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妄之灾
公元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四月),乾隆帝南巡路过位于苏鲁豫皖交界处的江苏徐州,在家已致仕的前布政使、河南夏邑籍官员彭家屏前来见驾。然而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此行不仅会给带来杀身之祸,并且祸及全家。
“有心杀敌,无力回天”。内心的无助和无可奈何溢于言表。人生最无可奈何的事情,就是明知道方向正确,却无路可走。在封建社会里,传统文人有志于世,然时运不济,一生碌碌无为,这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事情,其心中的郁闷和无奈可想而知。可是有些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因自己的满腹委屈牢骚及言语的不合时宜,被人指摘出片言只语加以歪曲夸大而死于文字狱之手,这同样是一件非常可悲可叹的事情。
明朝灭亡,满清铁骑入关建立满清王朝,实行了残酷的民族政策。面对中原民众的反抗他们武力制造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一系列惨案。同时也对汉人知识分子实行了残酷的文化镇压政策和思想控制,制造出很多文字狱的血案,很多文人士大夫因此被捕被杀。而当时的彭家屏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也会被卷入一场能够使其丧命的文字狱案件之中。
二、宦海生涯
彭家屏(公元1692年—公元1757年)字乐君,号青原,河南夏邑人,是著名的藏书大家。著作有《左传经世钞参订》、《栗山世祀系考》等,刊刻书有《豫变纪略》、《临岚诗草》、《中州先哲传》作《颐岚诗草》、《南原诗稿》等。
彭家屏出身于夏邑彭氏家族,其家族是当时豫东地区声名赫赫的名门望族。夏邑彭氏家族祖籍于江西庐陵,明朝中叶其始祖彭悠久迁居夏邑城北的彭大楼村。自此彭氏家族在此扎根发芽,繁衍生息,成为一方望族。彭氏家族经过几代人努力,枝繁叶茂,人才辈出,成为当地有名的诗书传家的书香门第,出现了像彭端吾,彭尧瑜等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被誉为“一门十一进士。”
彭家屏是明代右通政彭端吾的玄孙,其祖父彭舜龄是清顺治六年的进士,嘉兴推官;其祖父彭溶是都匀府知府。
彭家屏自幼聪慧,天赋异才,通晓诗书,善于文辞,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中举,时是顺天乡试经魁。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辛丑科第三甲第四十七名同进士出身。
历任刑部的湖广司主事、湖广司员外郎、浙江司郎中、左现审司郎中。雍正九年(公元1730年)考选陕西道监察御史,任长芦部转盐运使,升任湖南按察使、浙江盐法道、顺天府尹等职。
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八月,升任江西布政使,署理巡抚,共九年。后又调任云南、江苏布政司使,并署理巡抚。乾隆二十年九月,被召入京,接受皇帝面询,以病为由归原籍。
彭家屏在各地任职期间,忠于职守,为官清廉,体察民情,在地方上兴利除害,做了很多为国为民的好事,民声极佳,用一句老百姓的话来说“是一位清官”。
彭家屏在江西任布政使期间,就为江西办了许许多多的好事。如开办粥厂放赈,打击危害群众的地痞流氓;主持规划修理南昌市道路,清查傍城各店铺所占街道,扩修火巷以方便扑灭火灾;重修或增建城市景点等。南昌的一些景点至今仍有彭家屏遗迹。比如,南昌东湖景点古石碑上的“百花洲”大字即其手书。
彭家屏在江西期间的政绩得到了当地民众的认可和称赞,身为江西人的有清代“诗文江右三大家”之一之誉的文学家、戏曲家蒋士铨曾作《乐府九章》颂扬彭家屏在江西的政绩。
雍正乾隆时期的名臣李卫曾在彭家屏的考评中写到:“年力正富,为人明白细致,办事有才,惟举动亦活,若再加老练诚实,可称能员。”
江西巡抚开泰在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对全省官员考成时,在上奏皇帝的奏折中写道,“布政使彭家屏,该司明白老成,在江日久,熟谙情形,一切钱粮出入办理清楚,凡地方事务及各官优劣俱能留心考究。”
