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子
文/雨落江南
一
从陇县走南线公路到宝鸡,必经陈仓区的官村,官村地处陇县八渡镇与陈仓区的交界处。解放初期,千阳、陇县、陈仓的赤沙、香泉、县功均属陇州府。在老宝平公路(翻越千阳岭的老公路)修通之前,这条公路为陇州府及甘肃平凉一带至宝鸡的必经之路,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一条重要通道。
其实官村没有官,有座授封寺,当地人写作寿峰寺。唐德宗皇后姓孙,出自香泉孙家村,相传当年迎娶孙皇后时沿大蒿地河出官村峡经官村、菜园入下峡至现在的八渡西坡,至娘娘庙(娘娘庙为现在的东风镇)。后来,孙皇后省亲时住在官村,据传授封寺名由此而来。
官村的鬼市由来已久,具体起源于哪朝哪代,有待考证。官村峡人口众多,大蒿地两岸有十几个村庄,正是核桃,毛栗的主产区。过去为避战乱,周边十里八乡的老百姓都上官村(吴岳镇)赶集,集市为下午集持续到晚上,回程时路不好走,便在此歇息一夜,故称鬼市。鬼市经营当地山货、干果、中草药、时令水果、服装鞋帽、日用品等等,种类齐全。当年的官村有小客店、杂货铺、中药铺、酒坊,应有尽有,生意曾兴盛一时。更有传闻,傍晚在鬼市交易的纸币,第二天一早发现有冥币,传说不一定可信,但由此更增加了官村鬼市的神秘色彩。
几百年风雨沧桑,现在,官村的小客店、中药铺、酒坊,早已湮没进历史长河,而官村的鬼市至今依然存在,生意是否如当年一样兴盛,我没有去过。
庙川村70多岁的秦志林老人告诉我,官村和庙川只隔一道梁,他从小就常去官村的鬼市赶集。
杨家滩熊家老房子里发生的传奇故事,均与官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
车驶过官村,便到了陇县的八渡地界。
我曾经因为工作需要,脚步几乎踏遍了陇县境内的每一个角角落落。一回到故乡陇县,顿感熟悉又亲切。八渡镇的杨家庄村附近,田里有人正在收麦,路上人少车也少。
炎夏,八渡沟无疑是一个避暑的最佳去处。一过高楼村,感觉溽热顿消,神清气爽。此时,天淅淅沥沥下起小雨来。车窗外,马上呈现另一番景致,眼前峰峦叠嶂,山碧绿如洗,梨林河水量比往年夏季小很多,潺潺湲湲的一条细流一路东去,远处白雾袅袅飘绕在山间,碾盘峡若隐若现,颇有点烟雨江南的意境。
前往碾盘村的杨家滩,必路过桃园村的香菇、木耳种植基地。这处种植基地已发展多年,已初具规模,在陕西境内外及甘肃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现在,和我去年夏季来白鹤坪时相比,种植基地规模又扩大了不少,且在公路边建起了一座存放新鲜食用菌的小型冷库,和一座小型停车场。
公路上往来的几辆运输麦秸秆的大货车,皆为桃园村食用菌种植基地运送的原料。
继续往八渡沟深处走,过了桃园村不远,便是碾盘村。碾盘村因八渡沟内盛产可加工碾盘的石料而得名碾盘沟,又因村庄在碾盘沟而取名碾盘村,1897年命名,沿用至今,而杨家滩为碾盘村的一个组。
过了碾盘村,距离我们要寻访的杨家滩熊家老房子,就不远了。
三
熊家的老房子,就坐落在杨家滩兔嘴崖山脚下。据说,老房子初建于清代中期,距今大约已有300年左右的历史,至于准确的建筑年代,熊家祖上由谁出资筹建,连熊家的后人熊海林自己,也说不清楚了。
熊海林虽然姓熊,但已不是熊家的血脉,熊海林的父亲本姓王,也是杨家滩人。
熊家的老房子,座南朝北方向,为五间土木结构二层木质楼房,胡基垒筑的山墙墙体已斑驳不堪,外墙皮也早已被风雨剥蚀脱落殆尽,但木楼整体结构,依然稳固。据熊家人说最初为一个标准的四合院,还有五间一模一样的二层木质楼房,座北朝南与这座老房子正对,东西各三间厢房。后来,其他的三座老房子,卖的卖、拆的拆。
