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市诗词学会格律体新诗研究院2021年工作总结
2022·1·22,艺真斋
万龙生(院长)

各位诗友:大家上午好!
首先让我代表本院领导机构提前祝各位春节快乐,虎年大吉!
大约一年前吧,也是在这里,我们聚集在这里,举行月会,总结2020年的工作。如今却是总结2021年的工作了。所幸这一年我们也没有白过,还是可以拿些话来说。简而言之,这一年来,大家共同努力,开展了不少活动,创作、理论研究都取得了显著成果,扩大了影响,壮大了队伍,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信心,及至在重庆诗坛成为一支独具特色,不可小觑的队伍。去年工作,举其要者,略述如下:
一、2021年一月月会总结了去年工作,宣布任命李海庆、曹建红为院长助理,充实了领导机构;从2021年开始收取会费,执行顺利,有力地保证了开展工作的需要。
二、3月16日,重庆市诗词学会在合川文峰镇为王端诚、唐元龙、万龙生3位荣誉会长相继年满80隆重举行集体贺寿活动,产生很大影响,传为佳话。其中万龙生、王端诚分别为本院院副院长。事后《重庆诗词》辟出专栏,刊载有关诗文。
三、4月的月会由石家远研究员向诗友赠送他的新作《定行诗选》,并由我借此契机,对定行诗的重要意义进行了介绍,指出石家远的《定行诗选集》是格律体新诗研究院第一本“定行诗集”,意义重大,值得庆贺,也是我们今年推出的一大成果。定行体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诗体,古今中外皆有,概莫能外。定行诗是诗歌格律发展到的必然产物。希望大家今后在这方面多作写有意识的尝试。事实证明,此举对定行诗的创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江北区新华书店与达人岛社区联合策划了《格律体新诗漫谈八讲》系列直播,线上线下结合,2020年12月13日下午,由本我在江北新华书店开讲,先介绍格律体新诗梗概,取得成功,引起关注。此后,继续介绍格律体新诗近百年的历程、取得的成就以及今后的发展前景,并结合代表作品朗诵,朗诵者以本院研究员为主。第二讲《新月派:中华诗坛永远的清辉》于2021年1月17日开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历时1年,最后一讲已于今年1月结束。
五、5月,《东方诗风》第25期出版。本期从板式到内容都做了较大改进:将格律体新诗按整齐式、参差式、复合式分类编排,加强了对格律体新诗的评论。随着理论的不断完善,今后由理论研究向作品评论倾斜是必要的。改版后的《东方诗风》洋洋大观,更加专业化,更符合格律体新诗研究院的特点。除纸刊外,本院还组织了专门的团队,创办了公众号,及时推出院内格律体新诗新作。至年底已经出版了21期,起到了良好作用。
六、6月10日研究院一行9人,由我和周思维带队,对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中梁山镇的“重庆文阿姨流浪动物救助站”进行了访问,产生了一系列作品,由《东方诗风》公众号及时发布,广为转发。
七、7月3日上午,研究院月会主题为:荣获首届“光中杯”优秀奖周琪组诗《金陵,我的故乡》及诗友贺诗朗诵、座谈会。这是一个新举行的重要奖项。6月我在悦来参加的第7届华人诗论名家国际论坛正式发布的,并举行了庆典。格律体新诗荣获国际性大奖,当然值得庆贺。研究院有21位诗人写下25首贺诗,蔚为大观。受邀参加本次主题月会活动的重庆新诗学会副会长、诗诗评家师运山,也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周琪“光中杯”获奖的重要意义,同时指出:近几年格律体新诗研究院在推动格律体新诗的创作和发展中,取得很大的成绩,重庆的格律体新诗研究院在全国已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格律体新诗研究院还收到来自四川格律体新诗研究会会长晓曲的贺信,未能到会的研究员石家远和江苏格律体新诗诗人杨恒学还做了书面发言。
八、本院2019年推出的《东方之魂·格律体新诗集》持续受到关注,张静水的诗评已由《太原文化》分三期连载完毕。西南大学诗学研究中心主办的《诗学》第15卷发表了诗评家师运山的长篇评论,将其誉为“课本与教辅”。
九、经过认真筹备,《东方诗风》第26期出版。本期特别突出了“同题诗”创作。这是本院今年以来出现的创作新动态,对于促进创作、提高兴趣、培养能力具有较大作用。
十、12月8日上午,在艺真斋画廊,由重庆市诗词学会格律体新诗研究院、重庆新思沃文化艺术中心共同举办了“钱锋诗歌吟赏会”。研究院30多名诗友参加了活动,由我主持并对钱锋朗诵作品给予了点评。这是配合央视军事频道对西南医院知名外科教授、诗人钱锋的专题报道举行的活动,事后该报道采用了吟赏会提供的影像资料。《东方诗风》第26期以吟赏会作品为特辑予以推出。本市各重要网媒做了详细报道。
除以上十条外,我想再就理论研究与创作的成绩简单做些初步的归纳。
关于具体作品的评论,上面多所涉及。这里仅就理论研究谈几个重要收获:今年《红岩·重庆评论》第一期发表了我的《重庆:格律体新诗的重镇》,在对重庆格律体新诗历史与现实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令人信服的“重镇”说;前述《诗学》第15期发表了副院长王端诚的长文《当代汉语诗坛生态略探》,着重阐述诗歌外在形态的基本特征及格律对诗歌语言音乐性的重要保障作用,揭示散文化非诗化倾向对现代汉诗创作和研究的负面效应,预警诗歌的文体危机,研判当代诗坛二元格局相互并存发展的现实和前景。此外,我和著名老诗人高平关于新诗格律的通信在网上广为传播,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创作上,我们2021年也取得了新的进展。这表现在:除《重庆诗词》《重庆艺苑》发表了我们大量格律体新诗作品,我们也是《中华诗词》新诗版面的座上客,还荣幸地在《中国文化报·副刊》连续两期发表六首《远方》同题诗。重庆好几家纸刊,例如《银河系》《金沙文化》《渝州》《几江》都发表了我们的作品。至于我们成员的作品在包括《重庆作家网》在内的论坛、微刊发表的作品几乎难以统计。
还必须指出我们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坚持对于格律体新诗的诗体自信,对于业已出成立的格律规范的严格遵奉,所以我们的作品大都能够纳入“三分法”的分类体系,有着自身的外部特征,那些仅仅分行的流行新诗大异其趣。去年我们在创作上有个突出特点,就是同题诗创作十分活跃,屡兴高潮,佳作迭出。对定行诗尤其是十四行诗的创作,愈见重视,从长远的眼光看,这对于格律体新诗的进一步发展肯定的大有裨益的。
当然,我们的缺点与不足肯定在所多多,无法详加探寻。我只想谈及一点,就是希望我们的创作质量不断提高,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我们决不以中规中矩为满足,不以行数之多而自喜。我们要用越来越多的作品来雄辩地论证格律的必要性优越性,以优美的舞姿来证明舞规舞则的必不可少!写诗固然有娱乐性质,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娱,还有个同时想到娱人益人;写诗人固然也有游戏功能,但是我们不能沉溺于游戏,于游戏中见诗意更好;写诗固然也有交际功能,但是诗人之间的交际要多些诗味(例如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唱和),少些雷同。少些节日应景,少些无病呻吟吧。少写平庸,少些媚俗!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追求人人心中有而话中无的高境界!
各位诗友,来不及集思广益,以上仅仅是我个人对2021年工作的粗浅总结。不当及遗漏之处,敬请批评、补充。


