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处州万象山与历史名人
李蒙惠
万象山是处州城中之山,位于城区西南隅,面临瓯江,与南明山隔江对峙。这是一座文化积淀深厚的古郡名山。
万象山原来叫小括苍山,也叫小括山、莲城山、九盘岭。宋代参政丽水人何澹在山上建了一幢楼,叫万象楼,于是这山也就叫万象山了。不过那时候只是把建有万象楼的这座山头(即现在烈士陵一带)叫万象山,其余西边的山岗仍旧叫小括苍山。
万象山的引人之处首先在于它的自然环境,离市井咫尺之近的山上,却有遮天的林木,让人远离尘嚣。一面倚江,三面环城的地理位置,既可以俯临城市,又能够近揽溪光,登高远望,则“尽见东南万叠山”。 由元代高僧明本撰文、一代书画大家赵孟頫书并篆额的《处州万象山崇福寺记碑》云:“处城有山,屹立阛阓中,名万象,形如莲花。下瞰城闉,溪流环绕,南明蔚其前,北原丽其后,少微括苍,梵林仙洞,参错掩映,一郡之伟观也。”

崇福寺建于元贞元年(1295),立于万象山最高处。明人诗所谓:“莲城最高处,兰若此中开”。崇福寺的前身即“万象楼”,元元贞元年(1295),僧行英把它改为万象庵,元大德十年(1306)又改为崇福寺。清道光《丽水县志》有记:“万象山在县治西南,城中之山此为最高。宋参政何澹建万象楼于其上,山因以名。元改为崇福寺…”明本撰《处州万象山崇福寺记》是在改名后12年后,即延祐五年(1318)。赵孟頫为之书碑时间在“后二年正月”,为延祐七年,时年67岁。当时他已告老归吴兴故乡居住。明本为赵孟頫皈依佛门之师父,故为之书。
赵孟頫在元代时个名震朝野的人物,几乎无人不知。他多才多艺,尤工书画,诗书画世称“三绝”。书法真行草书,冠绝古今,因以书名天下。元代书家以他最为著称。在中国书法史上,堪称领一代风骚的艺术大师。在政治待遇上他也极享恩荣,元世祖赞赏其才貌,惊呼为“神仙中人”,给予种种礼遇,被任命为从五品官阶的兵部郎中,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仁宗即位后,又立即将赵孟頫升为从二品的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延祜三年(1316),元仁宗又将赵孟頫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从一品。至此,赵孟頫晚年名声显赫,成为“官居一品,名满天下”的红顶文人。

由赵孟頫书碑的《处州万象山崇福寺记》碑立到万象山后,立即引起轰动效应,文人官员纷纷慕名而至,颂叹之声缀为世代叠起之诗文。人们为瞻仰赵碑而登处州万象山,有的甚至就站在那里临摹:“ 苔古伫摹松雪石”, “鸥影微波记赵碑”(赵孟頫号松雪,又号鸥波)。
万象山引人之处当然不只是这方令人千古凭吊的松雪石碑。唐宋年间州治就在山上,故历史上有诸多建筑。如北宋著名诗人、处州郡守杨亿所建的凝霜阁、西亭,郡守关景晖所建、米芾书榜的少微阁,以及烟雨楼、回溪堂、松声阁、浙东道院、照水堂、翔峰阁等。万象山南园在唐宋时就颇负盛名,宋范成大任处州知府时在园内建有莲城堂、莺花亭等,清代还建有淮海祠。万象山的景点建筑屡建屡毁、屡毁屡建,留下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及遗址。

杨亿和范成大这两位州官,一个北宋,一个南宋,都是著名的诗人,都在处州留下过可圈可点的政绩佳话,同时,也都在万象山留下过许多脍炙人口的美好诗篇。
杨亿字大年,是建州浦城人。他七岁就会做文章,十一岁时,宋太宗闻其名,诏地方官前去试其文才,于是被送到朝廷试诗赋,下笔立成,宋太宗大为赞赏,即让他任秘书省正字。淳化三年(992),赐进士及第。后又为宋真宗所看重,咸平年二年三月(999)任处州知州,那年他26岁。杨亿守栝三年,政绩不菲。《丽水县志》卷七《宦绩》中称其:“吏道详明而饰以文学,天资高明而辅以经术,曾未期月,县政有成。”清雍正十一年敕修的《浙江通志》中亦记载:“亿知处州,以宽大为政,岁稔刑清。”
杨亿在处州留下来的诗有四十余首,其中不少就是在万象山他的“郡斋”中写的。如:《初至郡斋书事》、《到郡满岁自谴》、《郡斋西亭夜坐》、《郡中即事书怀》等。以致他离开处州许多年以后,人们还一直不断的来万象山探访他所建的西亭与凝霜阁,写诗凭吊。

