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的碎片》
贞觀钩沉(6)
文/牧夫
编辑制作演播/慧觉
唐太宗太想早一天見到玄奘了,幾乎有些急不可耐,這種心情 的産生不是没有原因的,貞觀十七年所發生的事情太多了。先是五
子齊王李佑的反叛,紧接着是太子李承乾舆魏王李泰、李泰与晋王李治的储位之争,再而來的是太子舆他的對峙,几乎釀成一場宫廷政變。所發生的這一切,舆十七年前的“玄武門之變”前的储位之争是何等的相似。十七年,又是一個輪逥。痛苦的感情折磨在唐太宗心中投下了難以消失的陰影和巨大的心理衝擊。

一夜間唐太宗老了。
他老了嗎?昨天還在狩獵,還擁有美女,名馬,弓刀。
他才四十五歲,剛進人不惑之年。他不應該老。

他確實老了。心理素質的早衰,人格力量的蜕變,思想道德的下滑,使原來那個叱咤風雲、洞察世事、勵精圖治、英武神明的李世民幾乎面目全非,變得越來越陌生,猜忌心的加重,更使他近乎於偏執、愚妄、孤疑、怪癖。親密的君臣關係愈來愈疏遠,來越多阿諛諂媚的小人圍在他身邊,使清明的治世變得渾濁起来,原本寬鬆的氛圍充滿着濃濃的血腥味。

第一個蒙受奇耻大辱的是九泉之下的魏征。只因魏征生前举荐過侯君集,侯君集是“太子黨”的重要成員,由此,把反叛的罪名連带加在了魏征的頭上,詔令“罷叔玉尚主,而踣所撰碑”。

魏征之後,又一位敢於犯颜直諫、秉性忠骨、位高權重的宰相 劉洎也未能逃脱死亡的命運。貞觀十九年,唐太宗親征高麗,將留守輔佐太子的重任交給了劉洎。行前,君臣之間有一段對話,是很耐人尋味的。唐太宗對劉洎説:“我今遠征使卿铺翼太子,社稷安危之機,所寄尤重,卿宜深識我意。”劉洎回答: 大臣有愆失者,臣謹既行誅。”經历了齊王李佑的反叛、太子李承乾發動的未遂政變、魏王李泰被黜等重大事件的唐太宗聽到這樣锋芒直露的話,神經立馬敏感了,不高興地告誡劉洎:“卿性疏而太健,恐以此取敗,深宜戒慎,以保終吉。”

東征歸來的李世民没有忘記出征前與劉洎的那場談話,又有個躲在暗角裹的小人褚遂良,在揣摩透了唐太宗的心思後,告了劉洎的陰状“謀執朝政,欲行伊尹、霍光之事,”使唐太宗舉起了殺人的屠刀。

幾乎喪失了理智的唐太宗,坐在顯德殿裹,夜不能眠。 桌上的 奏摺,掌中的手抄書,街头巷尾的童謡:“唐三世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更使他感到了某種威脅和恐懼。李君羡也就成了李世民刀下的冤鬼。原因是李君羡和“武”的緣分。他的官衔是“武威將軍”,爵號“武連縣公”,又是武安人,還是城北門“ 玄武門” 的守將。更爲荒唐的是,父母在他小的時候給他起了個女孩的名兒“五娘”。爲了大唐江山不落别姓,不殺他才怪呢!

唐太宗在殺了李君羡後,走完了他輝煌的五十二年, 後李世民時代的李唐江山在一個時期内還是姓了“武”。盛極一時的“貞觀之治”在唐太宗抹不去的心理陰影中謝了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