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陂诗联李集分会】180期小雅女士:一幅“钱”图引发的文案...
前言
钱币何小,失道毁节谋千方,蝇营狗苟之辈甘入浊流;乾坤乃大,厚德载物纳万象,龙行虎步之士宁仰高山。横批:方圆之间或俯仰之间
(注:这不是一副规整的对联)。
一
“黄陂诗联群”尽出“妖蛾子”,这次来了个命“图”作“联”,即要求群里诗友们根据给出的一幅画写出一副对联。在此我硬生生地把它整成了一个命题作文,可见我的作妖能力也非同一般。
这幅画是一个漩涡图像,中间被卷进去的却是一个“钱”字,也可以理解为“钱”引起的漩涡,大概那些如水一样旋转的涡流都是大大小小的钱币吧。“钱”古时也作“泉”,是不是“水”的意思呢?那么“泉眼无声惜细流”可否称作“钱眼无声吸细流”呢?这是疯话,咱还是言归正题吧。
看到这幅图,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黑洞——那个吞噬万物的可怕的黑洞。
这是在控诉孔方兄的罪刑吗?有人说,钱害人,酒伤身,稍有不慎要人命。世人也常说有钱能使鬼推磨,钱或酒真的有那么大威力吗?非也。说来说去,这个让人卷入漩涡中的背后黑手不是钱,是人欲。这个钱应该换成欲望或贪恋。它也是人世间一切欲望的代名词,比如地位、权力、美色、名誉、财富等。
当人欲膨胀的时候,财富和权力就变成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通天塔,甚至有可能与莫测的命运比肩,自古以来,朝代更迭、江山易姓就是明证。历史上上演了一曲又一曲“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悲喜剧更不足为怪了。
二
钱的寓意
在几千年前设计的一枚小小的钱币,跟华夏文明一样源远流长,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体。对一枚小小的钱币,我们的祖先到底寄寓了怎样的内涵?这在中华古老的文脉里恐怕有汗牛充栋的文献可展可阅。在此我只想谈谈自己甚为浮浅的一孔之见。
看到一枚外圆内方的铜钱,不由得联想到了关于宇宙是天圆地方的神奇传说,这时“乾坤”两个字浮出脑际。在汉语中“乾坤”二字意象众多,但她代表天和地,大家一定不陌生。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副人们耳熟能详的对子也可称得上是发人深思的隽语箴言。由此可见天和地,乾和坤,不仅是指广阔包揽之意,更有人生天地之间不畏艰难,勇于担当,不断修行的意味。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也。
还是回到一枚小小的钱币那儿吧。我想,钱币的外圆就是指它的流动性,而内方呢,就是说它流通时有一定的规则,即它的规则性。
三
古语有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我们可以百折不挠地去奋斗,去挑战,去争名逐利,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做出一份成绩和贡献,但是不可以让物质占住了整个内心而挤占了本该属于精神领域的地盘。那些眼里只盯着权力、地位、名声、金钱和财色的人便是如此。他们享受了满满的奢靡和浮华,没有给自己的灵魂留一点点空间,如同一列加长林肯开进了小胡同不能调头也没有退路,或许如图中被旋涡转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让黑暗吞噬了心中的最后一点光亮。因此被物欲裹挟的人其实是可怜之人,没有面对自己的自省机会,也终究是鼠目寸光之辈,注定走不了多远。他们的遭际也算是咎由自取吧。从古到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为了一时的得失铤而走险,为了眼前的利益,罔顾了所有的社会规则和伦常道德,最后导致身败名裂、覆巢卵破、妻离子散的故事比比皆是。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曾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到底是什么让一些人泯灭了敬畏之心,蒙蔽了智慧之眼,从而使物欲的黑洞吞噬了人类一切美好的东西,也包括真诚善良、理想信仰、道德修养、法律法规?按照佛教的说法就是不明,就是无知,就是贪、嗔、痴。
四
人是一个非理性的动物。
试想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带着一颗赤子之心来到世上的,懵懂天真、无欲无求,多么纯粹的一个人啊!哪里知道什么钱的概念。后来怎么就像启动了一个魔咒似的,让“钱生钱”的怪圈控制了人类呢?
