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龙生


赵青山网名“死水吧”,是当今有数的格律体新诗理论家。30余年中,他得网络之助,尽持久之力,在充分占据史料的基础上,抉剔爬梳,不仅撰写了大量格律体新诗历史研究论文,而且在格律体新诗创作实践中也颇有所得。
十四行诗源于意大利,已经发展为一种世界性格律诗体。此体传入中国的时间,大体与新诗的诞生相当。目前,汉语十四行诗可以说已经成熟。有许霆的《中国十四行诗史稿》、钱光培的《中国十四行诗选·序》以及其他诸多学术论文为证。但是十四行诗中有一种特殊的“花环体”很少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这一短板,由赵青山补上了。其实这种难度极大的诗体,中国诗人们也有所涉猎,创作了一些花环体十四行诗。其中最成功的代表是陈明远的《花环》和《圆光》,以及金波的《献给母亲的花环》、王端诚的《秋菊之歌》等。赵青山注意及此,编选出版了一本《十四行花环体新诗选》,他在此书序言中得出如下结论:“十四行花环诗体虽然来源于西方,是一种移植的外来格律诗体,但从表现内容、遣词造句、节奏韵律、结构章法等,差不多已经完全民族化,成为一种地地道道的中国新格律诗体。”
最近,赵青山又跟踪中国诗坛“花环体”的发展,在此书之后,附录了成书后出现的十四行花环体新作,而且以附录形式增补了新出现的四行、八行、九行“花环体”格律体新诗创作实例。这是中国格律体新诗人引进十四行花环体后的突破性进展。这充分证明赵青山的研究关注“诗态”,与时俱进的特点。
不仅如此,近年来,赵青山还集中进行了八行花环体格律体新诗,以及定型八行体诗的创作试验,取得了丰硕成果,结集为《向律而歌•八行花环体新诗集》出版。青山是我多年的诗友,他不久前又受聘为我们格律体新诗研究院的特约研究员,我理所当然要代表研究院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他取得这一成就表示衷心的祝贺。
这本诗集共收八行花环体格律体新诗12组,每组9首;六行花环体格律体新诗2组,每组7首;大多采用九言四步的行式(也有少数十言行式),以及1、2、4、6、8行押韵的韵式,十分规范。再加上附录所选4组八行体诗20余首,格律诗多达一千余行,看似“戴着脚镣跳舞”,却如行云流水,全然不曾给人受到拘束的感觉。这就充分证明了新诗的格律是表现诗意的利器,而不是相反,事实上这就成为对“格律束缚”论的有力批驳。
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提示了一条以每句字数增加显示的发展轨迹(四—五—七言),提示了整齐式格律体新诗中行式规范的重要性。而九言四音步,历来是格律体新诗人们所喜爱的一种行式。林庚甚至专攻九言,还总结出一行二分(上五下四,或上四下五)的“半逗律”呢。他们以这种行式写出了例如闻一多《死水》、戴望舒《烦忧》等一系列优秀代表作,成为宝贵的遗产。如今赵青山又这样集中地展示了九言四步行式的优越性,从而对格律体新诗中“九言体”的进一步推行起到良好作用。同时,赵青山的八行诗大多具备中间两联对称的特点,增加了今后形成八行新律诗的可能性。因此,青山此书问世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单单“花环体”新诗发展的范畴。
就这12组花环体作品本身而言,可以指出几点:
一是独特的地域性。作者是山西人,完全表现山西题材的就有《古城女杰梁奔前》《平遥风物八绝》《魂兮归来》《云竹湖纪行》《陶然绝恋》,占到5/12;此外,《陶然绝恋》是写山西革命先驱感天动地的爱情传奇。这些作品的“身份”与“籍贯”是非常确定,无法更改的,这是一位山西诗人献给生养他的故乡的赞歌。
二是可贵的历史感。上述山西题材的作品,就有讴歌女杰梁奔前、牺牲在平遥的邹开胜烈士以及革命情侣高君宇、石评梅的三组;而《楼兰风骨》则从远古写到了现代,刘半农、鲁迅、彭加木都进入其中,而又绝不牵强,不能不赞叹诗人学识的渊博。
三是迷人的传奇性。这以《情天恨海》《雪域情殇》《鹳鸟之恋》《钓鱼城壮歌》为代表,而《情天恨海》堪称白居易《长恨歌》的现代版。说实在的,我不能不佩服他的诗胆:我才不敢揽这样的活计啊!很可能费力不讨好呢。但是青山还把这“活儿”干得挺好!《雪域情殇》描写了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传奇一生,《钓鱼城壮歌》描绘了一场扭转世界历史进程的山城保卫战,《鹳鸟之恋》则描摹了人鸟之情,均获一举两得之效。
四是强烈的时代性。当然这集中体现在《深圳故事》,无疑这是一曲由衷的改革开放前沿的赞歌,高亢激越。就是那些历史题材、富于传奇色彩的作品,诗人也是站在今天予以关照,寻求与现实的契合点。例如写高、石绝恋也是站在今天写昨天:
化作两缕温暖的春风
吹开新世界鲜花烂漫
青山在创作这些作品时,还使“花环体”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叙事功能,这当然是一大拓展。他还注意到这是以诗叙事,所以特别注意到与抒情的结合,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之声情并茂,从而有别于散文。
