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篇:泰 伯
“忠”“义”才是真君子
【原文8·6】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这一章继续讲修养,可以说是对曾子前三章语录的小结,其中隐含着这样一个命题,即:儒家讲修养,讲君子人格,哪么,一个人的修养达到什么程度才可以称之为君子呢?曾子告诉我们,有以下三重品格修养的人,就算得上是真君子:
第一、有忠诚守义的品德。这样的人说到做到,宁可牺牲个人的一切也决不食言失信,丧失道义。因此,这样的人能够取信于人,担当起别人的重托。 “ 六尺之孤”指丧父的未成年孩童。“可以托六尺之孤”的“托”是“担得起托付”的意思。
一个人能够接受他人临终时将未成年的孩子托付给他抚养、辅佐,并且决不辜负他人临终嘱托,这样的人在现实中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有各式各样的朋友,但真正能够在关键时刻值得信任、托付重任的人和在朋友危难时真正能够替朋友担当重任、担得起朋友临危重托的人实在不多,就是亲兄弟之间也是如此。是故,忠诚守义是中华民族道德追求中永不衰败的主题,在千百年来的历史长河中,塑造出了千千万万个忠义之士,千秋咏唱,家喻户晓,最著名的莫过于刘备白帝城临终托孤。刘备临终能将并不怎么争气的儿子阿斗托付给诸葛亮辅佐,这本身就是对诸葛亮的最大信任;诸葛亮倾其一生为刘氏半壁江山效忠,呕心沥血辅佐“刘二世”阿斗,实践了他对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这就是大忠大义!《水浒传》上,宋江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彰显出来的就是梁山好汉忠诚守义的道德价值观!

第二,有担当大任的才能。“可以寄百里之命”的“寄”是寄托、委托的意思,“百里”是表示地域概念的不定代词,指某一个地方,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中的“省、市”等行政地域概念。“可以寄百里之命”就是能够把保一方百姓安宁的使命委托给(他)的意思,扩而充之,就是有安邦治国的才能。
第三、有临危不屈的气节。“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就是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能够经受得住威逼引诱,不苟安性命,不为金钱美色、高官厚禄诱惑而变节丧志,始终如一忠贞不二,有杀身成仁的骨气和勇气,这是及其难能可贵的,所谓“慷慨捐身易,从容就义难”!历史上和现实中,不乏有才之士,但唯有“临大节而不可夺也”的志士才更为可贵——他们才是民族的脊梁!吴三桂“怒发冲冠为红颜”,丧失民族气节,引狼入室,由本可以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沦为民族败类;汪精卫打着“曲线救国”的旗号,投敌卖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大汉奸,遭万世唾骂!这些人,平心而论都不是平庸无能的等闲之辈,是有非凡才干的,但是,就是因为缺乏“临大节而不可夺也”的气节,最终失节丧志,遗臭万年!

政治上是如此, 生活上也是如此。平日里,我们看周围的朋友,个个都是你好我好,称兄道弟,情深义重的表现,但在具体事情面前,尤其是紧要关头,真正能够做到待朋友忠诚如一、对朋友坚守信义、敢为朋友分忧担责的人实在屈指可数,不背信弃义乃至乘人之危“推倒墙”就很不错了!也只有在这种时候,你才能在品尝世态炎凉的同时,真正看清君子与小人的分野!所以,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其内在道德修养的具体显现,这就是“人品决定作为,人品决定官德”的道理之所在!
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所主张的修养,就是要培养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即仁智勇“三达德”,认为只有培育出这样的人格修养,才能做到忠诚敬业,上为国家、为黎民担当重任,下与人相处坚守信义,始终如一坚贞不屈,这就是所谓的君子品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