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展卷泼墨西岐赞
椽笔润玉歌戏苑
串珠衔曲引凤鸣
移步异景有洞天
穿越秦腔颂盛世
西岐戏苑聚广贤
德艺双馨留芳名
经典秦韵永流传
秦腔
别称“梆子腔”
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
起于西周
源于西府
核心地区是
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
与凤翔(雍城)
成熟于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雪域军魂》作品集锦
爱我岐山
——由《西岐戏苑》引发的联想及浅析
作者‖于同兴
组稿‖格桑花
有幸得到赵智宝先生新作《西岐戏苑》,拿到书后我就急不可耐地开始阅读。此书内容,引发了我对戏曲艺术的许多联想,在此,发表一点读后感想:
《西岐戏苑》是赵智宝先生历经多年研究、走访、搜集和整理,对岐山百年来秦腔艺术和其它地方戏曲传承及繁荣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精心编撰而成的一本力作。


赵智宝先生和我相识相知已有几十年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一同在岐山县委工作,住的宿舍是隔壁。我知道他从年轻时参加工作不久,就一直从事文字工作。最早是搞通讯报道,几乎天天往乡下跑,了解熟悉各方面的信息,接触各种各样的人物。长期的文字工作练就了他犀利的文笔和丰富的语言文字,这也为他老年以后著书立说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曾拜读过他的许多文章和著书,特别是他研究、挖掘岐山历史名人李淳凤的篇章。我深切地感觉到他是一个十分勤奋又特别善于学习钻研的人。
几十年来,他由青涩到成熟,由青年到老年,由在职到退休,一直笔耕不辍,著述颇丰,另我由衷地钦佩和尊重。
《岐山戏苑》的编辑出版,无疑是岐山文艺界,戏曲界很有影响力和轰动的一件大事,好事,喜事。它为岐山乃至西府古老而又推陈出新的秦腔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宣传鼓动作用。也是对百多年来西府和岐山从事秦腔、眉户等乡音俚曲艺术的表演者,剧本、音乐的创作者(包括已离世者的先辈和在世者)最大的安慰和鼓励。为这些在旧社会“三教九流”中最底层的艺人、演员树碑立传,这是今人的责任和义务,在岐山,这方面赵智宝先生开了个好头。
秦腔是中国汉族戏曲艺术的始祖,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陕西西府岐山凤翔一带。在社会认可度很高,传播很广的《百度》中查询秦腔的历史渊源,其文字明确记载:“秦腔,别称‘梆子戏’,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曲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故此,作为岐人的后来者,我们更有理由和责任传承和弘扬起源于故乡故土的乡音俚曲——悠久而古老的秦腔艺术。让秦腔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渊源流长,万古长青。

秦腔始于周秦,发展于汉唐,兴盛于明清,普及推广于上世纪后半叶。秦腔是国粹,唐代时就是国戏。梨园之雅号就是来源于盛唐宫廷,梨园之中传唱的主要曲目,也就是秦腔。
杜甫的有名诗篇,《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府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诗中的李龟年,就是唐代最有名的秦腔艺人。当年的大诗人杜甫也是他的粉丝。可见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非常喜欢和崇拜艺术名家。

《西岐戏苑》共分四个大篇章:民间社团;岐山县剧团;戏曲名家;戏曲创作暨戏曲艺术。
本书文字载量达43万字之多,文笔流畅,文字朴实,涉及内容广泛,记载详细,类别分明,可读性强,是爱好戏曲的朋友不可多得的读物。

