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防疫发布会:应开启风清气爽之窗
文/董惠安
病例终于清零,古城解封在即。防疫成功,城市管理水平也经历了一场浴火重生。曾经的点状爆发、源头不明、一码通崩溃统统翻篇,犹如唐僧取经,一个个妖魔鬼怪都被降服,师徒也修成正果。但此次古城抗疫,值得复盘、反思的东西很多。譬如,大数据系统瘫痪,此硬件可以更新,系统可以升级,但有些软实力方面的缺憾,并不是随着新冠病毒的清零而自动提升。这里想说说新闻发布会以及舆情应对方面的风不清气不爽的问题。
此次封城之后,我认为有三次触发舆论哗然的“热点供给”,一是“西安一码通”首次出现大规模故障后,时任西安市大数据局局长刘军在12月20日的疫情防控发布会上回应称,“建议广大市民非必要不展码、亮码”,何为“非必要不展码、亮码”?除了表述不专业、不符合千百万出行、检测的市民的实际“必要”的迫切刚需外,还有文过饰非、推卸责任之嫌;二是身为西安作协主席的吴先生在一篇抗疫表扬女官员的文章中,用对比的手法批评了一位例假来临后向管控人员求助“卫生巾”的女性,称这位女性“矫情、令人诟病,小姐做派”。按说疫情中的一位作家撰文开展批评和表扬都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吴主席用女官员的高洁对比批评了底层女性在特殊状况下的正常需求,加之他的文化官员的身份,其言论平添了“官方”色彩,因而引发愤怒民意;三是1月11日西安疫情发布会上西安电视台的记者提问——居家期间市民看电视刷手机会造成颈肩疼痛,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出席新闻发布会的领导称赞“这个问题很好!”然后,该问题由西安市脊柱病医院专家进行了详细回答。有人统计, 30分钟的发布会,这个问题答复了11分47秒。
有人说如此这般操作的“问与答”,刻意回避了上千万市民对疫情期间实际困难的求助途径、回家返乡、防疫解封的重要信息的渴望,侮辱了市民的智商。有人说这是一种低劣的设计和摆拍。这样的“问答”,实际效果是“问”非民之所期,“答”非民之所盼,成为了主办人的“自言自语”。
近二十年来,新闻发布会(或称记者招待会)逐渐进入国人的视野,其关注度不亚于热播影视剧。这个平台和窗口造就了不少的诸如香港卫士吴小莉、两会美女翻译张璐、著名主持人华春莹、赵立坚等不是明星胜似明星的“网红”。国家领导人利用这个讲坛展示了大国雄风和中华智慧,外部世界也借此获悉了中国新时代的改革开放的思路和构想。当然也有一些新造的词汇短语在众人的揶揄嘲笑中得以流行,譬如“你懂得”“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之类的经典。这个平台也可视为舞台和擂台,大凡对外部世界开放的新闻发布会,主办方(表演者)少不了遇到砸场子“踢馆”的,平和庄严的气氛里难免暗流涌动,风云诡异。因而,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发布会,都会不约而同地有着“防火防盗防记者”的“共识”。鉴于发布会的重要性和热搜度,西北大学还专门举办过县区级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在互联网背景下,在自媒体蜂起雀跃的时代,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发布会或者信息公示活动,都会像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两周后有可能导致美国德克萨斯州一场巨大的龙卷风那样,都可能被瞬间放大,一夜间满世界风风雨雨。这不,河南郸城一位董县长针对疫情防控中的春节返乡的民工那句“恶意返乡、立即拘留”的创新词汇流传开来,被视为与国家卫健委春节期间低风险地区“放开流动、不准层层加码”精神的公开反调,网络微信中立刻沸沸扬扬。一首引发感慨的仿古诗也出来了——
独在疫乡为疫客,
每逢佳节甭思亲。
若有恶意返乡者,
先封家门再拘人!
