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里斯记游》
作者:于家荣
事儿竟然是那么凑巧,去年七月初,我刚到齐齐哈尔儿子家第三天,就在微信中得知文友李世俊到了同在齐齐哈尔市的女儿家,这也算“他乡遇故知”吧,我们彼此都感到以外,愈 yù 是意外便愈高兴……于是,我和爱人约了世俊大哥和嫂子吃了一顿饺子宴之后,便约定,在齐市这段暂短的时间,我俩要好好玩玩。这一天,我们相约去了齐市的梅里斯区。
从齐齐哈尔市区/到梅里斯区有43公里的路程,车子开得不是很快,大约半个多小时,我们就到达目的地。梅里斯,为达斡尔语“米斯勒”的音转,据了解:清初,达斡尔族人从黑龙江上游来嫩江沿岸定居。1698年后,隶属齐齐哈尔副都统管辖。清末民初,始属龙江府,后隶龙江县。1954年10月,划归齐齐哈尔市管辖,1988年7月11日,国务院批准,将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改为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但不属民族自治地方,仍为齐齐哈尔市的市辖区。1992年,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归属齐齐哈尔市郊区。1988年7月11日,民政部批准,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更名为梅里斯达斡尔族区。
熟知梅里斯区的轿车司机,把车子直接开到“梅里斯民族博物馆”广场。我们在博物馆门口出示身份证登记之后,就进里面参观,里面的展品和文物大都是反映达斡民族文化的,我们看了感觉很新鲜。有一处是专门介绍契丹文化的,我和世俊大哥都不知道什么是契丹文化,经过观看介绍和与工作人员聊天才知道,契丹文化是辽代文化的主体,在中亚与欧洲均有着广泛的影响,其遗俗遗风,历经金、元、清诸朝,以至今日,相沿不断。在文化上,契丹人依照汉字创造了两种类型不同的文字,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的区别不是因为字写得大小,而是因为创制时间的先后和拼音程度的强弱。先创制的拼音形式不太完备的称大字,后创制的拼音形式比较完备的称小字。
公元920年春正月,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令创制契丹大字,9月制成,诏令颁发。这种大字是采用汉字加以简化或增添笔划而形成的。解放前/辽/庆陵出土的“哀册”上所写的文字,都是契丹大字。后来在庆陵壁画上和许多辽代陶器上,也发现这种契丹大字。
契丹小字,据史载 是皇子迭刺创制的。解放后,辽宁锦西县狐山/辽/萧孝忠墓/所出土的墓志和义县、建平县所出土的铜器、银器上的契丹文字,就是这种契丹小字。
契丹文字使用了好几百年,但因通读不易,所以并没有深入民间,可是,它极大地影响了西夏和女真文字,是契丹族对文化的一大贡献。参观完契丹文化,我们又上了二楼,了解这个少数民族的民俗,看见一面残存的红旗,弹痕累累,这是达斡尔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旗帜,记述着当年抗日时期严酷的战争状况。展柜里,还陈列着达斡尔民族使用的长筒猎枪、马鞍、马蹬等物品,看起来非常有意思。达斡尔族的先民,崇尚捕猎,在现今的哈拉新村,街道两旁的路灯杆,便是一具朝天的“鱼叉”造型,显现出达斡尔族人彪悍的性格。在民族博物馆广场,有一尊“莫日根”雕像。
在达斡尔族的词语中,“莫日根”三个字是表达最高尚的,据说它有三层意思:一是猎人或猎手,二是指“神枪手”,三是指当地的贤者、圣者。如果某某人被称作“莫日根”的话,一定会得到全体村民的敬仰。在哈拉新村的村口,保留着一处“哈拉古城”的遗址,并立有一块石碑。据考证为金代时所建,至今已有八百年的历史了,它也是黑龙江地区四座金代古城之一,古城呈长方形,四角建有供瞭望用的角楼,城内建有南北两座小城,还有“点将台”、护城壕沟等。如今,这些遗迹基本无法辨认,但哈拉新村的居民却依旧坚守着古城遗迹,因为古城是他们从大兴安岭边疆迁移过来的纪念。当初的“哈拉古城”,现在被称为哈拉新村。
之所以叫新村,起因是1998年嫩江突发大洪水,哈拉老村被洪水冲毁。全国政协和中国慈善总会为此捐赠了3000万元资金,帮助村民重建了家园,次年,全村300多户居民,全部搬进了规划统一的新居。现今的哈拉新村,更像是一座现代化的小城镇。新村的基础设施有环村公路、给水、供电、程控电话、卫生所、小学校、综合商店、饭店、车库、达斡尔族传统民居、文体活动中心、绿色食品展厅、敬老院等配套设施。哈拉新村地处嫩江的西岸,独守着一大片广袤的平原。当我在这个夏天走进嫩江平原时,依旧能看到放牧羊群的居民,以及一望无际的庄稼地。蓝天白云、青草绿水,是映入眼帘的第一印象。以前,我们形容天上的白云,总会说它像“棉花糖”一样,到了哈拉新村的草甸,才明白这句话真正的意思。那洁白的云彩,从地平线上翻滚过来,铺天盖地,瞬间可以变幻万千,摆出各种造型来。仿佛在提醒到达草甸的人们,这才是达斡尔族的蓝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