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中的大塘
文‖史丽萍(江苏)
我的村子中央依着一口池塘,那便是我家乡的水。
家乡的水,虽不如长江那么汹涌澎湃,也不如黄河那么恒远流长,但是,她却也把她的故事,写满了我的童年。
春来野草环埂,点点星花,瘦树疏影,微波映天;夏至朝雾暮霭,蝉鸣蛐声,日晒水懒,路皑人稀;秋来天高云淡,草枯兔忙,黄叶归土,风携芬芳;冬至四野雪盖,绿尽鸟藏,一池冰冷,如默如伤。
那时候,我还小。每逢过年,村子里便会分鱼。也是那时候,我才知道,这一池的水,是村里的共有财产。人围四面,浮篙拉网,孤舟寒意,水落鱼惶。看着一网的鱼惊蹦乱跳,孩子们抑制不住惊喜与尖叫。分鱼了,过年了,那气氛,那气味,便烙进了我的脑海。分鱼按人口分,占个人口,真好。
年过了,村里人就开始忙。大人们干活,孩子们上学。每次上早课经过池塘天还是微亮,就听见棒槌声这一阵那一阵,唠嗑声此一消彼一长。虽然这池塘的水不能饮用,但是尘土污渍,全靠她净化,花木草禾,全靠她滋养。

天热了,有水的地方,就是天堂。脱下冗余的春装,就有放飞的梦想。
每当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池塘的一角,便早早地泡满了村民,那戏耍的欢快,填补了物质匮乏年代难以书写的空白。更有胆大的,偷偷地游到一旁,摸几个田螺河蚌,还顺带几条鲫鱼,甩到池畔的旱沟里,瞅着没管事的看见,合着汗衫裤衩,裹了回去,偷偷地烩上一顿幸福的晚餐。
池大水深,水獭也偷偷在这里安了家。有的孩子游泳的时候与它遭遇,便被它拖入水中戏耍。于是池塘的水鬼,便成了一个幽冥的传说。就这样,村民们在向家乡的水索取时,也不免戴上几分敬畏,不敢恣意放纵。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也不知是何时,池塘在我的记忆中淡忘。岁月变迁了,生活也发生了改变。我不再需要那水、那鱼。人生里不断的重复,在另一时间另一个地点,用另一种方式,在周而复始,生活的压力,让我断忘了家乡的水,还在那个地方,那里的故事,也随之而葬。
故土古道,四十年后风与霜。再看时,人是景非,家乡的水,似乎又多了一丝被遗弃的荒凉。那风中的气味,还是那个气味,围塘而渔的气氛,却在记忆中渐行渐远,而那个水鬼的传说,更是早已成了荒唐。
家乡的水,早已淡去,我的村子,还背依那口池塘。



作者简介:史丽萍,女,曾从事小学教学17年,现自办教育培训。丹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从1995年起陆续在报刊发表文章,并有多篇指导学生习作发表。喜欢养花,喜欢小动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