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万里黄河万里黄,黄河万里写沧桑。
发源于约列古宗盆地,蜿蜒于黄土高原,徘徊于华北平原,然后,以雷霆万钧之力,咆哮冲出晋陕大峡谷,奔向浩瀚无垠的大海。
黄河。黄土地。黄帝。黄皮肤。
黄,这一带着明显标志的颜色,把千百年来,无数华夏儿女赖以生存的条件、始祖乃至肤色,统一起来。黄河,这条流经中华民族心脏的河流,圣化为母亲河。
母亲是温柔的,善良的。黄河诞生了华夏民族第一缕文明曙光;她以甘甜的乳汁,哺育了华夏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她维系着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承载着炎黄子孙的灵魂家园。但她也有暴戾的一面。史书记载,沿河地区因大旱、大水导致“大饥”“人相食”的记载不绝于书。尤其是淤积在下游的大量泥沙,造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上悬河”,“三年两决口”和不断地迁徙改道,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的灾难。
自古至今,黄河飘逸灵动的身姿,舞动多少曼妙的故事;她曲折盘旋的走势,流淌多少动人的传说。
二
宛如一首摄人心魄的交响乐,经铜号和打击乐器慷慨激昂的合奏后,进入小提琴如痴如醉的倾诉。奔腾不息的黄河,流经地势平坦的九州腹地洛阳,被这里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山川物貌所吸引,不由得放缓了前进的脚步,好好回味一下这座城市的历史,看看这里的山水。
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洛阳深厚的历史文化,无不得益于黄河的滋养。“河图洛书”被誉为华夏文明之源,道学首创于此,儒学渊源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理学根植于此。酿酒鼻祖杜康、商初名臣伊尹、制礼作乐的周公、投笔从戎的班超、发明造纸的蔡伦、历经艰辛赴西域取经的玄奘、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等人,都是在这块土地上完成了他们的伟业。《道德经》《汉书》《三国志》《说文解字》《新唐书》《资治通鉴》等鸿篇巨制,都在这块土地上写就。
龙门石窟,伊阙雄峙,万佛竞慈。端坐西山的卢舍那大佛,雍容大度,那双永远微笑的眼睛,俯视着缓缓东去的伊水,和行色匆匆的游人,不宠,也不惊。偶尔有吟哦声从对面的琵琶峰传来,那是游人在苍松翠柏间,叩探“诗王”白居易的心迹。如果有时间,在河洛大地上,寻觅老子、孔子、苏秦、贾谊、张衡、曹植、左思、潘安、李白、杜甫、李贺、程颢、程颐、司马光、范仲淹等人的足迹,这些在历史的天空中灿若星斗的人物,会从岁月深处款款走出,与您不期而遇,侃侃而谈。孔子入周问礼处、汉函谷关、白马寺、关林、汉光武帝陵、千唐志斋、大谷关......每个名称,都连着一段历史,拎起来就是一串故事,让人由衷地感叹:这块充满魅力的土地上,发生过太多的历史事件,留下太多的名人遗迹,和美丽动人的传说。
这里的灵山秀水,与丰厚的历史文化相呼应,共同演绎人间天堂的臻美画卷。位于洛阳南部的白云山,奇峰突兀,婀娜多姿,流泉飞瀑,风景迷人,山顶常年白云缭绕,如海市蜃楼,被中外游客赞为“人间仙境”。散布在周边县区的老君山、龙峪湾、鸡冠洞、木札岭、花果山、神灵寨、青要山、黛眉山、重渡沟、龙潭大峡谷,把一幅幅天然美景,倾情展现在朴实善良的洛阳人面前,也吸引着慕名而来的八方游客。
国色天香的牡丹花,对这块土地情有独钟。每年清明前后,公园、苗圃、街心花园,乃至市民的阳台上,花大色艳的牡丹,尽情地绽放。人们头上戴着牡丹花,手上拿着牡丹枝,身上穿着印有牡丹图案的衣饰,坐的是有牡丹装饰的地铁,进饭店吃牡丹燕菜,馈赠亲友的礼品是牡丹瓷盘......整个城市的一草一木,都与牡丹紧密相连,连空气,都弥漫着牡丹的芳香。人们吟诵着牡丹的诗篇,谈论牡丹的傲骨,憧憬着国家的富强,向往着民族的腾飞。沉浸在节日般的喜庆氛围中,才能深切感受到,什么是“花开时节动京城”“满城之人喜若狂”。
黄河,对洛阳,倾注了太多的心血,付出了更多的慈爱。
但是,从蛮荒时期到20世纪后期,随时可能爆发的水患,始终是块压在人们心头的巨石,让人喘不过气来。
