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如霞,曾用网名,海上明月,陕西省西安市人。热爱生活,热爱文字。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散文△家织布
文/張如霞
现在的纺织业特别发达,各种色彩,各种面料花式,应有尽有。可是在五六十年代,物资匮乏,而且经常购买力不足。我们平时在家穿的衣服,都是自己亲手纺线织布。家织布作为平时做衣服的布料和床单舒服环保耐穿耐用。
我小时候和妈妈一起做家织布,虽然辛苦,但是也是一份乐趣。要织成布,需要几十道工序。
首先是把棉花搓成一条条长约十五公分,如大拇指一般粗的细捻子,然后再用纺车纺成头发丝一样的棉线。中间再经过拐线,浆线,经布,卷布,贯布。最后一道工序才是正式织布。
最麻烦的工序就是浆线。就是把线放在用面粉熬成的稀湖面汤里浸泡,反复揉搓,让面汤充分浸透棉线。使棉线筋道,有韧性,不容易拽断。所以,一定要掌握好面汤的稀稠。面汤太稀,棉线太软,就不结实,不耐磨。相反面汤过稠,棉线太硬,就会脆,也容易断。这个制作面汤都是水和面粉要按一定的比例,需要有经验的人去做,才可以保证浆线不软不硬,柔韧有力。浆好的线需要晾在一条横架在太阳底下的木椽上,而且每隔半个小时翻转一次,保证每一丝线不沾,丝丝缕缕分离开来。为保证面汤充分浸入,还要用石头夯子掉在棉线上扭來扭去,一只手扭,另一只手反复揉搓。让面汤充分均匀的浸入棉线骨子里去。太阳好的话,一天就可以完工,冬天太阳弱,需要两天才能完工。
浆好的棉线,再通过投筒,然后就可以经布了。这也是需要聪明伶俐的人才能做好。我妈妈经常被人请教或者直接去给别人家经布,因为要进行花色的排列组合。贯布也是一道细致的工序,弄不好就会前功尽弃。所以要特别细心,保证每一丝线进入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去。每个孔里只能有两根线,而且是分前后筝的。布贯好后,才能正式上机织布。织布机子是一个沉重的庞然大物,由各种部件组成。经常形容织布的顺口溜说:七里长,八里宽,上面坐个女人官。用脚踏,用手扳。嘎子嘎子乱叫唤。比喻得非常贴切。 手工织布是中国妇女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劳动创造,凝结了世代人的智慧和心血,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个手艺。让它不要失传。

"纺织布"这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通篇围绕纺织布这一主题展开叙述。用朴实的语言,清晰地表述了古老纺织布的整个制作过程,让人读后耳目一新,回味无穷。
作者开篇由写机纺布入题,从而引出对古老纺织布的回忆,并为下面着重描写古代纺织布的制作做了很好的辅垫。接下来,作者用细腻的笔墨描写了古代纺织布制作的每个环节,表述了制作者的艰辛与不易以及精湛的技术和高超的智慧。
最值得一提的是,通篇虽然只写纺织布的制作过程,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地思念之情。因母亲是整个制作的参与者。这也许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借写纺织布,达到追思母亲的艺术效果。
还有,最后一段虽然简短,但它是升华之笔。因为它告诫人们:纺织布技术是古代劳动者智慧的结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呼吁人们要继承和发扬那种艰苦创业的精神。把老祖宗留下的技法传承下去。欣赏拜读,为传播正能量点赞!
(点评/飞跃)

现在纺织业非常发达了,但是作者回忆了小时候和妈妈一起做家织布的辛苦,几十道工序,作者从容写来,不动神色,详略得当,娓娓道来,让人觉出其独到之处和其中的乐趣。有一种天然浑成之感。
(点评/层林尽染)

附:古乡谣
整理/张如霞

勤大嫂,勤大嫂。
睡的迟,起得早。
前院后院全打扫。
猪娃狗儿都喂饱。
娃娃穿的花花袄。
娃娃说,
妈妈客来了。
先擦桌子后切菜,
切了四盘香香菜。
面瓮里,取白面。
和面和了白玉蛋,
擀着擀着薄扇扇。
切成千丝万缕线,
下到锅里莲花转。
挑到筷子成银线,
客人吃,
客人看,
一下吃了八碗面。
走了七个洲,
过了八个县,
肚子的面条还没断。
勤大嫂美名传。
懒大嫂,
懒大嫂。
起得迟,
睡得早。
娃娃穿的烂棉袄。
前院后院不打扫,
猪娃狗儿满院跑。
娃娃说,
客来了。
切了两盘臭酸菜。
和面和的石头蛋。
擀面擀成一页毡。
切的就像牛皮鞭。
下到锅里不动弹(tan)。
客人吃,
客人看。
客人吃了三碗面。
走了七个洲,
过了八个县。
肚子的生面疙瘩还没散。
懒大嫂的臭名遭人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