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政协二三事
——访抚州市政协文史委顾问、原东乡县委书记张山东
作者:杨金高
·°∴ ☆·°.·°∴ ☆·°.·°∴ ☆·°·°∴ ☆·°.·°∴ ☆·°.·°∴
在东乡政协成立40周年之际,受区政协领导和组织委派,笔者有幸采访了原东乡县委书记张山东。
不得不佩服,领导和组织的安排确实有道理。因为张山东书记从抚州市人大常委会厅级岗位退休后,应邀担任抚州市政协文史委顾问已经有10多年了,是政协文史资料的行家里手。笔者与张书记也很投缘。早在1996年他担任东乡县人民政府县长时,笔者就写过他的人物专访《要用人格力量感召民众》发表在《抚州日报》头版,写过《张山东和他的县长信箱》发表在《江西日报》。他退休后出版文史资料《品读抚州》一书,笔者再次为其赤子真情和品格才华吸引,认真拜读该书并写下3600多字的读后感《清明见识 高雅心声》,该文发表于《抚州韵坛》和《玉茗花》杂志。此次采访,面见老领导,自然非常亲切,如春风拂过心田。明了来意后,张书记微笑着叮叮笔者:“不要突出表现我,要重在表现东乡政协对东乡社会经济发展所做的历史贡献。”基调已定,笔者还真有点为难。但想到他当县长时就是这种风格,吻合当今高层领导经常谈到的“功成不必在我,成功一定有我”“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很快,我心释然。可是,人物专访要以写人物为主,好在张书记海纳百川、大家风范,儒雅睿智,我写得不好,他也不会过多怪罪我。这转念一想,我就下定决心:用平实的手法,尽量写好平实的专访。
言及东乡与东乡政协,张山东书记一往情深。
这也难怪。他是1995年底由上级组织宣布主持东乡县人民政府工作,1996年底主持东乡县委工作。2000年底被安排去抚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担任党组书记,但是,他的东乡县委书记职务仍然保留,直到2001年因为另有任用方才离任该职。之后,他又担任上饶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他在东乡5年,当过1年县长、4年县委书记,与政协交集蛮多。主政东乡期间,他高度重视和支持政协工作,特别是担任县委书记4年,每年一次的政协全会,他工作再忙,都会挤时间出席、讲话,看望政协委员。
张书记告诉笔者,他之所以对政协感情比较深,是因为他觉得东乡政协历届领导和广大委员素质相对比较高,他与政协联系时间长、联系面也广。从1996年康来寅主席开始,一直到陈勤主席、杨卫国主席,眼下的吴忠鸿主席,他们有文化方面的事,都乐意请“老书记”当参谋。陈勤主席就文史资料编纂专门请教过他,杨卫国主席为政府在邓家乡花果山如何打响文化品牌,多次发出诚恳邀请,而他也都一一尽量满足,乐当事前诸葛亮。确实,张书记与政协的感情并非一朝一夕,而是日久弥深。早在1988年上半年,他还在乐安县当县委副书记时,就与时任东乡县委副书记康来寅一起参加过江西省首届县委书记培训班。那时,他们俩人都是县委副书记兼政法书记。在张书记眼中,康来寅主席有知识、有见识、有能力,没有私心,廉洁自律,比较公正,在东乡工作时间长,了解东乡县情。因此,他来东乡工作后,他们旧友重逢,自然很亲切。凡是有重大决策,他都会尽量听取康主席和政协委员的合理化建议,能采纳的一律采纳。
康来寅主席在江西医学院抚州分院工作过,对教育很关心也很内行。所以,张山东书记对康来寅主席和政协委员有关发展东乡教育事业的提案,基本上都会采纳。1997年之前,东乡县没有第三中学,也没有实验小学。当时,县城的城市框架已经拉大,由早先不足4平方公里扩大到10多平方公里。如果不及时扩建学校、扩大招生,读书难问题势必制约城区发展,同时会引起老百姓不满。在此情况下,康主席带领教育界政协委员经过认真调研,形成调查报告,为党和政府分忧。政协写提案,政府解难题。东乡三中、实验小学就是那时候建起来的。