乾隆十四年十月阿思哈任江西巡抚时,对彭家屏也比较肯定。称彭家屏“老成练达,颇有见解,且在江年久,于地方民情均极熟悉,察吏亦觉恰当。臣甫任江西,正可资其匡助。”
纵观彭家屏几十年的官宦生涯,彭家屏在任期间也是尽职尽责,为官清正,做了很多兴利除弊,利国利民的有益事情,可以这样说:他是一个具有家国情怀的有志之士,他是一个心怀苍生的知识分子,他更是一个得到民众拥护认可,并且倍受爱戴的清官,好官。这样的官员,多多益善。
三、蒙冤而死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正月,乾隆皇帝南巡。四月期间路过江苏徐州,已致仕的彭家屏前来见驾。乾隆召见,面询河南情况。彭家屏一向不畏权贵,亢直敢言,当即把永城、夏邑上年秋天饱受严重水灾,既没得到赈济,也没减免课税的实际情况面陈乾隆。
这时河南巡抚图尔炳阿也在行辕觐见时,乾隆便以“彭家屏语诘之”。但图尔炳阿却称水势不大,“尤言水未为灾”。于是,弘历便命图尔炳阿会同彭家屏一起前往查勘水情。
乾隆皇帝又以此事询问河东河道总督张师载,得到的回答和彭家屏相同,并且特别强调夏邑、永城尤其严重。于是乾隆皇帝敕令图尔炳阿认真勘察,不得维护。
乾隆皇帝在徐州时看到当地灾民受灾严重,料想永城、夏邑就在附近,受灾也是如此,于是密令步军统领衙门员外郎观音保秘密查访。
乾隆南巡回銮北归,刚过徐州就有夏邑民人张钦、艾鹤年遮道陈奏。四月九日,过山东邹县,又有夏邑民人刘元德,以该县县吏先是讳灾不报,后来散赈不实,前来陈诉,恳求另选贤能。这才引起乾隆的重视,这时候观音保也回来回报商、虞、夏、永四县查访情况。查访结果和彭家屏反映的情况完全相同。乾隆听了,非常恼火,立即把图尔炳阿和夏邑知县撤职。
于此同时,乾隆皇帝怀疑这些告御状的人是受人唆使,故意扩大事端,要求对此严查审问。经过审问,张钦,艾鹤年是出于为民请命的自发行为。而刘元德确实受到了夏邑生员段昌绪和武生刘东震的资助。并且这份御状在呈送之前,被彭家屏的侄子彭型看过,在得到他的首肯之后才由刘元德拦轿告状。于是乾隆遂下令逮捕段昌绪,刘东震。令人意想不到是,在逮捕二人的同时,却意外地在段昌绪家中搜出《吴三桂檄》。
闻此消息,乾隆帝大为恼火,下令让彭家屏进京接受勘问。同时把已经撤职的巡抚图尔炳阿、夏邑知县孙默等人,以“稽邪之功大,讳灾之事小”名义官复原职。
此事本与彭家屏无涉,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这样把两个月前禀报实情的彭家屏攀扯到里边来了。
乾隆认为“从前彭家屏面奏时,朕犹以彭家屏为本地搢绅,不免有心邀誉乡里,言之过甚。”乾隆帝甚至认为彭家屏就是这起拦路告御状的总后台。
在段昌绪家发现吴三桂伪檄文后,乾隆在二十二年四月的上谕中说:“段昌绪家现有此书,传抄何自?此外必尚有收存,即彭家屏恐亦不能保其必无。即应委一大员前往段家严行详查。并著方观承前往会同图尔炳阿查办。”
由此可见,乾隆对彭家屏猜忌是何等的强烈,他把惩治的矛头,直接指向了最先讲出豫东重灾实情的彭家屏。
彭家屏同月二十七日下午进京面询,彭家屏到京后,在自首就可以减轻处理的诱供下供出:“家藏有明季野史《潞河纪闻》《日本乞师》《豫变纪略》存留未烧。后来又供出家中藏有《酌忠志》《南迁录》,并抄本小字书。系天启、崇祯年间的政事等书。吴三桂檄实未寓目。”彭家屏拒不承认家中藏有《吴三桂檄文》。
于是,乾隆帝就斥责彭家屏说,藏明季野史已构成罪行,既无看过,焉知其应该焚烧。“身为大员,情词闪烁,显系狡饰。”便下令将彭家屏打入大牢。
在彭家屏进京受审之时,其子彭传笏害怕祸事降临,将这几种书焚烧了。乾隆帝派人搜查,抓不到罪证,恼羞成怒,说彭“希图灭迹”“若使此数种书中果无悖逆诋毁之言,亦何必作此鬼域伎俩耶?”仅凭彭家屏口供,定罪为斩监候,家产被抄。其子彭传笏因私自烧书,定为秋后处决。
与此同时,河南巡抚图尔炳阿更是落井下石,于乾隆二十二年七月向乾隆帝报告说:在彭家屏家搜出新刻族谱,取名《大彭统记》甚属狂妄。
这一报告对于彭家屏来说无疑就是雪上加霜,直接把彭家屏送上了黄泉路。乾隆于四月十三日下令说:“以《大彭统记》命名,尤属悖谬。不几与累朝国号同一称谓乎?至阅其谱刻于乾隆甲子年,而凡遇明神宗年号与朕御名,皆不阙笔……足见目无君上,为人类中所不可容,而前此之逆书。天理昭彰不容其漏网明甚。从宽免其肆市,即赐令自尽,以为人臣之负恩狂悖者戒。”乾隆皇帝最后给彭家屏的处理是“从宽免其肆市”,令其在狱中自尽。同时传谕将彭家屏家谱《大彭统记》原版劈毁。彭家屏作为一代藏书家,一位为民而呼,为民请命的正直官员就这样含冤而死。
