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篇 泰 伯
人品决定官德
本篇共21章,内容涉及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和对“为政以德” 思想的进一步阐释。因此,南怀瑾先生说,这一篇等于是对第二篇《为政》的个人修养的引申和注解,不无道理。
说起“为政”,我们就有必要首先来探讨一下这个“政”究竟是什么。所谓“政”,小篆的象形写法是这样:“”,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从攴从正,正亦聲。“攴”是手拿皮鞭驱赶之意,“正”即端正、正大光明之意。这两个偏旁合起来组成一个“政”字,最原始的意思当是“匡正”之意,即:用强迫人改“邪”归“正”,走上正大光明之道。我们再看与“政”相对应的“治”。小篆的象形写法是这样:“”,本意是指“水”,说文解字说的很具体,说是指“出東萊曲城陽丘山,南入海”的一条河流。我们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所以,这个字后来就被引申为“治水”的意思,再后来就进一步引申为“修治、整治、管理”等意思,含有“疏导”之意。所以,所谓“政治”,最简单而确切的解释应当是: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处理社会关系的路线和手段,即:治国的路线和手段。无论是暴力等强制手段还是教化、疏导等,不过是统治者推行政治主张(施政)、实现政治目的的具体措施而已!

哪么,何为“正”,何为“邪”呢?孔子认为,由尧、舜、禹“三代圣王”开创的以“公天下”所有制分配方式、以“禅让”为政权组织形式、以血缘亲情为纽带所建立起来的伦常关系为基础,推而广之所构建起来的普遍道德意识和价值观以及此后周王朝所建立起来的“礼治”, 用现在的话说,是既符合 “人伦定理”,又代表了人类的社会理想和道德愿望,即:代表了人类社会主流意识的发展方向,由此而来的政治路线和政治措施(治理方略)就是“正道”,即“仁道”。与此相反的春秋社会,礼乐崩坏,诸侯们为相互攻伐、掠夺、杀戮所奉行的政治路线等就是“邪道”。
如何来继承和维护“三代”以来的文化正统,结束春秋以来礼乐崩坏、天下大乱的局面,使天下回归仁道呢?孔子认为,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道德觉醒。他认为,为政者欲“正人”, 自己首先要“走端行正”,也就是说,个人的立场、观念以及行为、措施等必须符合“三代圣王”所开创的文化正统。只有回归“仁政”,才能使天下百姓顺服。在他看来,为政者的政治主张和具体的政治路线、施政的措施以及施政作风等,从本质上讲,是其内在道德修养的外用。有什么样的品德修养,就会有什么样的观念、立场和政治作为。也就是说,人品决定官德,政治是道德的延续。这一观点,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知道,人与人对客观社会现象的认识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是由人的立场、观念所决定的,而所谓的立场、观念其实就是一个人的道德观念。有的人认为,为达到某种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而有的人却认为,做人做事必须有底线——这就是道德观念不同,认识就不同,当然行为也就自然会不同。

这一篇,就是围绕上述观点,比较详细的论述了为政者应具备的品德修养。著名的词句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
下一讲,我们讲孔子为后世为政者树立的千古典范一一泰伯,欢迎光临!

【作者简介】 冷梦良,公安民警。眼晴不大,却还好眯起来看世间万象;一介武夫,读过几本古今圣贤,就附庸风雅,陶醉于红尘风声雨声,发书生之感慨,在报刊和新媒体上偶有片言只语;发表过《试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等几篇论文,也获得过一些奖项,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和一个杂文散文集小册子《阿Q重返人间》,参与过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图书编写,担任过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特约编辑。现为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学术部部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平生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夫子之训。
《论语通俗解读》是作者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兼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学术著作。该书突破了传统以来对《论语》一章一条孤立注解阐释的陈式,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仁道学说,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受到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好评,被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兼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丶长安大学丶宁波大学等三十余所高校和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