第一篇章
民间社团
从民国时期的戏班,到解放后的业余剧团,到六七十年代的文艺宣传队,再到游离于乡间村野的自乐班,这些名不见经传的艺人,都可以在这一篇章中看到他们当年活跃于戏曲舞台和广大乡村中的身影。
旧时,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十分单调,秦腔大戏就是人们的精神食粮。当年,岐山周公庙庙会期间,兴唱“对台戏”。所谓“对台戏”,就是在同一个时间内,两台大戏在同一个空间演出,南北搭台,同时演出两台大戏。剧团都会拿出自己最拿手的剧目,也都是本剧团的台柱子登台表演。表演者不断鼓劲,观众不断鼓掌喝彩,剧场气氛十分热烈。那时还经常唱“天明戏”,就是从天黑一直唱到天明,不间断,名曰“天明戏”。我的家乡杜城及宫里村一带的人为了去看戏,半下午就出发,走五六十里路,赶天黑开戏到周公庙,看一整夜戏,第二天上午又步行回家。那时,秦腔大戏对人们的吸引力就是这样强烈。
小时候,经常听老一代人讲岐山解放前后的秦腔名家,什么张班长,王班长,唐班长,这些老艺人的名气当时在岐山影响很大,各自有各自的绝活,老人们说起来津津有味。但我真正了解和认知这些人,也是在拿到《西岐戏苑》仔细阅读后,才知道他们的传奇身世和优美故事。古人说“千年文字会说话”。只有文字才能让这些知名老艺人在后世人的心中“永远年轻”。 
第二篇章
岐山县剧团说起
岐山县剧团,我的思绪就不由得回到已远去的童少年时代。1961年至1963年,我在鲁家庄高小上学。那时鲁家庄是岐山东北片一个比较繁华的“出山镇”,向北行走一千多米就是岐山古老而知名寺院“白雀寺”。鲁家庄一年有两次古会, 既是庙会,也是物质交流大会。两次会的时间,一次在农历三月,一次在农历七月,都是农村人的岁闲时月。故此,过会时,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那时是秦腔最兴盛的年代,每次过会,必需有岐山县剧团演出助兴。那时看戏要花钱买票,(过会买票看戏被称为“卖戏”,公开演,不买票被称作“会戏”)演戏的戏台就在鲁家庄完小学校内。虽然过会期间学校会放假,但因为我们是远乡的学生,是住校生,为了看戏,学校放假我们也不回家,总是千方百计进入校园看演出。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渐渐看懂了秦腔,也慢慢爱上了秦腔。同时,也认识并知道了岐山县剧团许多演员的名字。如付志忠(当时大都叫小名付得让)张凤财,付有良,王民科(丑角,很容易比人们记住)梁红利(那时叫庞红丽)杨元丽,贺冠玉,王学琴,武招弟(人们戏称莫招急)李娟琴,王列巧等。 
那时岐山县剧团最有名的演员当属付志忠。他的《周仁回府》演得特别好,声情并茂,人称“活周仁”。因为他人长得帅,戏又演得好,又年轻,当时传说,经常有县内外许多年轻的未婚女子给他写求爱信。
五十年代,毛主席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换来了中华文化繁荣昌盛的春天。秦腔艺术和各种戏剧都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发展。从五十年代后期到一九六六年文革开始这一段时间,是岐山县剧团最红火的年代。那时剧团的演出特别多,一年到头几乎没有空闲。那个年代的那一批演职人员队伍整齐,人员素质好,人也长得好看,演出也很卖力,演出时常常台下掌声雷动。到外市县演出,岐山娃也成了看点。
那时,在双百方针政策指引下,不但历史戏名目繁多,层出不穷,而且许多现代戏曲也不断登上戏曲舞台,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喜爱。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岐山县剧团经常演出的剧目有大型秦腔历史剧《周仁回府》《法门寺》《游西湖》《铡美案》《大报仇》《黄鹤楼》等等。演出的现代戏有《梁秋燕》《穷人恨》《两颗铃》等。不但有秦腔而且有眉户,关中道情等。不但有本戏,也有许多精彩的折子戏。特别是五十年代推出的眉户剧《梁秋燕》,在广大乡村和男女青年中影响很大。那时,民间戏言:“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高兴得三天不吃饭,不知肚子饥)可见戏曲艺术在当时给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多大的积极影响。那时演戏时舞台两旁的对联,也给热爱楹联的文化人留下深刻的影响。演出时,每个乡村的舞台对联各有特色。有些舞台的对联把本村人的主要姓氏及历史特点村名都包含进对联中,足见文化艺术之魅力。人们称戏曲为“高台劝化”。小舞台,大历史,小舞台,大社会。那时戏曲中的人物故事,演员的风格特点,都是人们饭后茶余的热门话题。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在专业剧团的带动下,各种业余剧团,乡村演出队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秦腔,眉户等戏曲艺术在广大乡村得到了极大普及。在民间,许多人都能在高兴或心情不好的时候,吼上几声乡音乡调的秦腔,以此抒发心中情感。那时,无论你在家乡,还是在其他地方,只要在关中,在西府,不管你走在路上,或是在耕作的田间,还是在挖土的土壕,到处都能听到秦人吼秦腔的声音。
岐山县剧团从成立到现在,走过了七十个春秋。这七十年是岐山戏曲艺术辉煌的七十年,也是岐山戏曲人才大发展,大发现的七十年,同时也是岐山县剧团给岐山人民和周边广大群从带来艺术精品和精神享受的七十年。岐山县剧团这七十年的历史,应该在本书中浓墨重彩的书写。而赵智宝先生也在《岐山戏苑》这本书中恰到好处的做到了这一点,这是非常值得赞扬和肯定的。
第三篇章
戏曲名家
岐山是秦腔戏曲艺术的发源地,岐山也是一方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一百多年来岐山秦腔戏剧人才辈出,五彩缤纷,也为省市和外省区输送了许多优秀戏曲人才。
从解放前到现在,在西北乃至全国出名的秦腔戏曲表演艺术家和知名演员就有王彦奎,王天民,张德明,付志忠,张兰秦,丁良生,田碧媛,李君梅,谢红娟,邵英等多人。在岐山县域乃至西府地区知名的演员更是人才济济,陈容庞大。其中比较杰出的代表人物有张凤财,王学琴,梁红丽,杨元丽,郭君芳等人。