辛亥革命后,民国建立,彭家屏的侄孙麟昌就一次又一次提出申诉,终于在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由夏邑县长黎德芬报请北洋政府批准,予以昭雪。建立专祠,春秋享祀,并宣付国史馆立传。经过一百多年的苦心等待,彭家屏终于得以沉冤昭雪。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正义永远不会缺席。
有人说河南地方曾经报告归德缙绅抗粮不交,其中就有彭家屏家族,虽说这与彭家屏无关,并且后来彭氏家族已经补足了粮款,但是乾隆已对彭家屏产生了不信任;有人还说彭家屏是著名汉臣李卫欣赏的贴心下属,参与了汉满大臣的党争,因此乾隆皇帝对彭家屏十分不满;还有人说乾隆认为彭家屏教唆普通民众告御状,制造民众和地方政府的矛盾,并且藏有违禁记载南明史书,这分明是触动了满清王朝对于汉族最大的忌讳。这些都是彭家屏杀身之祸的根本原因。
封建王朝的黑暗和残酷,以及封建帝王内心的卑鄙和阴暗让人防不胜防,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彭家屏的死始于向乾隆皇帝进言家乡民众的受灾状况,可以说彭家屏是为家乡的人民而死的,他应该得到家乡人民铭记和尊重,他的死光辉而伟大。
彭家屏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面对民众的苦难,他敢于挺身而出,仗义执言,这就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担当,更是传统文化的大仁大义,大忠大善,它来自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是自己彭氏家族之风的传承。
四、优良门风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一个家族兴盛更在于优良家风的传承。
彭家屏所在夏邑彭氏家族从明朝中叶以来,在商丘夏邑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了二十余世,四百多年。无数彭氏子弟以诚信,勤奋,慈善为做事的原则,形成了严谨而良好的家风,这也是彭氏家族人丁兴旺,人材辈出的根本原因。子孝父母、父母爱子;富不媚穷不欺,豪华不羡慕;仆人要勤奋善良,不能仗势欺人;各守名分,城中不乘马,乡间不坐轿;衣服简朴,粗茶淡饭;等等,四百多年来,彭氏宗族始终遵循家训,形成了有家训,有政声,有门风的夏邑名门望族!
如今夏邑彭氏家族的重要标志明代彭氏祠堂就位于夏邑城北10公里的彭大楼村。祠堂位于该村的老胡同内,始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距今已410余年的历史,是夏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祠堂坐北朝南,长10余米,宽约7米,高在6米以上,青砖、青瓦、高脊,内部大梁为多层重叠梁,房的顶部无脊檩,墙上放梁处有立柱支撑,地面铺有青砖,是典型的明朝晚期豫东建筑风格。至今坚固如初。结构严谨精巧,极具北方祠堂的古色古香特色。
彭氏祠堂历经四百余年的历史沧桑,建筑风格仍然保存基本原建风貌,对研究明代晚期豫东历史建筑风格具有重要的实物参考意义、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工艺价值。祠堂供奉着彭氏家族其始祖彭悠远为首的彭氏列祖列宗,是夏邑彭氏祭祀祖先,追思缅怀祖先功德的主要场所,也是他们学习家族文化,感受和熏陶家训家风的重要所在。这里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承载着一个家族的记忆,更是一段厚重宗族文化,家族传承的历史。
彭家屏夏邑彭氏家族文化是商丘宗族文化一部分,也是家风建设和传承的典型代表,家风、家训、乡风、民风建设是乡村振兴文化振兴的重要方面。商丘家族文化史及家风家训是一座值得我们探索研究的文化宝库,需要重新研究,发现其新的价值,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和乡村治理水平,使其赋能乡村精神文化阵地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