令张书记感到欣慰的是:那时不仅建起了东乡三中、实验小学,而且对一中、二中、县幼儿园都实施财政倾斜政策,增加资金投入,搞好基础设施,初步形成“东西南北任你瞧,最好的房子是学校”的生动格局。当时,一中、二中教学质量不大理想,县委政府采纳政协建议对学校领导班子进行调整,促使教育质量稳步上升。尤其是升学率、高考录取率明显提高,家长反映普遍比较好。与此同时,县里还加大对卫生部门的投入,兴建新的中医院,全县100多个村级卫生所纷纷建成,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众所周知,东乡县经济发展基础非常好,但文化氛围不够浓。张山东书记主政东乡5年,采纳政协提案,在文化事业上加大扶持力度。他印象最深的是结交了俩位既是政协领导,又是政协常委的本县文化界知名人物:饶雪贵和梁腾渊。好多年过去了,谈到这俩位同志,张书记依然深情殷殷。他说,饶雪贵是我们东乡县自解放以来南方最早的县长,不仅才华卓越,而且品格高尚,视事业重如山,看名利淡如水。这位功高、德高、才高的东乡县正县长当选为县政协第二届委员会副主席,而且排位第五,相对靠后。面对工作职务变迁,他从无怨言。特别是退休后,余热发挥得非常好。他每次找张书记,谈的都是东乡文化事业,都是政府工作建议,从来不谈自己。这一点,张书记特别为饶老感动。饶老创办老同志大学、东乡诗词学习班,缺活动经费,缺办公场所,张书记亲自出面协调解决。在张书记支持下,东乡诗词学会出人才、出作品,有队伍,后来还被江西诗词学会评为全省先进单位。饶老生前把自己退休后的著作《古稀学诗录》寄给已经离开东乡的张书记,请求赐教。张书记为此感动,特意为饶老赋诗。诗云:雪著梅花贵在神,饶公宁静淡泊身。匆忙政务多营建,闲适山林喜咏吟。用志终为黎庶事,安贫不作窃禄人。但凡公职皆如此,何处民生有异声?
出于对饶老才华品格的敬重,张书记离开东乡后,多次到饶老家看望,经常与他交流思想感情和诗词创作心得。笔者深深感到:他们谦虚、勤奋、和善,成就了东乡文坛新时代“同行相亲不相轻”的精典,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发扬光大。
话题谈到梁腾渊,张书记说:梁老是原东乡县政协常委、县委党史办主任,为我们政协文史资料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搜集和保留了好多关于舒同的资料,曾经7次到北京拜见舒同,是舒同的关门弟子。舒同特意赐他墨宝“墨缘”二字。梁老一家祖孙三代习练舒体字,受到舒同夫人石澜女士称赞,此事全国罕见,东乡独有。1997年6月,梁老与儿子梁勇合著了6万来字的学生读本《笔墨春秋——书法大师舒同的故事》。他们把文稿送给张书记审阅,张书记尽管政务繁忙,仍然应邀为之撰写了1300多字的序言,肯定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赞美舒同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里,造就了铮铮铁骨和高尚情操。这本书出版发行后,成为东乡县各中、小学的乡土文化教材,深受中、小学生和广大读者欢迎。梁老身为县政协常委,积极协助县委、政府筹办舒同书法院,为1997年举办东乡县首届舒同文化艺术节献计献策。他走遍了本省许多留下舒同脚迹的地区、市、县,而且到北京、上海、天津、山东、陕西、河南、河北等省市征集舒同书法真迹,顺便收集了数十万字的舒同墨海生涯的故事。2001年,张书记离开东乡以后,出于对梁老的感激,经常会挤时间去他家里看望,至少会一年去他家看望一次,有时也向他请教一些书法技艺上的事。梁老说他年纪大了,精力不济,写《舒同传》写不下去了。张书记对他说:“梁老呀,如果您精力不行,要去哪里做调查,您对我说一句,我派人配合您,当您的助手。”梁老逝世后,张书记认真为他撰写挽联,亲自前往他家中吊唁,表达对梁老的深切缅怀之情。梁老大隐第二年,张书记还专程到东乡看望其家属。
