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陈昌华 朗诵:韩英 篁竹瑾
音乐设计:杨建松

石夏,百家姓中最新的姓
石夏,夏氏家族唯一的根
一个真实的故事感天动地
一页历史的篇章历尽弥新
一对母与子的悲欢离合
一对父与子的骨肉情深
公元1928年三月的初春
中国的大地笼罩着血雨腥风
夏明翰夏明衡夏明震和夏明霹
十指连心的兄妹四人
为了一个共同的信仰
先后把最后一滴鲜血流尽

夏明翰留下最后的“就义诗”
字字惊天地,句句泣鬼神
“砍头𣎴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
刽子手挥动血淋淋的屠刀
残暴的敌人要斩草除根
大哥刚28岁,小弟才19岁
夏家四兄妹无一幸存
他们沒有留下自己的后代
滿门英烈都那么年轻
在烈士遇难70年之后
发生了一件神奇的事情
一群早已失联的夏家子孙
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走出了历史岁月的深山老林

曾志,湖南宜章一个
书香门第家的少女
一个省立第三女子
师范的杰出女生
一个衡阳农民运动
讲习所的学员
一个早在1926年
入党的巾帼英雄
她与夏家的三哥
夏明震结为了夫妻
从此出生入死,一路同行
1928年3月21日上午
凶恶的敌人突然偷袭
把郴州县委团团围困
曾志侥幸逃脱,死里逃生
丈夫夏明震却永别了亲人
此前一天大哥夏明翰在武汉就义
早在22天前和三个月后
夏家还有两弟妹也先后牺牲

曾志掩埋了自己的丈夫
怀着身孕登上了井冈山峰
1928年11月7日
曾志生下了夏明震的儿子
面对白匪疯狂的围剿
她只得将出生才26天的宝宝
送给了附近深山的乡亲
战争从来没有让女人走开
曾志历尽了人生百般艰辛
她的第二任丈夫和战友
是当过红军三个团
党代表的蔡协民
1934年4月遭叛徒出卖
在福建被捕献出了生命

此后,曾志与陶铸结为伴侶
宝塔山延河水见证了他们的爱情
1941年生下女儿陶斯亮
终于在开国大典
迎来了共和国的黎明
1951年她费尽千辛万苦
找到了当年送人已23岁的儿子
母子团圆,悲喜万分
早已更姓改名的石来发
从小跟着外婆要饭为生
外婆拉扯着幼小的孩子
无依无靠哭瞎了眼睛
曾志想让儿子留在身边
儿子要回老家和外婆相依为命

1952年国家登记烈士名录
石来发申报了父亲蔡协民
1964年的四清运动
母子重逢后又各奔西东
直到那场十年动乱
曾志和陶铸共同蒙难
殃及石来发被批斗示众
1985年9月底的一天
石来发父子投石问路
发送电报给北京的母亲
多年来母子联系全部中断
电报抬头只能写上
“中组部转曾志”为收报人
10月20日的凌晨三点
曾志在北京的家中
等来了石家父子三人

找到母亲的儿子拉着曾志的手
母子俩四目对视恍如做梦
面对着多年离散的⻣肉
“我们,𣎴是又团圆了吗”
曾志的语调平静而淡定
她把两个孙子唤到身边
细细地摸着看着久不出声
那些天,曾志异乎寻常地兴奋
每天从早到晚陪着儿孙
说不尽的话逛不完的北京
在石来发58岁的生日家宴上
孙子石金龙向奶奶恳请
“能不能把全家人迁出农村
全家团圆留在北京”
一个并不过分的要求
刹那间打破了
饭桌上欢乐的气氛

刚刚缷任中组部副部长的曾志
指着滿桌饭菜有些激动
“你们在农村有土地房子
何必非要当城里人”
老太太起身回了自己的房间
父子三人吃了闭门羹
但老太太也有老太太的温情
她要求今后儿孙们来京
只能住在自己家中
她还把曾孙女接到北京读书工作
又提议让曾孙子入伍参军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她打给孙子石金龙的电话难抑兴奋
“你看到你儿子当兵的驻港部队了吗
你爷爷当党代表的红31团
就是这支驻港部队的前身”
许多年来,女儿陶斯亮
始终有个疑问
到底谁是哥哥石来发的亲生父亲
终于在曾志生命的最后时刻
女儿再一次向母亲求证
曾志沉默良久,吐露了
一直埋藏心底的秘密
“石来发长得太像夏明震”

原来夏明震牺牲之时
曾志已怀有丈夫
留下的身孕
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
这个儿子既是夏朋震
也是蔡遇民留下的根
曾志⻣灰下葬百日
陶斯亮再次登上井冈山山峰
听完妹妹陶斯亮讲完
埋藏在母亲心中的秘密
哥哥石来发一家人
才如梦初醒
坐在红军老母亲的墓前
这个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老泪纵横

1998年10月1日的国庆
石来发父子来到郴州
在生身父亲夏明震
墓前祭拜英灵
整整七十年,七十年之后
夏家儿孙才第一次
跪拜先人,认祖归宗
大哥夏明翰的遗言终于成真
革命自有后来人,夏家真有后来人
2001年2月,石来发因病去世
至死他也沒忘井冈山
石家对他的养育之恩
2005年8月,石来发的重孙女出生
井冈山罗浮派出所批准了
石家换姓的申请
中国的百家姓诞生了
一个最年轻的成员
这个小女婴取名“石夏欣”

井冈山的石头,华夏的夏
这是个继往开来的复姓
夏家兄妹的忠贞,曾志的爱
传承着永远不变的精神
啊!我们薪火相传的英烈家谱
啊!我们生生不息的红色基因
2021年9月21日

作者简介:陈昌华,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历任洛阳市文联副主席,《宝安风》杂志社社长,深圳市企业报刊协会会长,现任深圳市文学学会诗歌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作品曾见于《诗刊》《解放军文艺》《飞天》《青春》《牡丹》《人民日报海外版》《工人日报》等。出版诗集《印象与烙印》《旗帜咏叹调》《深圳编年诗》文集《企业常青藤》。副主编《九都诗踪——洛阳四十年诗歌选》,主编《诗路花语——洛阳七十年诗歌选》五集电视剧《贴廓巷56号》编剧、制片主任,18集电视剧《白居易》制片,打进好莱坞的第一部中国电影《砚床》制片主任。

朗诵者:韩英,辽宁省朗诵艺术协会监事,和平区戏剧家协会监事,沈铁艺术团演员,九州风雅颂朗诵艺术团指导教师

朗诵者 :篁竹瑾,诗人,配音员,有声书演播人,辽宁延安朗诵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辽宁省朗诵协会会员

请扫描关注《都市头条》推荐码 10922962
《铁马豪歌》主页
欢迎关注 感谢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