唯一保存下来的这座老房子,近300年来,曾经过几次大的维修,因此,屋顶的屋脊、脊兽,屋内地面的清代方青砖,均已不存,一楼的木门窗,也是更换过的,非原始的雕花木门窗,而二楼依然保留着原来的木质楼梯、木质栏杆以及雕花木门窗。虽然木门窗、楼梯、栏杆均已呈现黑色,却未见木质开裂、朽坏。老房子的主人告诉我,这座老房子上所用木材,多为橡木。
而碾盘沟里的橡木、核桃树、栗子树遍地都是。为了安全起见,女主人没有同意我登上二楼看看的意愿。
相传,熊家祖上曾出过一文一武两个状元,文状元叫熊英,武状元叫熊鹞,具体哪个年代,已不可考。而杨家滩大片开阔的滩地,确曾做过熊鹞练习骑射的训练场。
有关熊家老房子的故事,就如同已经拆除的四合院,大多已被历史掩埋,能够保留下来的,就只能从这座老宅的最后一代主人熊守义说起。
四
到了清朝末年,熊家老房子的主人,只有熊守义这么一个儿子,几个女儿均已出嫁。
从老房子东侧兔嘴崖的豁口翻过山梁,走几里山路,便到了官村。官村鬼市上开中药铺的魏家,家境殷实,有一位未出阁的小姐,与熊守义年龄相当,虽未念过书,但人长得很漂亮,从小在自己家的药铺里帮忙干活,不仅能识文断字,且聪慧能干,只是遵从封建年代的习俗裹了小脚。
碾盘沟里中草药遍地,亦不乏名贵的药材。熊守义的父亲,也是魏家中药铺的主顾之一,与魏家极熟稔。熊守义父亲一眼看中了魏家这位还没出阁的小姐,花了重金托媒人前来提亲。当年,熊家正处在鼎盛时期,除了杨家滩的老宅,在八渡镇上还有两处房产,有店铺,家境自然比官村的魏家好很多。魏家中药铺的男主人,一听到杨家滩赫赫有名的熊家,婚事一说即成。不久,由两家家长做主,熊家的独子熊守义,顺利将魏小姐从兔嘴崖迎娶回杨家滩,且娘家陪嫁颇丰厚。其实,魏家小姐婚前与熊守义从未见过面。在当时那个年代,男女婚姻大事大多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新婚第二天,魏夫人才看清新郎长相丑陋,从此,打心眼里不喜欢父母亲给包办的这个丈夫熊守义。新婚几天后,按当地习俗,是女儿女婿回娘家省亲的日子。一回到娘家,魏夫人借口中药铺人手不够需要帮忙,长期住在娘家一去不回。因此,熊守义和魏夫人婚后没有生育一儿半女。
后来,眼见魏夫人不愿意再回熊家,熊守义又娶了一位小夫人。这位小夫人死了丈夫,自己的儿女留在夫家,独自一人改嫁到了熊家。偏偏这位小夫人与熊守义也没有生育一个子女。
民国初期,正是西镇吴山匪患闹得最凶的时候。吴山土匪的驻扎地,距离杨家滩并不远。此后,家境非常丰厚的熊家,先后遭到吴山土匪的数次抢劫,家中财物、牲畜、粮食,几乎被土匪洗劫一空。再后来,吴山土匪见从熊家实在抢不到财物,残忍地将熊守义打成了重伤。
重伤的熊守义躺在炕上无法动弹,期间曾遍寻附近的中医大夫医治,均不见好转,伤情一天比一天严重,直到伤口发炎、化脓、生蛆,眼看着命悬一线。熊守义几次托前去官村赶集的人捎话给魏夫人,称自己已病危,准备给魏夫人交代后事。于是魏夫人回到杨家滩探望陌生的丈夫熊守义,熊守义的小夫人心怀叵测,唯恐熊守义临死将家里仅存的财物交代给魏夫人,守在熊守义身边左右不离。看到这种状况,魏夫人照顾了几天病人后,又回了官村娘家。
没过几天,熊守义病殁。等魏夫人再一次收到消息赶回来奔丧时,人已草草下葬,熊家还有一些能用的东西,尽皆被熊守义的小夫人叫来了亲生的儿子女婿,收拾干净拉回了原来的夫家,小夫人也不见了踪影。熊家老房子主人的血脉就此断绝。
偌大的四合院,老房子里就剩下魏夫人孤零零的一个人,欲哭无泪......