在杨亿离开处州166年以后,又有一位注定与万象山有缘的历史人物来到处州,他就是范成大。1167年,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成大复出任处州知州。
范成大在处州任职的时间很短,只有八、九个月左右,但为百姓办的实事甚多,如首创义役法(以田租充应役费用,为民户自行解决应役负担的办法),大大减轻了百姓负担;上《论不举子疏》,“乞议减浙东丁钱(人口税)”,结果是“诏递减之”,至乾道七年(1171)六月,处州全免了人口税;设立义仓,各县筹集稻谷,春借秋还,缓解粮荒…还有两件事,处州百姓代相传颂:一是修建小水门瓯江浮桥—平政桥,二是修复通济堰并立下21条“百世遵守”的堰规。
范成大在任内,还在万象山南园建造了莲城堂和莺花亭。这两处建筑后来成了万象山标志性的建筑。范成大写万象山的诗“次韵徐子礼提举莺花亭”也深受人们的喜爱。其序云:“秦少游‘柳边沙外’之词,盖在括苍监征时所作。予至郡,徐子礼提举按部来过,劝余作小亭,记少游旧事。又取词中语,名之曰‘莺花’,赋诗六绝去。明年亭成,次韵寄之。”惜徐子礼诗史料无存。

在保存下来的近百首万象山的诗词中,有大量的篇幅是怀念秦观的。秦观,这位900多年前的处州监酒税与万象山也有一段凄怨诗缘。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江苏高邮人,北宋著名词人、诗人。宋元丰八年(1085)进士,任临海主簿。元祐初年,任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等职。绍圣元年(1094),因党争遭贬为杭州通判,途中,又受到御史刘拯的弹劾,改贬处州监酒税。
处州酒税署在姜山,离万象山很近,因此万象山就成了秦观闲暇时消遣愁怀的一个好去处。秦观在处州任职三年时间,留下了数十首诗词,其在万象山写的《满庭芳》、《好事近》与《千秋岁》等,都是影响深广芳垂史册的名篇。特别是《千秋岁(谪处州日作)》:“柳边沙外,城郭轻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凄迷的意境、忧怨的情怀,充分表达了作者宦海浮沉、身世飘零的惆怅哀怨与凄苦离愁。 秦观不愧为一代诗词高手,他那委婉缠绵的笔触着实打动了无数人,以致数百年间游历万象山的文人墨客几乎无不感染其中唏嘘不已:“ 名贤高躅一时休,亭外莺花似海愁”, “楼头烟雨怀词客,亭外莺花溯寓公”,“ 谁向莺花亭上立,柳边沙外忆秦郎”,“ 缬林霜后黄鹂少,须是愁红万点时”等等诗句,都是对秦观同情与怀念的写照…万象山的莺花亭、秦淮海祠也成为后人凭吊词人的名景。

与万象山结下不解之缘的历史文人中,还有一位不能不提的是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与范成大同时为南宋著名诗人。
陆游的名字与秦观颇有相通,故民间有一些传闻,说陆游的名、字是源于秦观:据说陆游呱呱坠地,其父陆宰“想起早一晚夫人曾梦见秦观。秦观字少游, 诗和词做的很好,也能写文章…这孩子就起名陆游吧。”及陆游长大以后,朋友们称他为陆务观,就是这个由来。
不管传闻真与假,在处州这块土地上,陆游是追随着秦观的足迹来到了万象山,并为秦观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沙外春风柳十围,绿阴依旧著黄鹂。故应留与行人恨,不见秦郎半醉时。”
陆游曾两次来过处州。第一次是1160年的春夏之交,离家两年(先在福建宁德县当主簿后升任福州决曹)的陆游要返回临安赴任,取道括苍途经处州。个中也有个情节:不久前经处州籍的左丞相汤思退举荐,陆游升任为八品的敕令所删定官,此官的职能是负责修改法律政令,官品虽低,但由地方官改任朝官,还是让陆游很高兴,故来处州也有瞻仰恩师故土这层意思。心情愉悦的诗人在处州万象山写了意气风发的诗句:“安用移封向酒泉,醉乡只拟乞南园。更添小阁临滩石,一洗人间歌吹喧”、“春来归路阅三州,是处跏趺懒出游。一到南园便忘返,亭边绿浸琵琵洲。”这年陆游36岁。
时隔18年后,经历宦海沉浮的陆游又再度被外放任福建常平茶盐公事,二度入闽的陆游,同样是在归途路过处州。54岁的诗人再次登上万象山,重续了他梦中的“栝苍游”。这回虽然也是“巷陌东风拂面柔”的季节,但诗人的感受却大不相同了:“南游云海叹茫茫,又泛归舟到栝苍。城郭凄凉叹辽鹤,鬓毛萧飒点吴霜…楼下清溪三百里,溪流不似客愁长。”
万象山,这座历史悠久的镇城之山,它历经了千年风雨寒暑四时风云变幻,它见证了百代人间的是非曲直冷暖浮沉,它也记录了迁客骚人的羁旅愁怀别情乡思…历史上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在此留下了足迹和呤咏诗篇,把它堆砌成一座文化的山,一座故事的山。万象山,它是处州古城的一座历史博物馆。
作者简介:
李蒙惠,浙江省丽水市人。当过知青,干过演员,误入小城文化圈,庸碌无成,直至从文联退休。雅爱山水,喜欢摄影,偶玩诗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