诗集所选叙事诗也颇有特色。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平遥古城一条巷子里几户人家的故事。人物鲜活,情节生动,塑造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和一位宁死不屈英勇就义的平民英雄形象。体式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节换韵,多运用比兴等修辞手法,多穿插当地方言土语。一首整齐,一首参差,既展现了民歌格律的规整,又体现出了民歌格律的自由与灵动。
最后,我想借此机会,谈谈外国诗体的移植问题。中外诗歌,在文体上是有其共性的,这正是外国某些诗体能够移植、“汉化”的原因。如前所述,经过百年来几代诗人的努力,十四行诗的移植目前已经取得成功。这正是因为,闻一多先生早就指出,十四行诗与七律有着共通之处。但是仅仅移植是不够的,还需要发展。十四行诗在国外是以等音步的面目出现的,韵式也非常复杂。如今中国的格律体新诗已经基本确定整齐式、参差(对称)式、复合式的“三分”体系,十四行诗也就可以在这个框架内展现多种身姿。其“花环体”还可以向非十四行方向发展,八行花环体、六行花环体就率先成为这样的实例,还有不少诗友也成功进行了四行花环体的尝试,这都是对古今中外格律的传承与借鉴。不过,那种仅仅每首十四行而不再讲任何规则的诗,是没有资格进入十四行诗家族的。这与七言八句而不讲平仄对仗的诗不能称为“律诗”是一个道理。
是为序。
2019·5·20渝州悠见斋

附录:
钓鱼城壮歌(八行花环体新诗)
赵青山
一 临江垂钓(渔翁)①
垂下一根长长的钓竿
江水倒映着鹤发童颜
第一竿钓起锦绣江山
第二竿钓起战火连天
第三竿钓起气冲霄汉
第四竿钓起英雄气短
拨开尘封的历史迷雾
钓起摇曳的星汉灿烂
二 构垒守蜀(余玠)
钓起摇曳的星汉灿烂
一把将蜀地提在手间②
招贤馆招来志士奇才
大小堡连成拌马铁链
钓鱼城挡住蒙古铁骑
嘉陵江浇灭大漠狼烟
宋理宗耳软听信谗言
蜈蚣山墓冢唯留衣冠③
三 飞石毙敌(王坚)
蜈蚣山墓冢唯留衣冠
钓鱼城兵民拼死力战
夜色下率军偷袭敌营
城墙上号角吓破敌胆
弹出那块愤怒的飞石
打断上帝高贵的神鞭④
睡佛悬空了八百余年
英雄的冤屈沉在深渊⑤
四 独钓中原(张珏)
英雄的冤屈沉在深渊
英雄的事迹感地动天
几十年抗蒙固城屯田
几百次激战气定神闲
挂起两尾硕大的鲤鱼
嚇退了敌军雄兵百万
扶桑坝战后城破被俘
洒一腔热血魂归轩辕⑥
五 末帝蹈海(昺帝)
洒一腔热血魂归轩辕
残破的家国山河沦陷
百余条战船排成长蛇
几十路元军扑向崖山
英勇的军民弹尽粮绝
岛上的行宫火焰冲天⑦
苍天容不得亡国之君
背负着幼帝勇赴国难⑧
六 功过是非(王立)
背负着幼帝勇赴国难
飘摇的王廷天塌地陷
卅六年抗战尸横遍野
亡国的滋味苦比黄连
面对精忠报国的断简
面对十万生灵的涂炭
沉重的石头压折钓竿⑨
功过是非随轮回流转
七 红颜救民(熊妻)
功过是非随轮回流转
女人与战争摩踵擦肩
乱世里浮萍随风飘零
绣花鞋走进南宋蒙元⑩
一颗纤细的恻隐之心
十万厚重的黎民忧欢
长头发挽起一个王朝
城门口露出娇羞红颜
八 钓鱼城郭(石头)
城门口露出娇羞红颜
城头上石头义冠云天
历经千年万年的修炼
终于拥有了鱼的容颜
历经百年千年的传说
依稀还有不屈的呐喊
钓鱼台上的鹤发老者
垂下一根长长的钓竿
九 钓鱼壮歌⑪
垂下一根长长的钓竿
钓起摇曳的星汉灿烂
蜈蚣山墓冢唯留衣冠
英雄的冤屈沉在深渊
洒一腔热血魂归轩辕
背负着幼帝勇赴国难
功过是非随轮回流转
城门口露出娇羞红颜
注释:
① 传说在远古,三江之地洪水泛滥,突然从天上降下来一位巨人,他站在山巅的巨石上面,手执长长的钓竿,从滚滚滔滔的洪流中钓起来无数鲜鱼,让灾民渡过饥饿的难关,这是钓鱼城名称的缘起。
②在受命于危亡之际,辞行宋理宗前,余玠曾立下誓言:“愿假十年,手掣全蜀之地,还之朝廷”。
③宝祐元年(1253年),宋理宗听信谗言,召余玠回朝。余玠闻召不安,服毒自尽,葬于四川巴中,家乡祖坟蜈蚣山为衣冠冢。
④大汗蒙哥所帅蒙古铁骑横扫欧亚,所向披靡,被誉为“上帝之鞭”。1259 年,大汗蒙哥在钓鱼城下为飞石所伤,毙命。
⑤王坚在钓鱼城打死蒙哥大汗后,不久受贾似道迫害,被解除兵权回临安,郁愤而终。
⑥张珏在扶桑坝战后城破被俘,押解途中自杀身亡。
⑦末帝君臣弹尽粮绝后,自燃行宫,背水一战。
⑧崖山海战兵败后,左丞相陆秀夫将自己的妻子儿女赶下海去,自己背着幼帝赴海而死,时年四十四岁。
⑨钓鱼城守城主将王立在“名节”和全城十万民众“生死”之间艰难的选择了后者。
⑩宋亡后,钓鱼城后期守城主将王立“义妹”熊耳夫人以一双绣花鞋作凭证,联络表兄元朝安西王相李德辉,以“保全全城十余万百姓性命”为条件,开城降元。
⑪钓鱼城抗蒙36年,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英勇悲壮的动人诗篇,发出了华夏民族不屈的呐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