张山东主政东乡时,政协委员建议增加文化投入,打响舒同品牌。县委政府予以采纳,举办了首届舒同书法文化艺术节,修缮舒同博物馆。尽管上面不支持,阻力很大,但他们还是做了应该做的事。2011年以后,县里规划佛岭中国书法公园,打造中国书法之乡。尽管他离开东乡多年,但还是尽己所能,联系省里几个在抚州、在东乡工作过的唐安来等同志共同给力,促使书法之乡在省里顺利通过,中书协会员达10余人,撑起抚州书法事业半壁江山。眼下的东乡,文化界龙腾虎跃,生机勃勃,写诗的、写字的、画画的形成气候,各种活动此起彼伏。笔者认为,此成功得益于天地人和,得益于张书记开了个好头,确实发挥了集体的作用。
再就是大力推动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张山东记忆犹新。那是1996春节前夕,他担任县长,由政府出面邀请小璜镇农民贩猪大王艾银旺、全省第一家县级市内私营公交公司女经理乐晓玲等10名个体户在县政府二楼会议室就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畅所欲言。当时,我以《抚州日报》特约记者的身份参会,写成新闻特写《县长有请个体户》发表在该报头版。我记得,当时康主席在会上鼓励个体户:“你们干个体很辛苦。县委政府都清楚,书记、县长对你们非常关心,我也全力支持。”听了康主席发言,张山东县长趁势给个体户吃“定心丸”,他说:“1996年,东乡县继续执行和完善对个体私营经济的优惠政策。我在政府门口挂了个县长信箱,欢迎大家掏心里话。我一定亲自拆阅来信,力求件件有回复,桩桩抓落实。”就是从那时起,东乡政协委员开始有个私企业代表。农民委员艾银旺靠诚实、凭道德、守信誉,把贩猪生意做到了广东、福建等地,1年上交税金102万元,8年累计交税430多万元。经政协主席和其他相关部门再三核实,县委政府在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兑现承诺,由政府重奖他一部价值18万元的桑塔纳轿车。此事被我耳闻目睹,写成新闻 “农民委员艾银旺 喜领重奖桑塔纳” 被省政协《光华时报》刊登,引起轰动效应。由于县委政府采纳委员意见,实行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环境,出台特别措施,由县领导和部门挂点个私企业解决难题,很有效果。民营企业老总感叹:“县领导挂牌为我们服务,书记、县长亲自帮助我们排忧解难,我们再不必担心自己会成为唐僧肉——挨宰啦!”当年底,东乡个体私营税收名列抚州地区第一名,《抚州日报》头版头条以千字篇幅推介东乡经验。张书记至今记得:当时东乡民营企业上交的税收超过全县财政收入的40%。1997底,抚州地区(当时叫地区不叫市)表彰民营企业20名纳税大户,东乡占据13名,岂啻是“半壁江山”!可见当时东乡的民营企业真的好牛!
回顾历史,是为了立足今天,开辟未来。握别张山东书记,他用平和淡泊的口吻寄语东乡政协:珍惜荣誉平台,坚持实事做实。搞好建言资政,开展民主监督。真正做到懂政协、会协商,“赣”事好商量,东乡一定会全面发展、科学发展,久久飘香!
(作者系东乡区一届政协委员,供职于东乡区委宣传部)
作者简介
杨金高,1965年9月出生,江西东乡人,系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诗词学会会员,曾任《江西日报》特约通讯员、《抚州日报》首批特约记者。先后在福州军区《前线报》、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发表诗歌、散文诗、小小说。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人才报》等全国近百家报刊发表文章。著有格律诗词集《龙山行吟》(与人合集),参与编著《龙山师水总难忘》《王安石故里上池村》《品质东乡》系列丛书。

(图文供稿:杨金高)
《赣雩文艺》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