再过了几年,魏夫人有意招赘一位上门女婿。此想法也得到了熊氏家族长辈的支持。于是,杨家滩本村的小伙子王某(王某的真名已少有人记得),入赘到熊家作了上门女婿。只是在成婚的当天晚上,熊氏家族长辈们在老房子里开会商议到半夜,要求王某改姓熊,并且两人日后生育的子女,也必须姓熊,为熊家传宗接代。王某答应了这一要求,从此改名熊王某。
魏夫人与熊王某一生共养育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熊王科,即熊海林的父亲,小儿子叫熊焕成。熊王某先于魏夫人离世,而魏夫人一直活到了八十多岁高寿。熊海林的父亲熊王科早已作古,熊海林的母亲也已七十多岁,看起来身体依然健硕。熊海林叔父熊焕成的儿子,至今与熊海林住在同一个院子里,新房建在熊家老房子西侧。
1991年,王喜文嫁给熊海林时,魏夫人依然健在,还住在现存的这座老房子里。当然,老房子已经过熊王某的翻修,老房子一楼原始的雕花木门窗,已遗失不见。
五
现在的熊海林和妻子王喜文,共同经营着一家土蜂养殖场,并于几年前注册了一家“陇县老房子土蜂养殖”公司,注册商标就叫“老房子”。土蜂养殖在八渡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整个碾盘沟里,家家养殖土蜂,然而“陇县老房子土蜂养殖”场,无疑是规模最大的一家。
五十多岁的熊海林不善言辞,但手很巧,除了管理蜂场,空闲时间还自己制作蜂箱。院子里堆放着一堆木料和半成品的蜂箱、蜂巢板,均为熊海林亲手制作。
至从妻子王喜文学会了录制“快手”直播视频,熊家土蜂蜜通过王喜文“快手”直播,已经卖到了全国各地二十多个地区。有不少人看到网络视频后,开车来杨家滩买她家的土蜂蜜,也有一些人专程为寻访熊家老房子而来,顺便再买些土蜂蜜。熊家老房子俨然已成为了杨家滩土蜂蜜一块响亮的招牌。除了线上线下卖蜂蜜,她家土蜂养殖场每年冬季会卖掉一百多箱种蜂,来年再繁殖新蜂。
王喜文告诉我,光她的“快手”直播视频粉丝,已达到了五六万人。同时,王喜文还兼任着碾盘村的妇女主任,并连年被评为县级“劳模”。
我问王喜文,她家每年光靠土蜂养殖一项能有多少钱的收入?王喜文没有告诉我具体收入,只是说自己家养蜂的收入,比她们夫妻两人同时外出打工的收入强很多,又能够照顾好家里,是一条很不错的挣钱途径。且熊家正在筹备今年秋季给她儿子小熊办理婚事。我这才留意到,一辆崭新的红色轿车,就停放在养蜂场的路边。
我又问王喜文:有没有想过把熊家老房子请工队修复一下,以便将来好好保存下去?
王喜文说,倒是考虑过修复老房子的事,也请人估算过,但预计需要一大笔修复费用,就没有去做。等日后经济条件允许时,再考虑修复老房子的事情。
(后记:当年曾为患一方的吴山土匪,匪首叫王佑邦,副匪首冯占彪,1927年被民国军队全歼,匪首王佑邦逃走,逃窜至陇南,又拉起匪帮三千多人,被国民党军队侯境如收编。1930年前后,王佑邦被仇家在酒席上设计逮捕,沉入白水江殒命。)
写于2021.6.27日(字数:4081)
作者简介:
雨落江南,本名苟筱霞,陕西陇县人,大专学历,事业单位退休。陕西省作协会员、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多种报刊、网刊、微刊,入选多种选本,获小奖数次。已出版诗集《走过四季》,散文集《人间如此美好》。曾主编葛千荣诗集《陌上吟》、小美文集《云朵依旧很美》。现为微刊《在水一方诗刊》主编,《关山》季刊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