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规矩不成方圆
由赞扬泰伯的道德品质很自然的引出了为政者道德修养的话题:
【原文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劳”,即辛劳、劳苦之意,这里是“徒劳”的意思;“葸”,读“xǐ”,拘谨、畏惧的意思;“绞”,是说话尖刻,出口伤人之意。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这四句话的意思翻译过来是就是:
“待人虽然恭敬但若不知礼,是徒劳无功的(不能取得别人的理解和信任);为人处事虽然谨慎但若不知礼,就会显得畏缩拘谨(唯唯诺诺,失却主见,当做不为,少有担当);做事勇敢(敢作敢为)但若不知礼,就容易惹出乱子(胡作非为,不计后果);内心正直率真但若不知礼,就会说话尖刻,容易伤人。”
“恭”、“慎”、“勇”、“直”是传统道德观中的四大美德,但孔子告诉我们,人的内在美德只有在“礼”的指导和节制下才能合理的、充分的彰显出来,否则,就会出现“劳”、“葸”、“乱”、“绞”等事与愿违的结果,即:好心不一定能取得好结果。

哪么,什么是“礼”呢?礼其实就是行为规范,包括政治生活行为规范和日常生活行为规范。它是周王朝,经过周公旦对上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体现道德文明的礼仪规范经过整理、修订而建立起来的,以“五伦”核心价值观为基础,以维护周王朝的政治统治为核心,类似于我们现代法治社会政治法律制度一样的一整套典章制度和规范人的一切社会活动的行为准则。它不仅从政治上确立了周王朝“顺天命而治天下”的唯一合法性,而且对周朝社会统治秩序、道德价值取向以及人们的日常行为准则等均给出了比较明确的规范要求,制约人们的一切社会行为。所以,“周公制礼”,其实质是为周王朝制定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政治制度和规范人的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安宁和谐的法律制度,就象我们现代社会国家权力机构所制定颁布的各种法律、制度、条例、规范一样。因此,我们说,西周的“礼治”,其实质就是“法治”——这是人类社会由依靠武力征服垄断统治权力和依靠约定成俗的“自然法度”维护一定社会秩序的“原始野蛮”状态进入到文明法治阶段的重要标志。

孔子认为,无规矩不成方圆。人类社会要和谐就必须有一套人人都能遵守也必须遵守的规矩法则来指导和节制人的行为。西周所建立起来的礼仪制度,体现了人类社会的传统道德精神和道德价值取向,是“天然之理”的具体化。同时认为,人的内心都有善端,有内在的美德,这些美德只有在“礼”的指导和节制下才能在行为中充分的表现出来,使内在的美德与外在的行为结果相一致。否则,就会出现外在行为及其结果与内在本质相背离的现象。所以,国家的一切法律制度(即“礼”)首先必须符合并充分体现人类的人伦道德精神,即人作为人的“天然之理”,只有这样的法律,才能被天下人所接受和认同并潜移默化进道德理念之中,形成遵礼守法的社会主流意识,同时认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必然要有“法治意识”,自觉以“礼”规范、约束个人的思想和行为,达到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即知行合一)。不难看出,儒家思想从本质上讲是主张法治的,而且这个“法治”还明显带有朴素的“民主”色彩(比如政权公有,以民为本等)。
【作者简介】

冷梦良,公安民警。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和一个杂文散文集《阿Q重返人间》,参与过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图书编写,担任过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特约编辑。现为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陕西作协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学术部部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平生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夫子之训。
《论语通俗解读》是作者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兼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学术著作。该书突破了传统以来对《论语》一章一条孤立注解阐释的陈式,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仁道学说,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受到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好评,被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兼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丶长安大学丶宁波大学等三十余所高校和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