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临摹到创作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很多初学者,平时临摹时似乎有模有样,但是回到创作却又是一筹莫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不要在创作中去急于表现个人的性情,要明白欲速不达的道理,因为我们临帖时间不长,还需要有一个消化的过程,这个时候你只要能够把帖上的字完全照搬过来,依葫芦画瓢,正如米芾所言“集古字”。
其次可以先尝试做一些少字组合的创作练习,由简单到复杂,慢慢过渡。千万不可一上来就是动辄几十或上百字的内容,这样驾驭难度陡然上升不讲,也容易使你临帖时所积累的知识点无所适从,从而打击你学书的积极性。
最后多读帖,多从经典中去领悟。董其昌云:“余少时学虞书,忽于临写时得其用笔之诀,横斜曲直,无不合者。他书则不尔……近代王雅宜,一生学永兴书,独于发笔不似,若其形模,已十得六七矣。固知古人长处,须悟后可学也。”这段话给学书者最大的启示就是一个悟字。我的老师盛景华先生曾经也跟我讲过:“书法在临摹上,要带着问题去临帖。”这句话使我受益匪浅。因为临帖最终是为创作服务,机械而不思考的临摹只能使你徒耗时日,而单纯的临像也不是难事,难的是把临摹中吸收了的能够放到创作中为我所用,水平高的还能不露痕迹,远看似古人,近观却又自家面,此古化为我也。明白了这点,需要在经典中去反复咀嚼,领悟古人的章法特点,如轻重、疏密、虚实、枯润等,加强这种个人审美意识,方便自己少字创作中在不违反结字规律的基础上去做适当微调。这种微调,既不失传统,而且又是在传统中得以显现你的笔墨情趣,长此以往,个人风格也就慢慢成型。

学习书法,有很多人急于创作而忽视对临摹的练习,谈到临摹,它其实又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学习方式。
临,分为对临与意临,对临初始是要求尽量做到与原帖形似,包括大小、结构、用笔等;而意临则又是对临基础上的升华,它是一种高层次的理解,在充分领悟原帖的精神面貌与风格特点的情况下,依据自身对该帖的理解而做出的一种表现形式。
这种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与原帖的比较上已经是不完全拘泥于点画和结构的精准与否,它甚或是一种全新的笔墨表现形式。如明末清初的大书家王铎,在其现存大量的右军临习作品中,无论是从结体、墨色、章法,还是从大小、呼应、长短诸方面去比较,与王字已经是截然不同。他这种“不规则模拟”的学书理念前所未有,也是一种再创造,非对传统浸淫日久不能仿效。否则最易误入歧途,信笔由体还浑然不知。
学习传统,首先要知道,它不可能使你在短期内风格骤变,这是一种渐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许三五月,甚至是一年二载,都看不出任何进展,不深入了解的书友还一直以为你是在重复自我,甚或结壳,这时的你需要的就是定力。要坚持自己的选择,找准方向,与古为徒。对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来说,孤独与寂寞会时常伴随左右,但他明白,这也是他们将要超越自身局限去走向艺术创作极限的必经途径。
书法艺术本是寂寞之道,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你啃着古帖在踽踽独行,但这种状态坚持久了,你会悄然发现,耐住寂寞的同时其实你也正在享受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