流经新安境内的八里峡,黄河河床狭窄,水流湍急,水流至此,掀起一个接一个的大浪。奔腾的河水,出了八里峡,河床相对宽阔,水流变缓,河面只能卷起小小的浪花,先民便把这里称为“小浪底”,意思是大浪到头,小浪到底。孟津小浪底村,就位于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
以小浪底命名的治黄工程,拦住了洪水,锁住了泥沙,疏通了黄河的血脉,使下游的防洪标准,从目前的60年一遇,提高到1000年一遇,基本解除了凌汛威胁。黄河两岸,昔日裸露的黄土,被蓊郁的植被覆盖,沿岸的山变绿了,空气变湿润了,天空变得明丽而蔚蓝,白云变得更纯净。连风,也少了几分干燥,多了几分温柔。
浑浊万里的黄河,流经洛阳,突然变得如此辽阔、如此深邃,又如此缓慢、如此温柔,像深深的海洋,像透明的蓝玻璃,像刚出染缸的蓝绸布。万里黄河孟津蓝的壮丽景观,水天一色的迷人景象,像童话,像梦境。
家住黄河岸,最能深切地感受到黄河的变化。缓缓流经市区的黄河,成了我闲暇时间,带家人健步远足、玩耍嬉戏的地方,也是文朋诗友相约聚会、领略黄河文化魅力的首选地。
春天,行走在沿黄生态廊道上,天是蓝的,水是蓝的,沙是黄的,鸟声是脆的。碧绿的麦苗、金黄的油菜、浅绿的垂柳、粉红的桃花、洁白的梨花、红色的樱花,心情随着五彩缤纷的颜色,尽情绽放。真是:人在百里画廊游,犹疑身处仙境中。
夏天,我们相约双槐古村观赏荷花,大田采摘向日葵,河边观察水稻的长势,水渠里捉鱼摸虾。我惊呼着那些似曾相识的植物,如突遇久违的儿时伙伴,亲昵地直呼他的乳名。当身心从钢筋水泥构筑的方块中走出,精神和肉体完全放松,在那种惬意和满足面前,语言显得何其苍白。
秋天,入会盟的果园采摘酥梨,赴黄河银滩采购大米,在滩地挖红薯、刨花生,体验丰收的喜悦。饿了,喝一碗铁谢羊肉汤,来一屉新安烫面角,切一盘横水卤猪肉,再泯两杯白酒,慢慢品咂生活的滋味。
冬天,漫步邙山脚下,寻找伯夷叔齐扣马而谏的遗迹,倾听二千多年前智者的声音;漫步王铎故居,体会神笔的气韵;驻足千唐志斋博物馆,细品一千多年前的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如何从冰冷的石头上复活,体味命运的残酷,和时间的无情。
江山入画,天地入怀,岁月入诗。舒适安逸,无忧无虑,所谓神仙日子,不过如此吧?
四
黄河由黄变蓝,生活在黄河边上的老百姓,日子过得怎么样?
带着疑问,我和文友们走进了新安县懈寺村。这个拥有235户村民的村子,过去没有水,没有路,靠天吃饭。进入新时代,村委带领村民,成立公司,流转土地,完成软石榴、大粒樱桃、大棚草莓等现代农业种植园建设,依靠产业,带动集体经济产值成倍增长。如今,所有的村民,住进规划整齐的连排别墅,村民的殷实和富足,让我们大为震惊!
每户一栋3层小别墅,由镂空的灰色仿古围墙构成一个个小院落。院内铺着绿地毯,上面摆放的盆景里,栽种着菊花、仙人掌、水仙、蜀葵等花卉,厨房砌在院墙边。室内收拾得窗明几净,冰箱、彩电、洗衣机、沙发,应有尽有。院墙外的小花池里,绿竹掩映。葡萄架、丝瓜架搭起的凉荫下,几位妇女在扎堆剥玉米、摘花生,她们的运输工具,既有机动三轮车,也有越野小轿车。从一阵阵爽朗的谈笑声里,我听出她们的满足,和惬意。
2016年,村里建成福寿居,供全村65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居住。还建成可容纳200余人的“百姓食堂”,全村群众的红白喜事,都可以在这里免费举办。在养老院,我们遇到在门口晒太阳的张玉花,老人家今年已经93岁了,耳不聋,眼不花,面色红润,思维清晰。我问她入住福寿居的感觉,老人用简短的话语回答我:不拖累儿女,舒坦;老人们相互照应,方便。幸福的表情,洋溢在脸上,看上去,她比实际年龄小得多。
驱车向黄河,只见公路两边以栾树、楸树、柳树、白蜡等为主的乔木,以雪松、白皮松、大叶女贞等为主的常绿树,以元宝枫、黄栌、红叶石楠、山桃等为主的观花树,见缝生根,把沿黄沟域装扮得各呈异彩,令人目不暇接。
登上云顶山上的大河田园,环顾四周,连绵起伏的群山,被浓浓的绿意包围着,挪不走,剪不断,化不开。山顶上的侧柏、蜀桧、百日红、冬青、石楠等树木,与护坡上遍植常春藤等植物,和一朵朵盛开的波斯菊、格桑花间杂,把初秋的山间,打扮得时尚而迷人。
站在观景亭上极目远眺,湛蓝的天空下,午后的黄河,静如待阁闺中的处子。抬头看,天是蓝的,偶尔飘过的几缕白云,变换了她向人间打招呼的方式。黄河水是蓝的,缓缓吹过的微风,把它的细浪吹皱,反射出粼粼波光,如金,似银,怡人眼目。偶尔飞翔而过的鸟鸣,把河边村庄里的鸡鸣狗吠声,一起传来,似乎在提醒我:这里,是人间!
我静静地凝视着黄河,眼前幻化出一幅中国地图。
黄河,像一条金丝带,缠绕在祖国的腰间。
洛阳,是一粒蓝宝石,镶嵌于其上,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