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奢侈地照在窗前,透过玻璃窗,斑驳地洒在我的身上。正享受着这难得的惬意,突然接到舒至诚先生的电话:“《岩鹰文艺》准备复刊,请您为本刊写篇文章”。望着窗外巍然耸立的高楼大厦,想起那叠翠流金的岩鹰峰林,像打翻了的调色盘般色彩缤纷。在两丫坪的点点滴滴,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那白色应是两丫坪的本色。一九九三年七月,我刚从学校毕业分配到沿溪乡司法所工作。上班的第一天,县司法局谢副局长送我去报到。刚过龙王江不久,一堵神奇险峻的屏障呈现在眼前,悬崖峰顶上真像有一只老鹰屙蛋,悬崖下一道白色的瀑布映入眼帘,十分壮观。车子又弯弯曲曲走了好久才到了沿溪。在乡里呆了两天后,杨柳江村发生了一起纠纷。村委请求派人处理,我于是下村里去调解。村调解主任老胡在村口接到了我,这位朴实的中年汉子一见面就热情地打招呼:“熊老,辛苦您了!”,可我才只有21岁啊。到了当事人家中更是郑重其辞地介绍:“这位是司法所熊法官,办事公道公平,你们要听熊法官的劝。”我的心中感受到阵阵暖流,暗暗发誓,一定公平公正为群众办实事,做一个不负信任、不负重托的人。在胡主任的支持下,这次纠纷也得到了圆满的处理。
随着工作和生活的接触,我发现两丫坪人有着勤劳实干、纯朴善良的本色。在两丫坪镇政府大院里,我看到大门边的桂花树下有二块石雕门匾,嵌刻着"濂溪世第,甪里家声"。老同志介绍说这政府所在地曾是世居本地的周家祠堂。我顿时豁然开朗:"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就是两丫坪人传承濂溪先生的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我与先生的后人毗邻而居多年,这种洁白无瑕的优良品格更是一直牢牢铭记在我心中,深深影响着我。
那绿色就是两丫坪的底色。“出门就爬坡,吃饭扒擂砵”,这是当时本地人民对自己的调侃。在上世纪,两丫坪大山养育了五万多百姓,但是依然改变不了贫穷的日子,上山砍伐木材成为当地乡村群众的重要收入来源。一车车的树源源不断从公路上运出,一排排的木材顺流而下从河流中运出。那欢腾的溪水,也常常被拦腰截断,建成一座座小水电站,为百姓带去灯光和温暖。巍峨群山母亲般用自己的一切哺育着她的孩子,这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模式使两丫坪这位慈祥的大地母亲有些疲惫不堪。
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了新理念,国家颁布政策全面恢复植被,群众也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发展产业、外出务工也成为当地群众新的主要收入来源。溆浦瑶茶、宝山茶叶、来凤猕猴桃等产品香飘九洲,当地人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开辟出了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致富道路。王排山上冬夏常青,九溪江中翠绿如春......生机盎然的绿色又构成了两丫坪最美的底色。
那红色更是两丫坪的亮色。这块土地的人们质朴的崇敬景仰英雄,至今流传着民族英雄林则徐夜宿两丫坪灵鹫庵的故事。当地的翟根甲,溆浦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他在两丫坪建立了溆浦县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现在他的老家凉水井把翟氏宗祠建成了纪念地,永远怀念他。两丫坪也是红军长征的途径地,红军二六军团的勇士们在磨子山与敌人展开了一场阻击战。据说在这次战役中牺牲了40多名红军战士,永远长眠于此。青山埋忠骨,后人续红色。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业中,烈士鲜血染红那一抹中国红,就是中国的信仰和旗帜。
回首过往,历历在目,更是难忘一起战斗过的同志们。我不会忘记,08年冰灾中他奋不顾身抗灾救灾的身影,印坪火灾中他转移灾民家中财物的场景;也不会忘记,邻里纠纷中他苦口婆心劝告的模样;黄田公路等建设现场他铿锵有力前行的脚步……我曾经与我的同志们和这里英雄的人民一道,发扬团结拼搏、实干苦干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力争上游的佳绩。我们共同见证党旗在两丫坪这块革命热土上迎风飘扬,恰如太阳山上那一丛丛映山红,是那么灿烂鲜艳。
那彩色一定是两丫坪的特色。在两丫坪的芦茅坪、高坪、黄田、宝山等地生活着一个古老的高山花瑶民族,她们最显眼的标志就是女性盘着一个又大又圆的彩色花帽。过去旧社会的民族政策把他们赶到了深山老林,他们依然顽强拼搏,生生不息。解放后,民族政策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近年来,沪昆高铁建成通车并在坪溪村设了溆浦南站。在离高铁站不足千米的油垅村正在建设大花瑶景区观光索道,以后将做到下高铁、坐索道,脚不沾地游山背梯田。一首《坐上高铁去山背》的歌就唱出了高铁带来的便利交通和山背梯田的美丽风光,带你领略不一样的云端之美。自从开通了高铁后,这里是旅游中转站,把雪峰山大花瑶景区、穿岩山健康养生度假区等景区贯穿一线。这里也是旅游目的地,依托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民族特色建立起的满天星森林康养基地和北斗溪研学坪溪民宿等景区,一定让你流连忘返。两丫坪的发展描绘出一幅彩色的蓝图,迎来了一个新的良好机遇,两丫坪山区的发展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我有幸曾在两丫坪工作生活多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多彩的土地滋养了勤劳善良的人民,也一定会滋养一块崭新的文化天地。两丫坪片区人民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岩鹰文艺》也会越办越好,绽放出怡人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