重大。
近年来,文旅融合发展呈现出逐步向好趋势,商丘文旅资源丰富,涉及到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农业观光、故道生态、工业遗产、特色乡村等诸多方面,“游商丘古都城 读华夏文明史”文化旅游品牌进一步叫响。如何围绕商丘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文旅产业化变现是文旅产业发展的关键,旅游产业上下游关系到旅游餐饮、住宿、消费、旅行社、旅游服务、文创等多个相关产业,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非常重要。当然,这也是商丘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在商丘文旅文创产业发展路径上,我们要坚持“文化引领、产业融合、生态优先、开放合作、创新驱动”,积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健全现代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有效对接和融入到全省文旅文创发展大局之中,奋力开创文旅文创融合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据统计,商丘市现有单体旅游资源1090个,涉及人文、建筑、自然景观等多个种类。数量多、种类繁,旅游资源相对分散,且各县域文旅资源分布不均衡,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情况不一,旅游产业创收分化较大,给如何有效地整合开发旅游资源带来了严峻挑战。在商丘市旅游资源单体统计中,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单体统计量最大,为409个;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仅次之,为338个。由此可见,商丘市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与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并重,商丘市发展文化旅游的潜力巨大。文旅融合趋势已成,商丘需要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殷商之源文化考古、商丘古城文旅融合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振兴等重大机遇,抢抓先机,有序推进。

如今,大众对旅游目的地的评价更加公开透明,综合马蜂窝旅游、途牛旅游、飞猪旅行、大众点评、艺龙、携程等平台搜索关键词,商丘古城、芒砀山等景区评论,我们可以看出网友几近一致性评价,商丘古城的网上口碑并不好,而芒砀山最近几年的发展可圈可点,自然赢得市场好评。笔者多次走访商丘古城与景区服务人员以及游客、商家进行交流,得出的结论如出一辙,大家对商丘古城期待很高,而事实上的反馈却不尽如人意,普遍反映业态质量不高,分区不明显,无法体验到商丘特色文化街区。而对于其他的配套,像民宿、主题酒店、餐饮、接驳服务、智能出行、娱乐等,要么尚在规划中,要么是品质不高。
进一步说,商丘文旅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游客体验差,复游率低,景区内容不充裕,口碑参差不齐,景区设施品质化有待提升,旅游体验项目要与时俱进,旅游配套设施仍需进一步加强,旅游消费力有待进一步激活,文创产品质量有待改进,主题旅游街区的营造要有序分区。应对策略有:①构建专业化文旅投运营团队。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尤其是文旅产业的运营,国内知名的文旅投运营公司有丰富的市场运营经验,政府与企业之间可以有更灵活的合作机制,针对不同事项进行有效沟通。②加强文化旅游产业中的文化属性。以文化人,于无声处彰显城市底蕴和精神,强调文旅产业中的文化属性,主要是基于商丘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传承以及与新时代文旅产业发展的考量,越是文旅产业发达的区域,文化的内化和外延表现的越明显。③创新文旅产业人才引进与孵化机制。人才是核心竞争力,文旅产业领域也是如此,旨在突破常规的约束条框,以超前意识、担当意识为统领,挖掘文旅产业甚至跨界人才为我所用,创新文旅产业人才引进与孵化机制。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产学研结合,优化人才培养内容,加强对现有旅游和文化领域从业人员的培训。④提升文旅产业监管与自律水平。无论是雪乡事件还是青岛大虾风波,都反映出了文旅属地的监管漏洞以及自律水平有待进一步升级。文旅口碑伤不起,尤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息裂变速度惊人,哪怕很小的疏漏,也许就会成为一个笑柄,对旅游品牌还是会有冲击的。不断优化行业自身监管水平,提升行业自律水准,把小事端扼杀在萌芽状态中。⑤开发商丘本土高质量的文创产品。无文创,不文旅。文创产品的品类和质量彰显出文旅活力和消费力,也是旅游者为何愿意买单的根本,文创产业的经济价值不容小觑。

2018年中国文化产业GDP占当年GDP总值比重仅4.48%,相关部门预测文化产业也是万亿量级的市场,2019-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1.07%。由此可见,我国的文化产业产值占经济总量的体量还处于较低阶段,预计未来5-10年,可以赶上发达国家均值水平。2018年全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占GDP比重为4.51%,从旅游及相关产业内部结构看,旅游业增加值占比为90.4%,旅游相关产业增加值占比为9.6%;从旅游行业看增加值占比最大的是旅游购物,增加值占比为31.4%,其次是旅游出行,增加值占比为26.9%。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两者融合发展预计在GDP中的占比在10%左右。商丘2020年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的1.69%(含疫情因素)所以,商丘文旅产业发展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做大做强文旅产业意义重大,文旅产业基本上反应出城市服务业软实力以及城市营销竞争力,说到底最终还是反馈在文旅产业经济发展水平上,无形中也折射除了城市居民对于城市的认同感和幸福指数。
