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作回眸4——《情趣与审美》
荣玉奇
最近,不断在朋友圈看到,有的网友转发要过“有趣”生活的文章,文章认为真正有质量的生活,必须“有趣”,而“无趣”的生活,会感觉百无聊赖,无异于自杀。
何谓“有趣”的生活?窃以为所谓“有趣”,就是生活要有情趣,有格调,有品位。由此,忽然想起三十多年前,我在《中国青年报》曾经发表的一篇美学散文——《情趣与审美》,文章中大谈生活“情趣”的重要性,并阐述了人们因为“情趣”不同,因此而产生的审美不同。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虽然还没有智能手机,还没有微信公众号,还不时兴自媒体,但是我却喜欢浏览各种纸质报刊媒体文章,也喜欢在报刊上讨论、探讨一些时髦问题,或者说我的思想还是比较新潮的。也许这篇文章,就代表了我对生活的观点。
编辑在编排我们这篇文章时,放在了头条的位置,可见我的文章受到了编辑的青睐,我不免有点“受宠若惊”。
下面就是这篇文章:
情趣与审美
情趣,一般泛指人们的性情志趣,它本来不是一个心理学或美学的专用名词。但由于情趣包含着比较复杂的情感倾向。因此,它在审美活动中又往往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般讲,由于人们的情趣不同,会造成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各种不同的个性差异。如果情趣是符合美的规律的,那么,人们的精神活动要保持充分的自由:你可以欣赏伦勃朗的浪子,我可以品味拉斐尔的圣母;你爱听轻音乐,我喜欢进行曲;你爱看泰山日出,我喜见长河日落;你喜欢春雨之细腻,我喜爱冬雪之洁白。
人们游览山水,观赏大自然的美,也多因情趣不同而各有所爱,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指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山水本来无知无情,既不向达官显贵,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略显睥睨。但游览山水的人是有知有情的。同样是游山,有的生“望峰息心”之念,也有的抒“横空出世”之情;同样是观水,有的兴“逝者如斯”之叹,有的励“浪遏飞舟”之志。如果把大自然对人们情操的陶冶,志趣的培养和气质的锻炼,提升到一个哲理性的高度。就一定会造成早就出善于领略大自然真情美趣,对生活持积极、乐观、进取态度的审美公众来。
由于美的形态是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因此人们的审美情趣,也是多方面的。正如生活本身一样,审美活动中既有激越的旋律,也有舒缓的节奏;既有巍巍群峰版的雄伟壮观,也有清纯流水似的田园风光。高山深谷,云海茫茫,山恋幽潭,怪石嶙峋,固然是一种壮美;清波缓流,素湍绿潭,或落霞融金,疏影摇曳,又何尝不是一种优美?精工细笔的花鸟画是一种美,但残山剩水的山水画也未尝不是一种美。齐白石就画过一副《残荷》,画面上的池塘里,虽然只有漂着的几片枯黄的荷叶,却也别具一番情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入海不复回”,这是一种壮美;而“小桥流水人家”,则是一种秀美。
尽管人们的审美情趣,由于性格、气质、文化水平、艺术修养等原因而不同,但却有高下之分。美好的审美情趣会使人身心健康,精神愉快,生活丰富多彩,而有兴味和意义;而庸俗的低级趣味,只能使人精神空虚,意志消沉。因此,对于情趣在审美中的作用,不可等闲视之,要区分良莠,正确对待。高雅的情趣,肯定会让你领略更多的美,有更多美的享受。
(原载1988年3月20日《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