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无他,只是一场修行
文/纤云
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本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单看书名就很喜欢,于是毫不犹豫下单购买。书的作者林特特是个温婉的女子,她说对待人生,“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一语中的,相见恨晚。
许多人都在思考人生的各种问题,比如人生是什么?人为什么而活?人生有什么意义?人生的理想状态是什么?
这是困惑许多人的问题,也是许多人感觉生活疲惫的原因。

1.人既然生下来,就要想办法活下去,这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其实每个人都是渺小的,从黑暗世界来到光明世界的第一感觉就是害怕。婴孩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其实预示了人生苦的一面开始了。他拼命地想要抓住妈妈的手,想要快一点喝到妈妈的奶,这是人生存需求的强烈表现。
恐慌情绪,也是一种人生的苦。孩子看不到父母会恐慌哭泣,大人口袋里没钱会恐慌发愁,动物没有食物也会急得嗷嗷叫,就连植物缺少养分,也会没有生气……
自然界的恐慌,都是源于活体对物质的需求,因而就会产生各种恐慌,千方百计想要去寻求解决方法,才能安心继续生活。

2.那么,人到底是不是只能为了生活而生活?生活只是为了得到物质吗?
[英]伯特兰.罗素曾有名言,我为什么而生活?
他说,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这些激情犹如狂风,让我在伸展到绝望边缘的深深的苦海上东抛西掷,使我的生活没有定向。
罗素的话,告诉世人,他不是仅仅为了物质而生活的,他是为了爱情,为了知识,还有对人类的苦难怜悯而生活的。但是这些因素又造成他生活的不确定性,因而生活也是痛苦的。
我想,如果你要去问大家这个问题,答案一定是多样的。
有人会说,世事无常,我走遍人间,只为寻一处花开。
有人会说,是为了一日三餐,为了情侣,或者为了活着。
还有人会说,为了生活是桩美妙的事而生活。
人生,为什么而活?我想一万个人有一万种答案。
想你所想,要你所要,没有对错,只是要思考如何选择的问题。

3.那么,人生如此苦痛,美好如此难以实现,怎么办呢?那就要想办法寻找活下去的动力,用以支撑整个人生的结局不留遗憾。
其实人类的情感无非三种:亲情,友情,爱情。
亲情让人感觉踏实,有家有亲人,就不会孤单,也不会害怕。家是永远的根据地,亲人是永远的依靠。许多人,把坏脾气给了自己的亲人,最后依然得到亲人的理解,和深深的爱。足以见,亲人是永远的依靠。
友情使人温暖,有朋友,就有欢声笑语,就会少了寂寞。朋友可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帮你分析问题,提供帮助。朋友的理解,就是一缕温暖的阳光,可以化解心中无数的阴霾,让人继续找到生活的勇气。
爱情令人倍感幸福。俗话说,女人是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一个人很孤独,两个人是幸福。只有相濡以沫,互相依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爱情,才是成功的爱情。
一个人只要拥有了亲情、友情、爱情,这三种情感,人生就算是圆满的。也算是满足了人对精神的最大需求_情感需求。

4.仔细想想,人生对于生活,就是精神与物质的需求。
“思想的生活性”与“生活的思想性”,就是精神与物质不可回避的,共存共荣的特性。所思即所得,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而一旦结果无法达成所想,就会痛苦万分。
比如我这个人,骨子里文艺,喜欢过那种爱一人,择一院的生活。一旦我的生活轨迹偏离主线,就会心浮气躁,痛苦伤心。一旦回归主线,又会开心快乐起来。
于我而言,钱不是人生幸福的唯一标准,只是生活的必须基础。于我而言,物质不必非常富有,能生活就行。反而对精神的追求,可能会更多更高一些。
而有的人,希望挣更多的钱,给家人更多的物质需求,他才能获得满足与开心。这些都无可厚非,只是追求不同而已。

那说了这么多,我们要怎样把人生进行到底?我们理想的人生状态又是什么呢?
我想,这些只能取决于个人的价值观。
佛学有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懂得规避生活法则风险,不断付出,终将都会有所收获。
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调整,不断让人生丰富多彩,不断让自己尽可能少一些痛苦,多一些快乐。
多欣赏美好的东西,少放大烦恼。用佛系心态去用心生活和感悟,人生其实就是一场个人的修行。
多年之后,一切终会归于尘土,还有什么好计较的呢?

版权:文章版权为作者所有,文责自负,图片来自作者,照片来自作者。
购买干花:
请加店长纤云微信号:xy18297918455
赞赏:手工不易,感谢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