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镇江酒海街社区历史文化
▓ 祝诚|主编
酒海街社区志目录。今发表第七《酒海街社区传说故事》。
酒海街社区民间传说故事
1、 南朝第一帝刘裕
南朝宋武帝刘裕
话说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共经历了83个王朝,出了408个皇帝。其中有一位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363—422年),就是我们京口人。他是一位平民出身的政治家、智勇双全的军事家、兴利除弊的改革家。明代大思想家李贽,赞誉他是“定乱代兴之君”,是平定天下、振兴时代的皇帝。
他的出身可不是富二代,而是的的刮刮的穷二代。其父刘翘命运不济,蜗居在寿丘山脚下。正如辛弃疾的词中所说:“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刘裕出生时传说有“异象”,什么“神光照室,甘露降树”,父亲就给他起个小名叫“奇奴”。奇奴幼年丧母,父亲无力抚养,只好将他寄养在舅舅家,因此“奇奴”就改叫”寄奴”了。寄奴从小四处打工。有时到南郊黄鹤山砍柴、放牛、耕地,有时去长江边砍芦柴、编芦席、编草鞋,卖钱糊口。有一次,他砍芦柴将手划破了鲜血直流。只见他急中生智,随手拔了一把地上的野草,敷到伤口上。很快奇迹出现,鲜血止住了。后来中草药书就把此草唤做“刘寄奴”,治刀剑伤很有效。
寄奴长大了,身高7尺6寸。体壮如牛,“雄杰有大度”。又好舞枪弄棒、骑马射箭,因而武艺高强。但他有个毛病好赌,好友王谧就劝告他说:“卿当成一代英雄!”他知错就改,遂加入了“北府军”。这支部队,主要由南徐州(今镇江)、兖州的流民、猎户组成,纪律严明,能征善战,当时人们赞道:“京口酒可饮,箕可用,兵可使。”刘寄奴参军如鱼得水,智勇双全,不久就当上了北府军冠军将军孙无终的司马。
公元401年6月,孙恩率领一支信奉五斗米道的亡命之徒十余万众,战船千余首,沿长江而上直抵京口。其时“建康振骇,内外戒严”,京城危急,朝廷震动。于是紧急调兵遣将,传令驻防浙江海盐的刘裕率部火速救援。刘裕所部只有一千余人,才是孙恩大军的百分之一!又是夜急行军,人困马乏。这仗可怎么打呢?哪知刘裕熟悉家乡的地形,胸有成竹,知道孙恩定会从京口西津渡上岸。他便令部众飞速抢占蒜山(今云台山),这样居高临下,把一千人凝聚成铁榔头。待到孙恩部队来时晚矣,挤在山下无法布阵。刘裕一声令下,万箭齐发。前军一乱,后军懵了,一下子乱成一锅粥。孙恩乱中抢到一只木筏,这才逃上楼船,逃命去也。刘裕这一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有勇有谋,从此威震四方!
