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河镇的老罗
这个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地点是在黄河岸边的偏远小镇牛河镇。 老罗是小镇上的小职员,已经三十岁了,可现在还没混上一官半职。
老罗经常和几个年龄差不多的人在一起打牌、下棋、喝酒。有一天晚上和大家正喝着酒,他说:"吕副镇长是我表哥的同学,有一次,我拿了两瓶上好的牛河大曲到副镇长的家里,可惜副镇长不在家,只有他夫人在家,她也不认识我。唉,这两瓶酒算是白送了。"
又过了三年,和他一起参加工作的老杨,被提拔为一个服务站的副站长,老罗的心里就更加不平衡。从此,两个人从最好的朋友,变成了陌路者,见了面也爱答不理的。
又过了三年,老罗终于当上了一个副主任,是镇上新成立的一个办公室,叫做扫蝗打蛾办公室,办公室一共四个人,一个主任,两个副主任,一个职员小朱,老罗是第二副主任。老罗终于出了一口气,见人总是乐呵呵的,老远就和人打交道。皮鞋也擦得锃亮,脖子上戴着一条红色的领带,和老杨的关系也逐渐好起来。扫蝗打蛾办公室的任务是:专门去督促检查全镇各个村里消灭蝗虫和白蛾的情况。镇上统一定了标准:一亩地里的蝗虫不超过十个,一棵树上的白蛾不超过五个,这个村就被评为"扫蝗打蛾先进村"。
有一次,罗副主任领着职员小朱,去小于村检查工作。小于村的谢村长,领着一群人前呼后拥地围着罗副主任,低头哈腰,不住点头。罗副主任一路“好好好”,谢村长一路“是是是”。经过认真地检查发现:小于村的一亩地,平均有十二个蝗虫,一棵树上平均有六个白蛾。根据镇上的统一标准,小于村没有达到标准,所以罗副主任当即给小于村摘了"扫蝗打蛾先进村"的牌子。
谢村长觉得没有面子,就想了个办法。虽然村里没有什么收入,可是到了晚上,村长还是留下罗副主任和小朱吃了晚饭,并且用当地的特产牛河大曲来招待他们。酒过三巡之后,谢村长拿出两个塑料袋子,一个袋子里是蝗虫,另一个袋子里是白蛾,都已经死了。谢村长说:"罗副主任,这些蝗虫和白蛾,我们都打上了药,已经死了,这些虫子就不能算到那个标准里边了吧。"罗副主任一面抽着"雾牌"香烟,一面点头:"对对对,那你们就算达标了。蝗虫啊,按一亩地九个计算,白蛾按一棵树四个计算。"第二天,“扫蝗打蛾先进村"的牌子,重新挂在小于村委的大门口。 因为扫蝗打蛾成绩突出,罗副主任被选为县里的"扫蝗打蛾先进个人",到全县其他各个镇上去做经验介绍。他说的第一句话总是:"在我们吕副镇长的领导下,扫蝗打蛾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又过了三年,这个只有十几个村、不到一万人的牛河镇被撤,合并到相邻的马河镇上,原来的政府机关和人员大部分也合并到了马河镇上。原来的大小官员几乎都成了普通工作人员,包括罗副主任,吕副镇长也调到了很远的另外一个镇上。
又过了三年,老罗穿起了便服和布鞋,再也见不到他那鲜红的领带和锃亮的皮鞋了,逢人便说:"牛河镇怎么被马河镇合并了呢?"
又过三年,牛河镇解放,牛河大曲改成国企,老罗穿起了清一色的土黄色制服,扫蝗打蛾办公室被撤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