董县长听了不知是悲耶喜耶?一笑过后,还是应引起城市管理者的警觉和深思。
话题再回到西安的新闻发布会上。被人吐槽的“记者敢问”和“专家敢答”的“颈肩疼”问题,被有人嘲讽说,这些都是“事先设计”的。然而我要说的是,新闻发布会这等如此关系到市民安危以及城市形象的大事,不可能是随意而为,绝不是无准备之仗。设计是必然的、必须的,问题是如何设计,如何成功设计,如何化被动为主动,为市民播撒一场解决信息饥渴的及时雨。
在这方面,有中外许多成功的成熟的经验模式可以借鉴。 先看看美国总统的记者招待会的设计之道吧。美国总统里根应对记者的招数值得琢磨。此人不太过问日常政务的细节,被公众认为甩手掌柜,所以每当面对几十位唇枪舌剑的记者,挑战不可谓不严峻。他事先必须反复演练,由他的助手们扮演记者,针对当时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各个角度向他发问,由他回答,然后大家一起分析调整,商量应对策略,功课做足信心满满之后,最终由他这个拥有二流演员资质的总统面对真正的记者“胸有成竹”地谈笑风生。尽管如此,演砸了的情况仍常有发生。有一次,在他新闻发布会最窘迫的时刻,夫人南希用小车推出一个蛋糕来,称该吃蛋糕了,以此帮他解围。还有一次,在他家乡的农场门口,记者就美苏关系问题发问。他一时语塞,站在他身边的南希低下头,悄悄提醒他:“我们会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应对苏联。”得到提示后,里根马上对这位记者大声重复了夫人刚才说的话。可这一切却被放在总统脚下的一个小小麦克风全程记录了下来。事后,媒体就南希干涉政务的现象大大评论了一番。
再看看周恩来总理一生中面对中外记者时机智应对、创造无数经典的奇思妙招吧。当外国记者问,中国的人走的路为何叫做马路?他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是主义的路,故称马路。此类实例经典很多。在此我只想再提及一件1946年内战爆发他带领中共代表团撤离南京时记者招待会的事情,当时有记者问,你们这一走,什么时候回来?这是个敏感的问题,可以理解为善意的,也可理解为恶意的,蕴含的意图是中共的军事政治实力以及前途命运,也是“红旗能打多久”的问题。周恩来坦然地说:“南京我们总是会回来的,无非是两种可能:一种是国民党打不下去了,再回到政协协议上来,请我们回来!另一种是国民党越打越垮,人民打回南京来。我看,这后一种可能性很大也很快”。这种充满睿智和自信的答记者问,建立在周恩来对天下大势高屋建瓴的把握和“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展望。他的回答很精彩很令人鼓舞,且被历史进程所证实。我们不禁钦佩周恩来那让世界为之折服的睿智和才情,但临场应对记者的瞬间灵感从何而来的呢?据资料显示,周恩来在长期的工作中,利用闲暇时间,常常和部下探讨各种问题,让助手对他搞一些“突袭”式的提问,用以锻炼应对突发问题的机敏性和快速反应能力,并强化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语言功能。我国领导人如陈毅、邓小平、朱镕基也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锤炼了过硬的雄辩之口才,以至于在答记者问方面都有经典佳话流传于世。
话题再次回到西安新闻发布会,发现其情其景和大都市、文明古城的身份定位很不相称,缺少十三朝古都应有的浩气、霸气、大气。这座呼唤世人常来长安的千年古都,新闻发布会上应当回荡着先秦风雅颂、洋溢汉唐精气神,有坐隆中摇羽扇知天下三分的神机决断,有谈笑间病毒灰飞烟灭的壮心豪情,全然不是眼下的照本宣科、噤若寒蝉,欲遮还露,欲说还休。给人“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感觉。
怎么摆脱目前的窘境?几个“耳旁风”建议如下。
第一,新闻发言人、答问人“备足功课”。对所要发布的新闻信息以及背景材料反复琢磨斟酌,举一反三,通透于心,对记者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把握,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提问”作出多套预案。甚至对答问的用词用语都要精心严密选择,防止被人歧解歪曲。当然,新闻发布会虽不能说“无可奉告”,但也不是“实话实说”节目,一些重大的政治军事机密、可能引发重大舆情的内幕自然要严加把控。这方面只要对标国家重要部门的发布会准则,自有应对之法。
第二,尝试“征集问题”。可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筛选出民情所系的社会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和相关部门商量沟通,掌握相关部门已经拿出的或准备出台的相关政策,做出有的放矢的应答。或者在发布会前提前和重要媒体沟通交流,知晓他们所掌握的受众呼声、需求,同时征询职能部门的意见,把矛盾化解于发布会前。
第三,对于一些即将推出的新政策中的新关键词,可征询一些客观公正的专家权威的意见,譬如热力公司在供热前提出的“预供热”概念、大数据局推出的“非必要,莫亮码”之类的话,或者是“恶意返乡”之类的定性语,以及“不管什么绿码、核酸阴性证明,通通拘留”之类的“土政策规定”,在出台前还是听听客观的不同的意见。万不可找那些鲁迅在《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中骂过的“叭儿狗”式的所谓专家,其“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惟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这样的“专家”你云他亦云,只会媚笑着一味地赞同附和你的意见,这样的新关键主题词汇一旦推出,必定引发负面舆情,一发而不可收拾。
第四,提高一下新闻发言人的业务水准和文化素养,翻一翻毛主席曾经对“本本主义”“党八股”的批评,认真学习周总理的语言技巧,还有陈毅外长的气魄,邓小平答记者问的睿智幽默。现场应答“对口”问题的专业部门负责人,也应当尽可能炼成演说家,力争胸有诗书气自华,在大庭广众做到脱稿而谈,谈笑风生,如叙家常,把各种富有挑战性的提问化解于无形。
第五,围绕一些热点问题的精心设计。譬如:何时能到回民街痛痛快快地“咥一碗羊肉泡”?“防疫工作,能否抄上海的作业”“中医药在防疫过程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相亲的女孩被困在男方家中,她还能困多久”?等等,这总比“颈肩疼”问题更受关注。再譬如这样的问题——
业主问:已经调整为低风险地区了,我能不能出小区?工作人员答:要有48小时的核酸检测才能出去。
问:那小区为什么不做核算检测了?
答:因为你们小区安全。
问:小区安全为什么不能出门?
答:因为你没有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报告。
问:那为什么不给我们小区做核酸检测?
答:因为你们小区安全......”
这样“迷宫”似的问题,应当予以解析释疑,给出明确的纠偏式的答复,想必一定会大获点赞。你懂的。
以上是抛砖引玉,可以当做假语村言,话虽逆耳,但期盼古城发布会的窗口更宽更亮堂、新闻发布人的形象更加伟光正大、声音更加振聋发聩的愿望是美好的。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
董惠安 20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