作为军事家,他的大阵仗还在后头。409年、416年,他两次统率晋军北伐,长驱直入,先后灭掉了北方的南燕与后秦,收复了洛阳、长安等地。这为平定北方、南北统一奠定了基础。如今,有人称他为东方的成吉思汗。因此,辛弃疾在词中赞他道:“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北府军是晋军主力,刘裕是北府军最高统帅和常胜将军。晋恭帝眼见他一天天坐大而无可奈何,只好很不情愿地宣布“禅让”,乖乖的把皇位让给了刘裕,这就是南朝第一帝宋文帝。可谓是“朝为田舍郎,暮坐金銮殿”!他是平民出身的皇帝,上台后顺应历史潮流,削弱士族豪强、扶持平民参政,于是渐渐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裕当了九五之尊的皇帝,自然要光宗耀祖。但他没有大兴土木,只是把京口的故居移到寿丘山上改建成“丹徒宫”。早年的“耨耜之具,颇有存者。皆命藏之,以留于后。”不久,他的儿子刘义隆(即宋文帝)来祭祖,看到这些农具感到面上无光,想要撤除。其时,有近臣劝道:“大舜躬耕历山,伯禹亲事土木,陛下不观列圣之遗物,何以知稼穑之艰难?何以知先帝之至德乎?”这就把刘裕当年的一番苦心说透了:刘裕要用这些农具来教育后代不要忘本!可见,刘裕是一位“穷不失志、富不忘本”的皇帝。
2、肴肉的故事
肴肉
传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有一天接到王母娘娘的请柬,邀他去瑶池赴蟠桃会。他遂赶忙倒骑毛驴上路。行进途中,忽闻到一股奇香从人间传来。此时他正饥肠辘辘,于是按下云头,顺着香味骑驴寻去,来到镇江酒海街一家老夫妻开的酒店,品尝了白似水晶红如玛瑙的肴肉,越吃越香,赞不绝口。从此,三百多年来,镇江肴肉越做越美,越传越远,声名远播。如今,多次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名优特产金奖,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馈赠佳品与伴手礼,早已名扬四海。
3、范公桥的故事
范公桥碑铭
北宋范仲淹(989——1052)曾任润州知州。他上任不久,就听说了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有一个小孩,在关河的小竹桥上,一不小心,脚底一滑,竟掉到河里淹死了。范仲淹是个时时处处关爱百姓的好官,他听后非常伤心,人命关天呀。好些天,他都在思考该怎么办?想来想去,他决定带个头,先捐出自己的俸禄,再向社会募集一些善款,把小竹桥改建成一座大石桥。果然,人们听说要把小竹桥改建成大石桥,都纷纷赞助,慷慨解囊。但范仲淹知道,现金来往,日后不大说得清,容易滋生腐败,所以他一概不收。大家转而一想,索性将捐款买成建桥所必须要用的材料如石块、篓筐、鉄钉等等。于是,许多石块等材料都运到了桥边。开工一年,一座宽阔平坦的大石桥便造好啦。范仲淹将这座桥命名为“清风桥”,而老百姓为了感恩范仲淹,都叫它“范公桥”。
4、陈升之“三不得”的故事
主角陈升之(左);写《梦溪笔谈》的沈括(右)。
北宋的沈括(1031-1095年),晚年就居住在酒海街对过巷子的梦溪园里。他花了八年时间,写成了一部巨著《梦溪笔谈》,被英国研究中国科技史的专家李约瑟博士称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其实,这部巨著里,还记录了我们酒海街里的故事呢。话说当年的宰相陈升之(1011—1079年),北宋建州建阳(今福建建阳市)人。字旸叔。官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镇江军节度使,封秀国公。晚年在酒海街清溪治第修园,想在此安享晚年。哪知因病未能入住,此事被住在梦溪园的沈括知道了,特地将其记录进《梦溪笔谈》中。他写道:“丞相陈秀公治第于润州,极为闳壮,池馆绵亘数百步。宅成,公已疾甚,唯肩舆一登西楼而已。人谓之‘三不得’:居不得,修不得,卖不得。”我们今日揣摩沈括的意思,大有还不如我这十亩大小、简朴天成的梦溪园住得悠游自在呢。他讥谑了陈升之的挥霍豪奢生活。今人当引以为鉴。
《话说酒海街社区历史文化》编写组
组长:卜美琴 (女)
副组长:陈云华(女)
成员:祝诚(主编)、李德柱、杨俊达、王礼刚、许金龙、盛木兰(女)、徐友生、窦芳娟(女)
摄影:杨志远
主编祝诚
祝诚,江苏省镇江市人。1964年扬州师范学院中文专业本科毕业。中囯古代文学教授。曾任镇江师专副校长、镇江高专校长、江南大学太湖学院院长。曾获普通高校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评为江苏省先进教育工作者。撰有《茅山抗战胜利纪念碑碑文》《镇江宝塔山学子亭记》并勒石,编撰有《竟陵派锺惺谭元春选集》《元人镇江小令赏析》等。曾任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理事、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