张凤财13岁进入岐山县剧团学戏并演出,活跃于岐山戏曲舞台五十多年。他的拿手好戏《黄鹤楼》,更是被观众称道。他扮演的三国历史人物周瑜,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把周瑜这个少年英雄刻画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人称“活周瑜”。

被县内外广大观众喜爱,九岁就登台表演的县剧团知名小旦、正旦演员王学琴,生为戏剧艺术而生,死为戏曲艺术而献身。她在戏曲《法门寺》中扮演的孙玉娇,美丽活泼,眼神传情,满面春风。把一个少女对爱情的渴望和遇到心上人的快乐和初恋的羞涩,表演得惟妙惟肖。在她的心里,“戏比天大”。她演出全心身的投入,却从不顾自己的身体,48岁的英年,在演出时突然倒在舞台上,永远离开了她终身热爱并为之献身的戏曲舞台。令岐山和西府熟悉她的观众无不感到痛心和惋惜。

在这一篇章中,赵智宝先生倾尽心力,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百年来岐山籍已离世和还在世的,以及还活跃于舞台的演员的基本情况和艺术风格,是本书的灵魂篇章。

另外,在本篇章中,作者还记录一篇付志忠先生去世后,他的徒弟祭奠师傅的祭文,文字凄楚感人。祭文基本采用了师傅生前不知传唱了多少遍的戏文,即《周仁回府》中哭墓的行文形式,以叠句行文来祭奠师傅,让师傅的在天之灵能感受到徒弟的一片良苦用心。同时,也充分表达了徒弟对师傅特别深厚的感情。我在此摘录几句祭文,和读者共同学习欣赏:
“朦朦月照心寒,
凄凄霜打草冷,
遥遥南极星辰,
阵阵灵前哭声。”
“仆仆风尘历世,
苦苦梨园一生,
诲诲严教弟子,
落落无妄过人;
朝朝望断白云,
暮暮黄昏思尊,
日日思念师傅,
夜夜黄粱梦中。”
在戏曲艺术行当,师傅和徒弟的关系是非常特殊的一种关系,有些甚至胜过父母的关系。这种不忘教诲的感恩情怀,是一种高尚的人格,是值得颂扬和赞赏的。
本书第四篇章中,作者主要收集和整理编辑了岐山近年和旧时创作的秦腔剧本,秦腔音乐,岐山民间小曲小调,歌词等文化艺术作品,使这些作者的劳动成果和文化产品,不因人事的变迁,岁月的流逝而淹没在历史的烟云中。这一篇章涉及时间长远,人员多,资料繁杂,作者在此付出了辛勤的劳作。其中全篇刊登了岐山戏剧作家和爱好者创作的,并已排演,且收到良好社会效果和艺术效果的大型秦腔历史剧《文王回西岐》《真假老子》《甘棠清风》三本戏的全部脚本,为秦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留下了历史资料。

岐山是秦腔戏曲艺术的发源地,历史传承久远,留存资料丰富,还有许多等待挖掘和深究的艺术遗产,名家故事需要我们深入民间,乡村,去采访、搜集、整理和编辑,希望作者在这一方面能有新的收获。

结束语:
岁漫漫兮秦腔传颂三千秋;
波滔滔兮源自岐山衍大流;
情切切兮艺人留名岁月秀;
念悠悠兮《岐山戏苑》赋风流 。
2021-12-17 06:00


作者简介
于同兴,笔名,于辉,男,72岁,退休公务员。陕西岐山县人,军旅十年,一生爱好文学。退休后在有关书、报、刊、文学平台发表纪实散文30多万字,著有纪实散文集《流淌的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