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不觉父亲离开我已经整整四年了。说起我的父亲,凡是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做事低调,不善言辞,办事认真,性格耿直,视名誉比自己生命都重要的那种人。到了晚年,他却变得絮叨起来,都是他当年工作、生活中的趣闻轶事和经验,其中讲到过县委书记许英的借条这件事情,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在我父亲的工作经历中,曾有两年时间是在县委机关任总务工作。如果用现在的眼光看那应该是一项肥差,但在父亲那个年代,在他们的意识里根本没有贪占公家便宜的思想。曾听母亲讲,当年家里的灯泡坏了,让父亲在单位带回一个。这件事搁一般人看来是再稀松平常了,县委大院那么多办公室,一年要消耗多少个灯泡啊,顺手揣兜里带回来一个也不会有谁知道。即便有人知道也不会说什么。但是,就这么点小事,父亲久久都没有办到。最终,还是母亲自己到商店买了一个灯泡。
在我的印象里,县委大院全是平房,甚至有点破旧,一进大院迎面墙上五个红色大字“为人民服务”非常醒目,大门旁边有一个看大门的老头,待人和蔼可亲。当时我父亲的工作就是负责管理机关食堂,给各科室发放办公用品,每到月底把机关人员的工资算清后装入信封,写上名字,然后亲自逐个送到每人手中。无论是书记、县长,还是普通的工作人员,所有人一律平等对待。父亲说,那时的办公用稿纸是按页发的,大头针和图钉是论一颗一粒登记造册领取的,不存在多领和浪费。
有一天晚上九点多钟,父亲准备休息了,忽然通信员来到家里,说许书记让父亲马上到单位去一趟,具体什么事来人也不知。我父亲二话没说,马上赶到单位。许书记在父亲办公室门囗等着,见到我父亲开口便说:老禹,快给我取300块钱,我急用。我父亲犹豫了一下,但还是马上打开保险柜取钱给了他。他接过钱后数也不数就急怱怱地走了。
第二天一整天也没见到许书记的面,我父亲考虑着这笔账究竟该怎么下。这是公款,如果账目兑不上怎么办?自己垫付吧,手头也没有那么多现金。当时,父亲工资低,一个月工资不到三十块钱,除了一家老小的生活,几乎没有剩余。到了第三天,正当父亲为这笔款犯难时,许书记来到财务室,把一张已经打好的300元借条交给我父亲,说:“老禹,那天走的急,我把写好的借条忘记交给你了,从下月起每个月从我工资里扣除30元还账,扣完后我再抽借条。”事情过后,我父亲才知道,原来许书记的父亲去世了,借这300块钱是办丧事用。
写到这里,我不由感慨万千,在父辈那个年代,县委书记和普通人一样,也缺钱,但他们不缺的是做人的正直和尊严,“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大字不仅写在县委大院的墙壁上,更是深深地刻在他们的心里。

作者简介:
禹东平,巩义人,从军十八载,曾经历过空军、陆军、武警部队生活的战斗洗礼,后转公安机关至退休。是一名文学爱好者,闲暇时间喜欢阅读,热爱生活钟情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