陀斯妥耶夫斯基认为“人是一个非理性的动物”,所以面对世间的诱惑,人天生就是好奇和趋赴。所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都是后天教化或磨砺的结果。功不唐捐,玉汝于成。那些君子的高洁灵魂、那些圣贤的行止修为从来不是天生的,都经过了冰冻三尺的积淀和彻骨寒梅的历练。
俗话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我们每个人心底都要有一个方方正正的“口”字,那便是心中的圭臬法度和道德准绳。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少有的全才和奇才。据说法国《世界报》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出十二位对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诸多领域最有影响的“千年英雄”,苏东坡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的确,苏轼不愧为古今中外为人景仰的文艺大哲、思想超人,他“由一个锋芒毕露的才子修成一位温良谦逊的君子,经历了半生繁华、一朝流水的幡然醒悟”。才情和人格被世代作为美谈的苏轼又何其有幸,但是很多人就没有这般幸运,他们一辈子都执迷不悟,浑浑噩噩。
读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超然台记》等文的时候,无不被他那种超然物外的豁达所感动:……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对他人多一点圆融豁达,少一些抱怨和苛责,对自己多一份恪守诚信和正气的要求,对物质去留超然一点,对精神追求有心一点,这大概也是几起几落、跌宕起伏的苏东坡给我们最好的启示吧。
五
为了更好的说明货币的演变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 我们再试图重温一下钱币的外形演变,也会觉得妙趣横生。
首先,钱币的发明是为了更好地交换物品,毋容置疑。
在刚刚发明钱币的时候,钱币的外形与实物的形状极为相似。比如,铲型的货币——铲币、刀状的货币——刀币、布匹样的货币——布币等等,它们就是一个缩小版实物,恐怕流通起来也是很受限制的,也许铲币只能用于交换铲子,布币只能用于交换布匹吧。后来我们聪明的先人发现,这还是不太方便,便逐渐形成了大家都能接受的货币,能够代表所有物品的东西,即那种外圆内方的钱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后来就有了铜板或硬币、纸币之类的货币,它们更加便于携带和交换。这个过程由窄小狭隘走向宽容广阔,仿佛人的心胸和眼界的逐步打开。
人类的发展不会再走回头路,所以我们的心灵更不应该受制于外物的羁绊和拘囿。
钱币蕴藏的深邃哲理和深远意义,恐怕是我们智慧的老祖宗对未来人的一种不言而喻的期许和遥远的祝福。我们可不能让祖先失望哦。
六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枚钱币。
细思刀币、铲币、布币发展到后来方孔钱币(孔方兄之说)、硬币和纸钞等事,惊奇地发现,我们每一个人何尝不是一枚钱币呢?假如把货币的变化过程与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进程做一个类比,也是很有趣的事情。早期的货币如刀币、布币或铲币,注定是流通不了多远的,仿佛幼年时候的我们朴拙天真、中规中矩、不知变通,这样幼稚的我们也注定不可能离家出走或走得更远。追赶岁月的脚步,生活的磨砺使我们蜕去了硬壳和锋芒,学会圆融豁达,工作起来也会得心应手,这就到达了货币的外圆内方的状态,跟人交流起来自是毫无障碍。那么我们最后要到达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最后要到达的是看不到货币的状态,回归到精神层面。由货币加以说明就是,已经没有实物货币(如硬币、纸币)参与,支票、电子币通行天下。
假如你是一枚继承了古老货币基因、流传至今的钱币,你处于钱币的哪一个阶段?是在刀币、布匹朴拙刻板的阶段,还是离“外圆内方”的圆融通透不远的阶段?或许你已经到达了更加生动灵活、总能使人如沐春风的硬币、纸币时代。
或许你已登上了对物质世界新认识的“看山看水” ① 的最后高度,那我就祝贺你。祝你利用好自身的货币,为自己的人生增添别样的光彩。
①插播一下: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本期朗诵】小雅
【本期工作人员】
主编:刘德芳
组稿:季风
审稿:羽林郎、圻圻
制作:宋志清
发布:朝花夕拾、故乡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