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伤寒论》认识张仲景
原创作者 红柳
东汉末年,风烟四起,枭雄并立,你争我夺,各霸一方;战争连绵不断,疫疬肆虐流行。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为官长沙太守的张仲景为拯救天下苍生于水火,毅然决然淡泊名利,摘下官帽,脱下官袍,背起药箱带着平素所研学的医术奔赴疫区第一线,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
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疫情,张仲景本着辨证论治的原则,依据人体三阴三阳与大自然三阴三阳相吻合的规律,对各种病证抽丝剥茧,依证施治。当他诊到阳浮(热自发)而阴弱(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的这类病证时,首先进行分析、判断、归纳为太阳中风病,然后依据人体模拟大自然三阴三阳的规律,判定其主证原因是“太阳”(心火)在下,肺金受寒,津液受伤。最后依证施治:
“太阳”(心)乃君主之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于是救主运兵,攘外安内。他用辛温的桂枝、生姜各三两(约各15克),直接入肺升温、发汗、驱邪,促使脾胃降低湿度,抬升心火;但由于患者津液已伤,如不及时保护,恐向阳明病证传变,所以又不能让其发大汗。这使医者处在了两难之中,此时张仲景却用精妙绝伦的方法解决了矛盾,救出了君主,治好了病人。既用了三两苦平的白芍去平抑心火、制约桂枝发大汗,而且又因芍药微酸入肝,降低了肝中气压,使肺中气流回流回肝。肝乃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会发一个小小的闭指令给肺,将毛孔关小,不能使人发汗如水流漓,从而减少了汗出的程度。由于张太守多年断案,经验丰富,又体恤民情,考虑到三两(15克)生姜发汗力量稍有不足,以导致前功尽弃,随医嘱备一碗热稀粥助其发汗,达到了医者既保护津液,又使人微似有汗的目的;也充分体现了他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崇高医德;真可谓两全其美。另外,脾胃乃人体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救人如用兵,兵马未到,粮草先行。与此同时张太守用甘平的大枣和炙甘草去固护脾胃以保证了人体营养的正常供给,将太阳中风病消灭在了萌芽状态,达到了药到病除一剂治之之目的。
总之,张仲景治疗太阳中风的方略就是:桂枝生姜去肺寒,芍药对治汗自出,甘草大枣固护脾胃抬升心火,一同来保君主安。这就是张仲景流传至今的千古第一方--桂枝汤。
在疫区行医的张仲景接诊的不仅仅只是太阳中风的原发桂枝汤证,还有各种不同症状、轻重不同的杂病、坏病。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当他诊到:“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这样的病证时,仍然是依据人体三阴三阳循行规律判定:全身悉肿的本质是由于心火温度不足,造成小肠传给膀胱的温度太低了,使心阳温度不足以气化膀胱中的水液,才使得水液凝结于全身,形成一身悉肿的风水病。
据以上情况急需增加心火温度,化水为气方可救人。由于病人是自汗出而伤了津液又不能发汗,如果此时再发汗会让病人的心阳继续不足,那一身悉肿的矛盾就无法解决。处在这既要发汗又不能发汗的矛盾之中,要咋办?张太守该出手时就出手,仍依证施治:
鼓动心阳,化水为气, 消除一身悉肿,非用横刀立马、勇猛善战而苦温的六两(约30克)麻黄大将军进入人体鼓动心阳不可,但是,这会使心脏跳动速度马上加快而立刻发汗,可是依据病情怎么能发大汗呢?艺高人胆大,张太守直接用了冷若冰霜、足智多谋而辛寒的半斤即八两(约40克)生石膏去反制麻黄勇猛的发汗力度,从而达到麻黄鼓动心阳,石膏降肺温封闭毛孔不能出汗,让体内积压的水液化为气而蒸腾到肾里去造血;其次还用了生姜三两,大枣15枚,甘草二两协同治疗;最后依个体差异:肾阳不足加炮附子一枚,心火还不足加白术四两(约20克)。这就是张仲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化裁创造的发越水气的越婢汤。
他依据人体三阴三阳模拟大自然三阴三阳的原理把握阴阳,操控人体所用的经方更令人惊叹,那就是以少胜多,反败为胜的战略战术:
一天,由于张仲景一徒弟接诊到“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这样的病人,此证本质为心火衰,津液损失严重,是不能发汗的,可是徒弟却误诊误治,反用桂枝加附子去解表,令病者雪上加霜得之便厥。出现了漏,咽中干,烦躁,吐逆,两胫拘急,而说胡话,进而厥逆昏迷不醒,危在旦夕,病情也已从太阳转为阳明。
张仲景替徒弟挽救医疗事故与死神抢人,临危不乱,四两拨千斤。用两味药组成的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约20克。干姜二两,约10克)直接入病人体内,把脾土的温度升高,湿度降低,极速让“太阳”(心火)向上移,将病人强行从阳明态拉到了太阴态,依据人体三阴三阳循行和太阴病欲解时的规律,断定病人夜半手足当温,消除厥逆,以复其阳;接着解决津液损失严重的问题,他仍然用两味药,使药性直达,就是芍药甘草汤方(白芍、炙甘草各四两)去降低肝中气压,使津液再生,令脾土湿度增加,让“太阳”(心火)下移,将病人极速转到厥阴态,一阳来复,使病人两脚即伸活了过来;最后给病人少与调胃承气汤排除病理产物(在阳明态燥结的宿便)以止其说胡话(酒大黄四两约20克、炙甘草二两约10克、芒硝半升约15克);张仲景一边抢救一边告诉徒弟,若病人是多次发汗,且又用过烧针,这是心火大衰,要用四逆汤方去回阳救逆。
由此可见,张仲景在强救危重病人时所用经方选药更为精当,组方严谨,疗效可靠。从他的方剂中可以看出他救死扶伤的一个个感人场景和他解决病理矛盾出神入化,游刃有余的高超医术,故后世医家称他为医圣,可谓名副其实。
神龟虽寿,犹有尽时。张仲景也是血肉之躯,深知自己终会油尽灯枯。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于是他未雨绸缪,潜心研究总结历史上从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直至东汉末年长达2280年中海量的医学书籍,以及众多药方后,集民间众多医家医术为一身,在实践中验证,凝聚毕生心血写下了著名的医学著作《伤寒论》。
《伤寒论》乃古典医学著作,是医圣张仲景留给后世子孙宝贵的医学遗产,是护佑我们健康长寿的灵丹妙药。他的每一个汤方都是他卓越医术和才能的见证:上可治国,下可治人。每每学习《伤寒论》的汤方就无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无不敬仰他那些一剂治之的汤方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作者简介:徐淑兰,笔名红柳,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小学退休教师,文学爱好者,中医初学者……
🌸🌸🌸🌸🌸🌸🌸🌸🌸🌸🌸🌸🌸🌸🌸
纸刊《白鹭文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