无疑,文旅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头部文旅城市的品牌力对城市发展的引领带动、借鉴价值非常明显,文旅产业发展强劲利于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以及城市之间的良性互动,利于吸引更多的产业资本和创业者到商丘落地生根,进而带动商丘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我们要持续研究文旅发展新趋势,以创新驱动商丘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为此,我们有如下建议:1.梳理商丘文旅营销的新脉络。尤其是在内容的精准性及专业性审核上要完善机制,满足不同消费受众的需求,关注年轻群体消费需求,优化营销和传播方式,充分发挥社交平台、新媒体、市场主体、内容创作者等的价值。2.推动商丘文旅产业要素市场化改革。文旅产业要权衡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以内容和业态的呈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明确各相关主体的权责利,尊重市场化运营趋势。发挥文旅专业运营团队的优势,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带动文旅市场良性发展。3.培植商丘“旅游+大文化创意”产业。依托高校密集智慧优势加大转化力度,以及社会文创企业发力,逐步缔造商丘旅游文创标准化品牌,高质量设计统一logo标识和细分品牌logo,延伸文创产品的应用场景,加大对文创消费载体和受众的趋势研究,提升消费体验,注重文创产业链条的质量把控,培植旅游+大文化创意产业,让文化创意遍地开花,商丘原创旅游文创产业的未来不再虚无缥缈。4.做好线上线下的文旅融合。文旅融合需要与科技、互联网深度结合,文创产品要入驻各大电商平台,用电商带动传统产业更好更快发展,不断更新产品形态和服务业态,通过丰富的内容带动产业的转型升级。5.营建明确分区与主题的商丘文旅消费场景。消费场景营建的好,硬件建设得有独特气质,就可以引进各类品牌首店以及特色小店,根据发展需要和人流量,也可以打造高品质的夜间经济示范商圈。营建明确分区与主题的消费场景,用以囊括各类消费模式,打造各县区实现“一场景一示范”标志性示范场景。6.市、县、区联动发展商丘全域旅游。抓住全域旅游发展契机,县区市联动,共同推动商丘文旅可持续发展。商丘各县区也有很多文旅资源,每一个资源单体在各县颇有影响力,但是缺乏整体性、宏观性的文旅资源IP引领,需要将各县域文旅资源整合协作运营,县区市实现有效联动,用有辨识度的文旅品牌统领各县域的文旅IP矩阵,将这些文化资源做成文化地标,区域发展就会受益。
7.关注乡村振兴与特色乡村旅游。加大对古村落,特色乡村旅游的推介,深挖农业资源,推进传统农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旅游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尊重传统文化资源,通过旅游平台将散落在乡间的非遗得到更好的传承、展示和产业化发展。农村闲置房屋、闲散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适时做好对外部的开放,特别是为中老年人增加收入创造机会,也能够吸引到返乡青年与城市青年以及文艺创作者来乡村创业或者开办工作室,让乡村旅游真正火起来,成为乡村振兴不竭的动力源泉。
8.全面激活商丘红色文旅发展活力。提高商丘红色旅游服务质量,规范红色讲解要求,搭建与壮大红色旅游人才队伍,把红色旅游与业态融合做好,做到红色旅游与研学、传统文化、生态旅游、体育旅游、文化创意等融合发展,扩大红色文旅的产业规模,全面激活商丘红色文旅发展活力。9.提升商丘文旅节庆和创意活动品质。打造“中国节庆文化品牌、城市文化旅游营销大IP”,用文旅节庆和创意活动,再造商丘文旅发展活力和潜力。核心旅游区域周边或者郊区,通过叠加事件品牌来增进城市魅力,引入咖啡馆、书店、文创产品店等多种业态,激活文旅资源本身的内生动能,促进文旅产业的发展。10.健全商丘旅游配套服务水平发展大文创产业。文旅服务和文创是景区的核心资产,也是竞争力的体现,是内置于文旅产业链条里的重要环节。提升文旅配套服务及旅游服务水平,发展大文创产业,围绕旅游交通,旅游安全,旅游卫生等方面,制定发展规划非常重要。11.深度挖掘商丘黄河故道的文旅产业价值。深刻认识到黄河故道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禀赋特点,在做好保护性传承基础上,挖掘沿线特色文化、康养、休闲、非遗、现代农业、文学艺术、原生态民宿等与黄河故道文化密切相关的元素,用现代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思路与新消费趋势融合发展,紧抓黄河旅游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契机,实现资源共享联动,推动商丘文旅高质量发展。12.探索商丘文旅产业融资新模式。文旅产业与金融业结合是大势所趋。运用好政府文创基金孵化器;创新文旅产业基金融资模式;明晰产权,引入战略投资者联合开发运营;产权委托运营或者景区托管;发行旅游信托投资凭证;鼓励区域内有潜质的文旅企业上市。当然,所有的创新融资模式都是基于文旅融合发展的认知,基于自身对于项目本身的核心竞争力和谈判力,在此基础上,以寻求更多的融资创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